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的史學價值是什麼

  《公羊春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東漢的何休、唐代的徐彥、清代中後期常州學派的莊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公羊學派中有影響的人物。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公羊傳》的歷史思想比《穀梁傳》更為豐富,

  其影響也更深遠。在漢代,公羊學大顯於世。魏晉以後雖經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鴉片戰爭前後卻重新復興,而且風靡一時,成為近代維新運動的思想武器,並且是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中國思想界接受西方進化論的思想基礎。"公羊學"的產生和兩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學史上發人深思的歷史現象,其祕密,在於《公羊傳》中蘊含著一套獨有的政治---歷史哲學。

  《公羊傳》寫定於漢初,系用漢代通行的隸字書寫,它是今文經學中富有理論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學者認為,《春秋經》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這同古文學派認為《春秋經》是一部歷史著作不同。從這一根本點出發,《公羊傳》包含著一些可供人們發揮的歷史思想:

  第一,《公羊傳》認為孔子在《春秋經》中貫穿了"大一統"、"撥亂反正"等政治"大義"。大力彰揚孔子擁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場,作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則,為戰國晚期正在進行的"統一"作輿論的準備。甚至直接成為孔子專為漢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國綱領!

  第二,《公羊傳》又包含有歷史變易觀點,人們可以據之推演,劃分歷史的發展階段。此即著名的公羊三世說。更重要的是,其對於三世異辭說的解釋包含一個很寶貴的觀點:不把春秋242年視為鐵板一塊、凝固不變,而看作可按一定標準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三,《公羊傳》專講"微言大義"。上述兩項都是極重要的"微言大義",其他明顯的還有:隱公三年講譏世卿;莊公四年講"九世復仇";閔公元年講"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等。諸如此類都可以大加引申比附。

  總括來說,《公羊傳》的歷史哲學具有政治性、變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點,在儒家經典中並不多見。

  《公羊傳》的主要精神是宣揚儒家思想中撥亂反正、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要無情鎮壓的一面,為強化中央專制集權和"大一統"服務。《公羊傳》尤為今文經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三傳今古文之爭

  三傳今古文之爭,自漢代到近代,仍然得不到結論。四庫簡目綜評,左氏褒貶或有不確之處,但所述事實,都是根據古代正史,如果不明事蹟的始末,何能臆斷是非,所以,研讀春秋,必以左傳為根柢。公羊傳自子夏到公羊壽,經過六傳,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經師附益,難免不失聖人之意,然而大義相傳,究竟有其所受之本。穀梁子與公羊同師,文比公羊更少,但有些精義,或為公羊所不及。此論可謂公允。

  左氏所記的事實,有很多是出乎一般人瞭解之外者,如莊公八年,齊侯在野外看見一頭大豕,竟是冤死的公子彭生所變,齊侯怒而射之,豕人立而啼。又如昭公七年,鄭子產講述禹王之父鯀死後化為黃熊***一作熊***。其它尚有很多鬼神之事,以及卜筮禍福之期等。這在講究現實人生的學者看來,確是奇異。所以範寧在他的穀梁傳序文裡說:"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然而理藉事明,奇事愈多,則其供給學者的見聞愈廣,學者可以深悉前因後果,眼界為之大開,探索經義自然便利。故以左傳為主,兼採公谷二家,實為研讀春秋的正途。

  公羊傳的流傳情況

  《公羊傳》寫定於漢初,系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書寫,它是今文經學中富有理論色彩的代表性典籍。公羊學者認為,《春秋經》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這同古文學派認為《春秋經》是一部歷史著作不同。《公羊傳》其戰國初至漢初的傳承系統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母子都***生***;公羊學派對《春秋》的研究開始僅口說流傳,至漢景帝時,胡母生和他的老師公羊壽用漢代的隸書"著於竹帛",才使《公羊傳》成書。

  漢初傳《公羊》有三家,司馬遷在《儒林列傳》中說:"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在這三家中,儘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對《公羊》的闡發比胡毋生與公孫弘深刻,但始終只是《公羊學》中的一派,並非是《公羊》學的唯一宗師。特別是,東漢《公羊》學的最大代表何休,在其名著《公羊解詁》中,明確胡毋生是《公羊》宗師,而一個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漢初期,時代需要封建大一統的政治思想。《公羊春秋》就是齊學學者對孔子《春秋》改造的結果,因而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漢景帝時,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為博士。二人同業《公羊春秋》***也有學者認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書稱其德。正是董仲舒、胡母生為代表的齊學學者將儒學理論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統需要的新儒學,才取得漢武帝欣賞,獲得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術統治地位。

  胡母生弟子眾多,有名的除公孫弘外,還有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溫之呂步舒。後來,又有齊人任公、貢禹、管路、左鹹、魯眭孟、顏安樂、嚴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傳》得顯。

  《公羊春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東漢的何休、唐代的徐彥、清代中後期常州學派的莊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公羊學派中有影響的人物。

  1995年,蔣慶出版《公羊學引論》一書,為當代公羊學重興之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