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各種民間忌諱

  古代有各種民間忌諱,而朱元璋改變了哪種民間陋習呢?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我們先從盛唐時代開始說起,自從李唐替代隋楊以來,李姓掌握了天下。朝代雖然更替了,但是世界觀還是那個樣子,該迷信的還得繼續迷信,因此,朝廷特頒佈一條不許吃鯉魚的禁令。當時有學者叫段成式的在著作《鱗介篇》中曾這樣寫道:唐代律條規定,鯉魚叫赤鱘***草魚***公,禁食之;若捕獲後,應疾放水中;出售者打60大板。

  這是什麼意思呢?翻譯一下,意思是說:“不準吃鯉魚,如果逮著鯉魚了,必須馬上放掉,否則打60個大板子。”那麼為什麼要頒佈這麼一條法律呢?很簡單,是因為“鯉”與“李”是同音。吃鯉魚的意思就等於吃李氏家族,那李氏家族可是皇族啊,是能隨便吃掉的麼?所以,必須得禁止屁民吃鯉魚。自從這條法律出臺以後,唐朝的人民群眾害怕挨板子,自然不敢吃鯉魚了,要吃也只能偷偷吃,就算吃了還不敢說出去,否則60板子打下來,可是要打死人的。自然而然的,唐朝時期,有關鯉魚的菜餚就銷聲匿跡了,鯉魚這個種群當然也是十分興旺發達了,估計比現在美國的鯉魚族群更加興旺發達***前段時間不是有新聞說美國鯉魚成災麼,敢情也是因為迷信?***

  無獨有偶:明朝時代,朱家掌權,明武宗朱厚照也是因忌諱的原因,下令禁止民間養豬。他的理由更加奇葩了。朱厚照禁止養豬的“理由”有兩個:一,“豬”與皇帝姓氏是同音;二,朱厚照生於豬年。史書上曾經記載:“正德十四年十月乙卯,上至儀真。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

  是歲,儀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因此,老百姓養豬、殺豬統統視為把矛頭指向皇帝。這一禁令的釋出,差一點讓全國的豬類絕種。次年清明節時,要用整豬祭祀,竟無豬可尋。後來,由於群臣冒死婉言勸諫,皇帝才不得不廢除不許養豬的禁令。

  更加悲劇的是,在古代有的因忌諱竟使無辜的良民慘遭殺身之禍。

  封建社會女人都是纏足,以小腳為美。但朱元璋的老婆馬氏是一個不纏足的大腳女人。因此,他最

  忌諱畫家將婦女畫成大腳的影象。有一年在元宵節的晚上,朱元璋微服觀燈,因見一家花燈上畫著一大腳女人,於是忌諱之心大發,認為是對馬皇后的諷刺,對皇帝的大不敬。第二天,竟將畫大腳女人的民間畫家滅九族,300餘口全部殺掉,連鄰居都發配充軍。這裡還有一個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曾當過和尚,後來又當過義軍的首領。因此,他最忌諱與“禿”字和“賊”字有關的語言文字。當他慶壽時,有人寫了“作則垂憲”四個大字,因古音“則”與“賊”同音,竟將作者砍頭示眾。另一幅賀章寫著“體乾法坤”本意是吹捧朱元璋能體察天地萬物。沒料到朱元璋卻曲解其意,誤認為“法坤”和“發髡”***kūn,古代剃光頭的刑罰***同音,懷疑作者有意諷刺他當過和尚,於是作者竟被砍頭示眾。在封建帝王時代,帝王被尊為天子,其名字全國諱之,謂之國諱或公諱;祖先或父母之名全家諱之,謂之家諱或私諱。具體避諱之法,改用同義、同音之字,或就原字缺筆書寫,譬如,秦始皇名政,寫作“正”,正月讀作“徵月”,寫作“端月”。漢呂后名雉,雉雞改名為“野雞”。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為避其名諱,在行文時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封建社會由於忌諱的束縛,不知給世人帶來了多少麻煩,造成多少笑話。甚至有的為了忌諱長輩的名字竟不惜犧牲自己的前程,放棄理想的事業。在歷史上最著名的為文反對避諱的,大概就是唐代韓愈的那篇《諱辯》了。話說唐代鄭王后人李賀,字長吉,7歲能詩,文名轟動一時,韓愈因而勸他去考進士。但等李賀中了進士後,其他人卻毀謗他說李賀之父名為“晉肅”,因為犯了“進士”的諱,李賀因此不該去考進士,韓愈就以《諱辯》一文為他申辯。其實早在《禮記疐曲禮》上便有“二名不偏諱”的說法,意即避諱只要兩個字不要完全一樣即可,更何況“晉肅”與“進士”僅是聲近而已。

