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簡介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特殊型別的文化遺產,又是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場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北京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有著700年曆史,延續了2000餘年的中國文脈。多年來,國子監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厚文化氣息已成為國學文化的物質載體。同時它還是北京市保留下來的唯一一條牌樓街。國子監街形成於元朝初年,僅從形成的歷史年代這一點來看,南鑼鼓巷和菸袋斜街就有一定差距。並且,國子監街現在儲存完整,又有著名古建孔廟和國子監,這也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現在,國子監街有居民居住、有古建遊覽、有商業,各種形態較豐富,相比南鑼鼓巷和菸袋斜街較為單一的商業形態,國子監街也屬勝出。它成為北京首批入圍的唯一一條街。主辦方指出,對於名街的評選考慮到了歷史、文化、儲存狀況等多種因素。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平遙南大街
平遙南大街始創於咸豐六年*** 1856 ***,歇業於民國二年***1913年***,歷時58年。又稱明清街,自古以為就是平遙縣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街道兩側的店鋪都是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築。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迎薰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滋街。平遙南大街在歷史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過重要影響,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有代表性的傳統產業,能集中反映地方、民族的風貌特色;文化要素。擁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有其傳承;儲存狀況。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儲存豐富,保留著較完整的傳統格局和獨特的歷史風貌,具備一定的規模;經濟文化活力。對原有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有一脈相承的延續性,至今仍維持著其原有的社會功能和經濟文化活力等等。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哈爾濱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始建於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1925年改稱為“中央大街”,後發展成為哈爾濱市最為繁華的商業街,是目前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並彙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折中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保護建築13棟,如巴洛克建築的教育書店、新藝術運動建築的馬迭爾賓館、文藝復興式建築的婦兒商店等建築。如今,集商業、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中央大街已經享譽海外,成為全國一流、獨具文化魅力的步行街,素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美譽。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蘇州平江路
蘇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圖宋代《平江圖》碑刻上,就有平江路街道,平江路因平江河而得名。在宋元時期,蘇州就叫
平江。所以,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就是先有平江路,後有蘇州城。現有的蘇州城的格局也是以平江路為中軸線向四周擴散開去的。800年來,平江路完好儲存著河路並行的格局,小橋流水、粉牆黛瓦依然散發著疏朗淡雅的風格。目前,平江路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耦園1處,省級文保單位“崑曲博物館”1處,以及40多處控保單位,是今天蘇州古城最有古城舊韻的一處古街區。1986年平江路被國務院批准成為“絕對保護區”,自2002年以來,蘇州、市政府實施平江路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通過拆除違章建築、管線入地、鋪設石板路、疏浚河道、維修老房子等工作,讓平江路留住了古老的記憶。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黃山市屯溪老街
俗稱老街。位於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區中心,西起明建橫江石拱大橋--鎮海橋,東止牌坊碑記,全長1273米,寬4.8--7米。以徽州古民居建築風格聞名。儲存完好,店鋪鱗次櫛比,房屋簷口挑出80--100釐米,可避雨遮陽。這裡全是馬頭牆、小青瓦、白粉牆;磚木結構的鋪面,精巧玲瓏的樓閣、鏤刻精美的花紋圖案,加上小門、大堂、天井、屋與屋之間的深窄小巷,錯落別緻,熱鬧繁華,顯示了徽派建築格局的古樸典雅,別有情趣。為了適應旅遊事業的發展,還在專闢的一段“古代街”上設有茶樓、酒肆、書場、墨莊,古趣盎然,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購物。 屯溪老街起於宋代,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徽州物資集散中心。老街店鋪,密集緊湊,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體,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後坊”或“前鋪後戶”的經營格局和特色。建築高僅兩三層,多為木穿榫式結構,石礎、磚砌、馬頭牆、小青瓦、徽派木雕、金字招牌、朱閣重簷、古樸典雅、華麗高潔。老街路面寬5至8米,均用赭色的大塊石條鋪成,雨後紋理清晰,潔淨如畫;人行其上,無喧無擾,空靈悠遠,儼然回到古時,引發無盡的遐思……
老街的店鋪字號,文化色彩甚濃,體現了徽商是儒商的特點。其中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有“同德仁”藥店、“同和”秤店、“程德馨”醬園等,其商***藥***品製作,陳列經營至今,古風猶存。屯溪老街建築古樸典雅,是一條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被譽為“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是國內目前儲存較為完好的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築風格的古代街市。整個老街古色古香,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裡,那裡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選擇了這片平整的土地,開始了為新一輪創業而組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便在南街附近生成,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街區,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四十公頃,白牆瓦屋,佈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裡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