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曆史文化簡介***2***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萬惡的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由於一、英國移民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廣泛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利,培養了自治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相信社會契約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護而得人民支援才組成的。在十八世紀中期,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殖民地議會仍信奉英王喬治三世,不過他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時英法的七年戰爭結束,急於鞏固領土,使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徵租重稅及英王喬治三世一改放任政策,主張高壓手段。因此引發殖民地人民反抗,如“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波士頓慘案”、“不可容忍的法案”等。於1775年4月在列克星頓和康科特打響“萊剋星頓的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奏。後來,這些殖民地便成為美國北美獨立十三州最初的十三個州。

  獨立運動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國國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起草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76年7月4日,,宣告了美國的獨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喬治·華盛頓發表了《獨立宣言》。《獨立宣言》由托馬斯·傑斐遜起草,1776年7月4日經大陸會議專門委員會修改後通過,並由大陸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簽字生效。《獨立宣言》開宗明義地闡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與自由的天賦權利;淋漓盡致地歷數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在美洲大陸犯下的罪行;最後莊嚴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7月4日這一天被美國定為獨立日***。《獨立宣言》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文獻。通過《獨立宣言》的這一天也成為美國人民永遠紀念的節日,定為美國獨立日。完全脫離英國,目的是為‘圖生存、求自由、謀幸福’,實現啟蒙運動的理想。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這也充分展現出了美國人民面對殖民統治而表現出來的勇氣與智慧。

  組成新政府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定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佔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殖民者的貪得無厭和對利益的追求使得美國一步步地蠶食周邊地區,給臨近國家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和久久無法彌合的創傷。

  南北衝突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衝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箇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制廢存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衝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

  20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幹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甦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係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準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美國曆史文化簡介的人還:

1.美國文化的知識普及

2.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徵

3.美國文化經典美文雙語

4.芝加哥歷史地圖

5.美國計算機歷史博物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