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是指什麼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音樂的相關資訊吧!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中華民族音樂的矇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製陶壎,挖制骨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於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儲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演奏音樂,能發出七聲音階。但中國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聲音階。***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歌、舞、樂互為一體的原始樂舞還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想聯絡。例如黃帝氏族曾以云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關於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見《呂氏春秋》所記塗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這首歌的歌詞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實意。這便是音樂的萌芽,是一種孕而未化的語言。

  根據史載,伏羲、神農作琴瑟。神農之去伏羲遠矣,伏羲作琴瑟,大抵出於草創,未能完善,傳至神農時,神農又加於研究,於是琴瑟之制,始漸如後世之制。後世溯其原始,獨稱伏羲不可也,獨稱神農亦不可也,則兩記之。草創與改良之人,均稱曰“作”焉。又有冷倫制音律、作歌舞,仰延制樂譜,大容作樂,黃帝制笙竽,夔作鼓,伶倫、榮將鑄鐘等記載。

  夏商時代的中國音樂

  根據文獻記載,夏商兩代為封建制社會,處於封建制的早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高等階級所佔有。從內容上看,它們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而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於是便出現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夏桀無道,商湯伐之,於是便有了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濩》。商代巫風盛行,於是出現了專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覡***男巫***。他們為奴隸主所豢養,在行祭時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樂為職業的人。

  奴隸主以樂舞來祭祀天帝、祖先,同時又以樂舞來放縱自身的享受。他們死後還要以樂人殉葬,這種殘酷的殉殺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隸主的殘酷統治,而在客觀上也反映出生產力較原始時代的進步,從而使音樂文化具備了迅速發展的條件。 據史料記載,在夏代已經有用鱷魚皮蒙制的鼉鼓。商代已經發現有木腔蟒皮鼓和雙鳥饕餮紋銅鼓,以及製作精良的脫胎於石樺犁的石磬。青銅時代影響所及,商代還出現了編鐘、編鐃樂器,它們大多為三枚一組。各類打擊樂器的出現體現了樂器史上擊樂器發展在前的特點。始於公元前五千餘年的體鳴樂器陶壎從當時的單音孔、二音孔發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發出十二個半音的音列。根據陶壎發音推斷,中國民族音樂思維的基礎五聲音階,出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而七聲至少在商、殷時已經出現。

  中國音樂的發展

  1900年前後,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西洋銅管樂團。成立於1913年的教會學校金陵女子大學設有音樂系,對傳播西洋音樂發揮了很大作用。1927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30年代,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西洋交響樂團。

  自從引進西方音樂後,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掌握和消化有很大進展,從20世紀起有許多中國人在國際鋼琴、小提琴、美聲歌唱、歌劇演唱比賽中得獎,中國音樂家創作了大量美聲歌曲和用西方樂器演奏的樂曲。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