古人是怎麼對付霧霾風沙的

  古時候沒有口罩,那麼古人們對付霧霾風沙用什麼辦法??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在風沙霧霾多發的寒冷季節,現代人不約而同地選擇戴口罩出行。古代沒有口罩,遇到風沙霧霾怎麼辦?早在先秦時,古人已設計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後又發明更時尚的羃X***“罒”下“離”***、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場……

  古人對付霧霾風沙的方法:先秦——“面衣”

  古人對付風沙霧霾的首選“裝備”,大概要數面衣了。明屠隆 《在京與友人》文中稱:“燕市帶面衣,騎黃馬,風起飛塵滿衢陌。歸來下馬,兩鼻孔黑如煙突。”依屠隆所記,明朝時北京的氣候已很糟糕,沙塵霧霾這類髒天氣嚴重:在北京街頭騎馬的人,戴著面衣,被大風吹起的塵土滿街飛揚。返回下馬後,發現兩個鼻孔像煙囪一樣黑。面衣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用來保護面部的一種服飾,早期面衣是專為女性而設計的。穿戴面衣的風俗,在先秦時即已出現,《禮記·內則》便有這樣的說法:“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當時女性外出,得把面部遮擋起來。雖然說這種“蔽面”要求,是出於儒家所提倡的“禮”的考慮,卻意外地起到了擋避風沙霧霾的作用,還可禦寒保暖。

  擁有一件面衣,在秦漢時已成為有身份女性的必備,出遠門必需。據漢劉歆著《西京雜記》,漢成帝劉驁寵妃趙合德,在其姐姐趙飛燕成為皇后之後,所送的一批高檔奢侈品中,就有一件“金華紫羅面衣”。金華紫羅面衣是用紫色紗羅裁製的,繡上金花。這樣的面衣,當賀禮送給皇后姐姐自然十分體面。而民間的女性所用的面衣則比較簡單,一般用普通布紗裁製而成,考慮到包裹的需要,面衣的布幅都較寬大,故又有“大巾”、“巨巾”的叫法。這種面衣很大,穿戴在胸前時把膝部都能蓋起來,故又稱“蔽膝”。西漢揚雄《方言·第四》即稱:“蔽膝,江淮之間謂之褘,或謂之袚。魏宋南楚之間謂之‘大巾’,自關東西謂之‘蔽膝’,齊魯之郊謂之‘袡’。”

  古人對付霧霾風沙的方法:魏晉——“大巾”

  面衣其實就是一塊大方巾,使用時覆蓋在頭上,用帶子繫緊。面衣的使用,從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的解釋中可以看出一些:“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婦人蔽膝亦如之。齊人謂之‘巨巾’,田家婦女出自田野,以覆其頭,故因以為名也。”《小爾雅·廣服》稱:“大巾,謂之冪。”“冪”是什麼?就是古人的“覆頭之物”。“以覆其頭”這種用法,讓面衣又有了“蓋頭”的別稱,後世婚俗中新娘子的“紅蓋頭”,即由此流變而來。

  面衣本是女用服飾,魏晉以後,男性冬天出行時也可使用面衣。《晉書·惠帝紀》記載:建武元年***公元304年***,晉惠帝司馬衷被大將張方劫往長安,“行次新安,寒甚,帝墮馬傷足,尚書高光進面衣。”司馬衷得到這件遮風禦寒之物,別提多高興了,還嘉獎了高光。與以前相比,魏晉以後面衣遮蔽沙塵的功能較為突出,而禦寒效能減弱。這時的面衣,往往用較薄的紗羅裁製。由於稀薄透明,面部容易讓外人看見,面料多選用遮蔽效果較好的黑色羅紗。

  晉幹寶《搜神記》中記載有這麼一對神仙夫妻,妻子很漂亮:“質貌嫻雅,年若十八九許,皁榖幪首,絛繒束腰,曾無粉黛之飾,發澤肥淨,光彩照人。”這裡的“皁榖幪首”,就是用黑色面衣蒙著臉面。面衣到宋朝又稱作“面帽”。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三“冠冕首飾帷帽部·帷帽”條:“又有面衣,前後全用紫羅為幅下垂,雜他色為四帶,垂於背,為女子遠行、乘馬之用,亦曰‘面帽’。”明清時的面衣更有設計感,既實用,又巧妙。從明王圻《三才圖會》所載繪圖來看,明朝的面衣多以質地厚實的布帛為之,中間開孔部分綴以黑紗。

  “面衣”的簡介:

  長期以來,在婦女中一直流傳著蔽面的風俗。所謂"蔽面",就是用巾帕遮蓋住婦女的臉面。

  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周代,中國社會已存在這種風習。這和當時社會的禮教有密切關係。

  《禮記·內則》規定:男女之間不相授受,不能同用一口水井,同用一床寢席,同用一件衣衾。女子平時必須深居簡出,如有特殊原因需要外出,則必須障蔽其面。用以蔽面的巾帕,就被稱為"面衣"。

  漢代婦女承襲周代遺俗,也用面衣。成帝朝宮女趙飛燕被立為皇后時,她的妹妹曾送去一批賀禮,其中就有"金華紫羅面衣"。金華即金花,可見當時的面衣,製作還頗為講究。當然,這是皇后的御用之物,民間婦女的面衣不可能作這種繁華的裝飾。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面衣,通常用較為輕薄的羅谷製成,使用時將整個臉面全部蓋住,為了不被人看清臉面,而自己又能透過這層羅谷看到外面,當時的面衣多采用黑色。晉人《搜神記》中即記有年輕婦女"皁谷幪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