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中心思想

  東晉時期的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以文人的聚會為中心,由樂而哀的情感變化可看出魏晉時代人們對生死存亡的哀傷與感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蘭亭序》是一個神話。它一問世就光彩照人,一亮相即傾國傾城,一消失則更不可思議了,它竟歷經千百年滄桑流傳到了今天。

  《蘭亭序》誕生於一次浪漫的聚會。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會稽山下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風雅聚會,大家飲酒賦詩,彙集後請王羲之作序。王乘著酒興,展蠶繭紙,提鼠須筆,猶如神助,一氣呵成,寫畢即酒醉鼾睡。醒後再看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但比之原作,終莫能及。”

  《蘭亭序》流傳於一個離奇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酷愛《蘭亭序》,訪得王氏後人藏有真跡,便不顧帝王之尊,派人將其矇騙到手,然後令當朝的大書法家們臨摹成副本,分贈諸皇子和近臣以為永寶。《蘭亭序》真跡在陪伴了唐太宗終生後,又被他帶進了另一個世界。

  《蘭亭序》的書法精美奇妙。現存的臨摹本以馮承素的“雙鉤填廓”摹本為最好。古人稱王羲之作《蘭亭序》,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飄若浮雲,嬌如遊龍,波譎雲詭,變化無窮”,一改漢魏以來質樸穩拙的書風,開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氣,似出天然。作者的風度、氣質、襟懷、情操,亦糅進了作品之中,標誌著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蘭亭序》的語言清新優美。作者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如畫的景緻:“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暢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些如詩如歌的語言,幾成千古絕唱,吟來如沐春風之清新,似飲甘泉之甜美。

  《蘭亭序》的意境高遠深奧。作者在以輕鬆的語言描繪過景色之後,語氣漸轉深沉:“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行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此後話鋒再轉:“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此句是該文後半段的點睛之筆,再往後的文字則是此句的展開。自古以來,人們對這段文字的爭議頗多,有人認為它反映出王羲之受佛教影響,有厭世思想,也有人認為此段與前文風格不一,懷疑不是王羲之寫的。筆者則認為,《蘭亭序》通篇的中心思想是以一貫之的。前文狀物,後文抒懷,互為鋪墊,互為補充,其所要表達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正是由於他看到了“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所以才“列敘時人,録其所述”,啟迪人們珍惜短暫的生命,熱愛美好的生活,保持“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的精神狀態。這也是《蘭亭序》意境的高遠深奧之所在。

  在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就行書而言,成就最大、影響最廣、價值最高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此外,《蘭亭序》還有多方面的價值。比如人們常說自古“文人相輕”,但從《蘭亭序》的誕生看,四十一位文豪聚集一起飲酒作詩,而且公推王羲之作序,足以證明當時的文人是相重的。又如從《蘭亭序》流傳的故事中,我們瞭解到唐太宗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再如從《蘭亭序》的語言和意境上看,它對中國語言文學和哲學思想的發展、影響也是很大的。另外從《蘭亭序》中,我們還可得知晉代的絲織和制筆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等等。《蘭亭序》不愧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星。

  二

  《蘭亭集序》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心情,同時也抒發了作者感慨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情緒。文章寫得清新樸素。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首一段,王羲之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和緣由,主要寫蘭亭集會上的歡樂之景。他看到的是山巒滴翠、千巖競秀、清泉盪漾,萬壑爭流,草木蔥蘢,若雲蒸霞蔚。崇山峻嶺,茂密的林木,修長的翠竹,又有湍流股股的清泉,上下天光映照其間;感受到的是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植物的馨香氣息。面對這大自然的無邊美景,時賢名士,長幼不等,列坐水濱,流觴曲水,談玄嘯詠,飲酒賦詩,雖然沒有絲竹管絃音樂的演奏盛況,但一杯美酒在手,一句佳句在喉,也足以使人暢敘這清幽的情懷。這一天,天高氣爽,空氣中飄逸瀰漫著縷縷的泥土、水流、木竹、花鳥的清香細風。抬頭仰觀宇宙的巨集大,俯身觀察萬物品類的繁盛,縱目遊觀,馳騁胸懷,足以讓人開動所有感官享受這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博大慰藉與慈愛,真是心曠神怡,其樂融融,言詞不足以敘述這一切。

  義氣相投的知己在一起促膝談心,仔細地品味人的一生,有的暢敘自己的胸懷與抱負,有的聚於一室之內清談老莊哲學,有的擺脫人世的煩囂,有的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 ‘我卒當以樂死’” 《晉書·王羲之傳》 ;有的則寄情翰墨,修心養性;有的寄情於酒。雖然愛好不同,性格不一,喜動喜靜,千差萬別,但當他們醉心於他們暫時所得之時,卻在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滿頭華髮的垂暮之年。隨著時空的變化,人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往日“欣於所遇者”往往感到厭倦、鄙棄,以至悔恨。抬頭低首之間,人間世事,滄桑鉅變,已為陳跡,使人不能不為之感嘆。莊子曾說過 “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豈不叫人感到悲哀每每瀏覽過去人對人生感慨的原因,古今是一致的。對著前人所作之文,感嘆人生苦短、生死無常,自己也說不明白是什麼原因。“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乃知莊子所說的生與死相同是荒謬的,莊子所說的長壽的彭祖與夭折早逝的兒童是一樣的觀點可謂胡亂造作。

  《蘭亭集序》短短三百餘字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蘭亭聚會之歡情與死生的感受,語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簡潔流暢,樸素自然,為後世所稱道。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