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國學熱現象透視論文

  國學並不是只有“真善美”,也有虛偽、封建、殘忍、庸俗的一面,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批判地繼承。孔子的仁愛、儒家的積極入世等這些國學主體內容與現代文明是相一致的,但是其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封建倫理道德則充滿著束縛、禁錮和霸權主義,這就需要我們加以辨別,正確取捨。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當代大學生國學熱現象透視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當代大學生國學熱現象透視
 

  “將來能讓一個國家屹立於民族之林的,不是這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也不是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而是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這是人大校長紀寶成對於國學的論調。國學近些年來甚囂塵上,在社會各界和校園裡都掀起了一股浪潮,我們稱之為“國學熱”。

 

  一、國學的定義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狹義的講,就是秦磚漢瓦;寬泛來說,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至今為止,學術界也沒有給國學下一個全面的定義。可見,國學之博大精深,包羅永珍。本文立足現實需要,著眼於“熱”的部分進行探討,即狹義的“國學”。
 

  二、.國學在當代大學生中“熱”的原因

  首先,學界的大力倡導。如編纂《儒藏》,出版相關學術著作;成立國學院,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每年召開各種國學研討論會等,甚至還有數十名博士生聯名抵制過洋節。學界的這些活動引起了大學生的關注。

  其次,媒體的廣泛宣傳。報刊雜誌、電視網路等的風行,使得大學生接收到大量國學資訊。甚至某些媒體帶著商業化的目的進行炒作,如學術“超女”、“國學大師”、文化明星的推出,而那些尚不能完全辨別資訊良莠的大學生,則在其中充當著粉絲、觀眾、接收者的角色。

  最後,自身的精神需要。進入到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面臨的不僅僅是學習,更多的是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選擇與塑造。但是,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難免存在著價值觀的碰撞和衝突,比如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功利主義與非功利主義,誠信危機與誠實守信等等。面對這些矛盾和衝突,大學生自身就需要一個突破口幫助他們度過這個心理戰,或者說幫助他們找到信仰。而之所以能從“國學”中尋到安慰,恰恰是因為國學中所包含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道德觀符合大學生對於“善”與“美”的追求。

  三、提高大學生國學修養的途徑

  1.學界和媒體正確引導

  國學作為一門學問,是需要潛心鑽研才能獲得真知的。面對浮躁的社會現狀,學界要保持理智嚴謹的作風態度。然而,某些媒體所謂的“國學文化”過於商業化、娛樂化,使得大學生的國學熱情被商業娛樂所利用,成為消費品。為防止這一傾向的極端發展,學界應和媒體聯合起來,讓“學究派”和“快餐派”互相借鑑,打造出健康、積極向上、輕鬆愉悅的國學學習形式。
 

  2.培養國學教師隊伍

  雖然目前很多高校成立了國學院,並授予學士學位,但是學生對此熱情並不高。在功利性學習目的驅使下,很多大學生更願意選擇金融、師範等就業機會多、賺錢多或是工作穩定的專業,也因此大學裡的國學教育並未達到預期效果。這就要求學校轉變對國學教育的看法,將其納入常規教學體系中,使國學教育進入培養方案。培養新一代國學學生也是為誕生新一代國學教師打下基礎,使得國學教育薪火相傳。
 

  3.加強國學隱性教育

  學校可利用“氛圍”建設國學文化景觀,比如建立“國學館”,營造古風環境,使得學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抓住傳統節日,開展“文化節”,將國學知識滲透其中;利用學校建築搭建國學走廊。類似於這種形式,讓學生在行走中有意無意學習國學知識。
 

  4.批判繼承國學

  國學並不是只有“真善美”,也有虛偽、封建、殘忍、庸俗的一面,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批判地繼承。孔子的仁愛、儒家的積極入世等這些國學主體內容與現代文明是相一致的,但是其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封建倫理道德則充滿著束縛、禁錮和霸權主義,這就需要我們加以辨別,正確取捨。
 

  5.完善評價機制

  國學作為人文學科,不同於理工科,可以用量化的標準去評價其成績。所以,它需要有自己特定的一套標準去評價。在探索這一標準時,我們要結合前人經驗和現代評價制度,確立有關國學教育的執行機制,如激勵機制、獎懲機制和評估機制結合,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保持國學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