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體傳播國學經典培育兒童情感認知論文
將國學經典內容生動形象化 學齡前的兒童大都是五六歲的孩子,此時正處於接受知識的萌芽時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然而傳統的誦讀和死記硬背等方式難以迎合他們的求知心理,一旦內容複雜枯燥,便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利用多媒體傳播國學經典培育兒童情感認知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利用多媒體傳播國學經典培育兒童情感認知
1 多媒體教學和國學經典的含義
多媒體教學是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的。多媒體技術是利用電腦把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及視訊等媒體資訊都數字化,並將其整合在一定的互動式介面上,使電腦具有互動展示不同媒體形態的能力。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的傳統方法,符合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水平的人在資訊時代的閱讀方式。而將這種多媒體技術引入學齡前兒童教學,可以化死板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極大地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愛好,更好地接受傳統經典文化,同時也讓教學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華文化經典即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它們是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澱的文化精品。而狹義上的經典國學通常指的是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以儒學為代表的主流文化,目前學齡前孩童學習的經典國學大多是指《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詩三百首》等。這些經典著作是傳統文化千百年歷史的積澱,不管從文化內容上還是道德上,都能啟迪孩子們的智慧,都能達到積極教育孩子的目的。
2 多媒體教學傳播國學文化、培育幼兒情感認知的途徑
完善多媒體教學設施 多媒體設施是前提,任何多媒體教學都依賴於多媒體設施進行。然而當前很多幼兒園或小學由於缺乏對多媒體設施的建設或者是受到教育經費條件的制約,學校並沒有多媒體設施,或者有也是數量很有限,並不能達到當前多媒體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不管是學校還是相關的國家教育部門,首先應該重視學校多媒體教學設施的建設,適當增加其經費投入。此外,對幼兒教師進行相關的多媒體技術培訓,為教師更好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提供保證。有些學齡前兒童教師為了省事,覺得做相關課件麻煩而不使用多媒體對兒童進行教學。對於這種情況,學校可以將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納入教學考核當中,這對孩子們也是一種更加負責任的表現。
將國學經典內容生動形象化 學齡前的兒童大都是五六歲的孩子,此時正處於接受知識的萌芽時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然而傳統的誦讀和死記硬背等方式難以迎合他們的求知心理,一旦內容複雜枯燥,便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日常的生活也可以發現,有些心理相對抑鬱的孩童便會不情願上學,而幼兒往往很容易就會遭受到身邊很多環境事物的影響,且自控能力較差。例如,如果他們想吃零食,想買什麼自己喜愛的東西,而父母沒有滿足他們,他們便會情緒失控然後大哭大鬧。
通過學習經典文化,教育他們慎思篤行,做什麼事情都得謹慎,都得冷靜思索再三而行。這些文化內容可以通過媒體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教師可以給孩子們播放一段古代兒童們學習《弟子規》的視訊,讓孩子們從聲音和影象當中深刻地體會到古人們認真學習的態度。另外在聽的過程中,也無形當中強化了孩子們對其中《弟子規》內容的記憶,多聽別人說別人念,自己也就會了,畢竟在這個時期孩子們的記憶水平是相對比較高的。
另外像《三字經》裡面提及的“昔孟母,擇鄰處”,從字面上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教師便可以通過播放一段“孟母三遷”的影片,來讓孩子們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這種逼真的古人誦讀情景的再現以及歷史典故影片可以很快讓孩子們去接受這些枯燥難懂的知識。
多媒體教學以“德行”為主 學齡前時期的孩子都處於一種“無知”狀態,不能很好地分辨生活中的青紅皁白,不知道什麼是對與錯,教師如果盲目地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只講一些大道理,對於孩子來說是基本聽不進去的,甚至會讓他們產生一些煩躁和牴觸心理。綜合幼兒們的這種年齡狀況,把“德行”內容藉助多媒體的形式給他們展現出來,可以對幼兒的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孩子們播放《弟子規》裡的“陸績懷橘”的故事片:“陸績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注《易經》。”通過這部影片便可以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到作為同齡人的陸績是怎樣從小孝順父母的。另外,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現出來的故事也可以加深幼兒們對“孝”字的印象,進而也能讓他們初步懂得如何孝敬父母。
3 多媒體傳播國學經典對學前教育教學的意義
促進學齡前兒童思想道德的發展 道德感是人依據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規範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可以通過道德理論教育、具體的道德事實或情景教育、現實生活中的先進榜樣和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影響感化社會成員強化人們的道德感。學齡前的兒童在五六歲的時候道德感逐步發展起來,國學經典是傳統文化文明千百年的歷史道德經典,藉助於多媒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能夠有效地促進學齡前兒童的思想啟蒙,達到道德情感上的共鳴,有利於培養他們關愛父母、尊敬師長、熱愛生活的意識。
促進學齡前兒童美感的發展 美感是人接觸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種感動,是一種賞心悅目、怡情悅性的心理狀態,是人對美的認識、評價與欣賞,不是人的自然的稟賦,而是人在自然的稟賦的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通過多媒體,兒童們可以對美的事物的色彩和聲音不斷感知與理解,加上教育的作用,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觀和認知感。同時,多媒體呈現出來的誦讀音律、節奏和發音都是比較準確的,這對兒童語言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如《登鸛雀樓》裡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通過多媒體標準的鏗鏘有力的朗誦,可以讓兒童一方面感知祖國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粗略地體會到人應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從而促進身心的不斷髮展。
4 結語
多媒體傳播國學經典對當前學前教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其中也必須重視對傳統經典內容的取捨,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適合學齡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內容引入多媒體教學,切實尊重兒童的天性。同時,多媒體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內容應該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合理調整好多媒體課堂與非多媒體課堂的時間,在兒童接受多媒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忽略對課本教材的學習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