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誦國學經典作文

  “經典”不僅構成民族之傳統,而且提供給全人類以無限之啟發。小編收集整理了多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感受國學經典的魅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人生就像一盤棋而學下棋的人,不是在學規格而是在學佈局,不一定真正有本事的人就能堅強的走向成功,而支配人行動的是一顆心,習道家經典把道作為一個自然的航標更加永恆,讓心靈澄澈看清人心,讓心靈飛揚,心中有一片天空才能建立一個天高地闊的空間。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能決定寬度。世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目標就有多麼高遠。

  假如你問我我的生日是幾號,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可我卻不知道我父母的生日。哪怕每天都會見面,每天生活在一起父母每天你穿什麼樣的衣服?有什麼樣的特徵?他們每天上班在幹什麼?我一概不知甚至從來都沒有留心觀察過。當他們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後從來都沒有給他們捶過背遞上一杯溫熱的茶,送上一句溫馨的慰問的話語。當小時侯父母用那雙柔軟的雙手拉著我過馬路時,那雙手是那麼柔軟、溫暖。現在它變得粗糙了時,我都還沒有誠心去撫摸過它,是這雙手為拉著我們走過風風雨雨,是這雙手為我們撐起了一片湛藍的天空讓我們放飛了夢想。從現在開始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遞上一杯熱茶、送上一句慰問的溫馨話語,不要等失去這次機會後在去後悔。

  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時代的精英,是祖國的希望。

  請看這一串光輝的名字:周恩來,他一生服務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邱少雲,為了大部隊的行動,堅守紀律,強忍著烈火燒身直到犧牲。雷鋒,一雙襪子補了又補,卻寄錢救濟戰友的家人。這些鮮明的事例告訴我們,不管是過去,今天還是將來,“傳承美德”的根本就是如何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負責,對祖國人民有貢獻的人。 我深刻的懂得了誠信的重要性,想一想列寧的誠實,為了一個小小的花瓶而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國的偉大領導人之一宋慶齡的信守承諾,只因答應了孩子們的一個小小的承諾,而冒雨前去看忘那些孩子們;還有與我們朝夕相處的老師,為了不讓我們拉一節課,打著點滴來堅持工作,這一例例、一幕幕無不體現了誠信的重要。由此看來誠信乃人之根本,無論人的地位如何,無論人的年長與否,都要以誠待人。這就告訴我們,做人要明白其榮譽,知道其恥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我的鋼筆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陽明。”陽明,是王守仁的號,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為他提出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知行合一”。  千百年來,關於知和行的關係這個問題,人們總是爭論不休,有人說知難行易,而有人說知易行難。經歷了幾千年,王守仁站了出來,提出了知行合一。關於知易行難,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紙上談兵”了。故事內容是這樣:趙括飽讀兵書,但卻不能領悟兵書真諦,帶兵時,死套書上的辦法,不能靈活應用,結果,40萬趙兵全軍覆沒。由此看來,似乎是實踐更重要。但反過來說,要連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指導實踐?因此“知行合一”這種觀點便被提了上來。

  懂得道理也好,實際運用也好,都不能只強調一個方面:有了理想,空喊口號沒有行動,最終一事無成;埋頭蠻幹,而沒有目標,也只能是像無頭蒼蠅一般沒有時效。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做事要有一定的目標,並加以切實的行動,有力目標,就有了方向;有力切實行動,就有了前進的動力。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會了知識要去把它運用到生活中;有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用心,並落實到筆頭上;

  居里夫人正是在“學”與“用”上取得了成功。她學習了多少知識,後來才發現了天然性放射物——鐳;她有研究了多少次,才知道鐳有一種美麗的天藍色;她有和皮埃爾·居里準備了多少年,才把這個訊息公佈世界?很多年!從發現鐳,到知道鐳,再到了解鐳,她付出了別人享受的時間。  
       想必大家知道牛頓吧。在一個偶然的下午,坐在蘋果樹下看書的他,被一個蘋果砸到了頭。就是他的那一股認真的勁頭,使他研究到了地球引力。 
    學以致用,受益終生。讓我們“學”好,“用”好!

  篇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 “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國學的東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樂無窮。學生們誦讀,可以從中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更加懂禮貌,更加愛學習……國學經典在誦的過程中深入了學生們的心靈,為學生們儲存了文化的養料,等他長大的時候慢慢吸收。

  國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典的底蘊厚重。走近國學經典,我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寧靜、潛心。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從內心中容下國學經典。當我們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腳以至心靈的時候,當我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急功近利的心態沒有消除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我校積極倡導讀誦國學經典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學生們瞭解中國的過去,瞭解中國的文化,瞭解中國的思想。在讀誦中,強化記憶力,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為他們補充大量有益的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東西。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汲取千年文化中的營養,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中不斷體會、反芻,用正確的思想指引他們的生活,帶他們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諦!

  朋友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學生們一道走近國學經典,和學生們一起體會和感悟!用經典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一同快樂收穫與成長。

  篇三

  這一階段,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是啊,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說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說,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我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學習,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同學們,閱讀《國學經典》吧!《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