  到了清朝,發生了一個更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在清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張鴻文的秀才。不幸妻子患有經絡不通的婦女病,經醫生診斷,非用雪蓮一味中藥治療不可。這位秀才跑了遠近藥房,並無此藥。後經醫生指點,此藥產在西北和西南高山一帶,若託人寄來實乃上策。於是他便急忙給離家多年的一位表弟寫信,懇求急迅寄回。可惜的是其母名亦叫雪蓮,為了避諱改用“血斂”二字代替,誰知這一改寫卻出了笑話。當表弟接到書信,對急寄“血斂”一詞,深感納悶,因為“血”字是血液之意,“斂”字是收斂。他想,若收斂點血液,隨便殺只雞或宰只羊就行了,為什麼非要這地方的血不可?他又想到,既然表兄催促如此之急,一定有他的道理,可能血液因水土不同,效果而異,於是他便馬上宰了一隻山羊,將血密封於桶內,寄於表兄。

  當鴻文收到寄件後,並不是潔白的雪蓮,而是汙穢不堪的一桶羊血,急得他抓耳撓腮的手足無措。醫生斥責他說:藥名絕對不能用別字代替,輕則誤病,重則傷身。當鴻文忍痛書雪蓮給表弟去第二封信時,因時間的拖延,妻子的病情日趨惡化,當雪蓮寄回,其妻已一命嗚呼。鴻文捶胸頓足地哭泣著對親友說:這都是因為避諱母名,葬送了妻子的性命。

  但忌諱也不是中國人所獨有,世界上的其他各個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忌諱。對一些數字的忌諱,更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習俗。就拿中國民間傳統習慣來說,有月忌和年忌之分:每月陰曆初五、十四、二十三為月忌。每年陰曆臘月十九是全年最不吉利的一天,而且每月初一、十五又是忌諱看病人和走親的日子。在歐美一些國家,特別忌諱“十三”這個數字。比如,旅館裡沒有十三號房間,沒有十三層樓這個數,考場裡忌坐十三號座位,人們不喜歡十三人同桌聚餐等等。

  這些忌諱,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道理,也並沒有什麼卵用!大多都是人的主觀想法錯誤,迷信罷了!

  忌諱一詞,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人類社會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妨礙人們自由的忌諱雜質將愈來愈削弱。

  忌諱簡介:

  忌諱,意為因風俗習慣或畏懼權勢而對某些不吉利的語言或舉動有所顧忌,對某些問題可能產生不利後果的事力求避免。

  封建迷信,①因風俗習慣或個人理由等,對某些言語或舉動有所顧忌,積久成為禁忌:過年過節忌諱說不吉利的話。

  ②對某些可能產生不利後果的事力求避免:在學習上,最忌諱的是有始無終。

  產婦稱“紅人”,月內不能串鄰走舍。產房稱“紅房”,除“做產阿姆”外,其他人不進房內。進過紅房的人,一月內不能進寺廟禮拜。長輩一般不入紅房,意味嬰兒過早見到長輩會“折福減壽”。

  古人諱言大、小便,常有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

  古人諱言“死”《禮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忌諱:

  ①因風俗習慣或個人理由等,對某些言語或舉動有所顧忌,積久成為禁忌:過年過節忌諱說不吉利的話。

  ②對某些可能產生不利後果的事力求避免:在學習上,最忌諱的是有始無終。

  ③〈方〉指醋。

  出處

  1. 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

  《周禮·春官·小史》:“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先王死日為忌,名為諱。”

  2. 避忌;顧忌。

  《老子》:“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唐 白居易《初授拾遺》詩:“天子方從諫,朝廷無忌諱。”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卷九:“ 沉約 在 蕭齊修《宋書》, 永光 以後,皆其筆也。故於 宋 齊 革易之際,不得不多所忌諱。” 李準 《兩代人》:“只要是黨要我作的工作,我就去作,誰也阻攔不住我。我才不忌諱他哩!”

  3. 因風俗習慣或迷信,禁忌某些認為不吉利的話和事。

  漢 王充 《論衡·四諱》:“夫忌諱非一,必託之神怪。”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今人不達,畏死畏禍,百種忌諱。”《紅樓夢》第二八回:“ 黛玉 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諱。’” 魯迅 《徬徨·祝福》:“知道他雖然讀過‘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而忌諱仍然極多,當臨近祝福的時候,是萬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類的話的。”

  4. 醋的別稱。

  《恨海》第四回:是不是中不明治佃有在胃液進;要胃炎“ 五姐兒 又端了一個碗進來道:‘小姐胃口不好,加上點忌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