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

  《勸學》講述的是吳王孫權勸說東吳大將呂蒙認真學習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嚐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生答: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2.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看,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學究,穿著灰色長袍,正襟危坐,拖著長腔,講著一堆枯燥、乏味、單調的大道理時的情形。這篇文章是這樣嗎?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並翻譯前兩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過凝結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於水,說明經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第一句已發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裡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那麼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麼呢?***答:因為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2.那麼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覆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麼?***答: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為然也。並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晒乾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已經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於人的本性的改變有著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3.略講: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容。***答: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三***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的是什麼?***答:學習。***後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並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著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達到。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淺顯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來的,但它卻是作者細心安排的,是為了說明一定道理的。我們思考:“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是由於人的本身固有條件發生了變化嗎?***答:不是。***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才有這種效果呢?***答:是善於藉助外物“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憑藉外界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都能幫助我們彌補不足。***自然匯出本段最後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生通性***,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罷了。

  請一位同學概括本段的內容:學習的作用是彌補不足。

  ***四***匯入下一段:學習能夠改變、提高自己,能夠彌補不足,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四段。大家齊讀第四段。並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先分析前四個比喻句。***學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由土到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量變過程,堆積成高山,那裡的氣候條件就發生了變化,請大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答:迎風坡降雨等***,是哲學上講的質變,是一個飛躍。***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反“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明不積累就將一事無成。找一位同學概括這四句話所強調的內容是什麼。***生答:學習要善於積累。讓學生聯絡生活說說積累的好處,學生說及:我們的讀書筆記,成語,名言警句等的積累是一種量變過程,伴著積累,伴著成長,氣質就發生了變化,是質變過程。***

  2.要想做到長期積累,我們該如何做呢?讓我們分析下兩組比喻句。第一組比喻:騏驥與駑馬對比,說明客觀條件的優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成功,***為了活躍氣氛,更易於理解,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第二組比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生舉鐵杵磨針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實,說明做事要堅持不懈。***

  3.做到堅持不懈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做什麼呢,請看最後一組比喻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學生譯出兩個定語後置的句子,說出“上”與“下”的用法以及實詞“強”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學生說出“寄託”的古今異義***通過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心。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並不是開始我們所想象的老學究那枯燥、乏味的說教。

  六、總結

  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好文章,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內涵,我們推想荀子寫此文的初衷,是針對自己提出的“性惡論”中的“惡”採取的一種措施,要加強後天的學習,來增強自身的修養,去除惡的本性,改變自己不良的天性,成為有學問、有修養的謙謙君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應該超越古人,上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學習能開闊人的視野,學習能增長人的學識,學習能改善人的生活,學習能提高人的品位,學習能改變人的命運。請學生舉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七、作業

  1.寫一篇一二百字勸學文字。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用多媒體***

  二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識點。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匯入語】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學習”的名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劉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裡、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荀子介紹】

  荀子:名況,又名卿,人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子主張性惡論,並且認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樸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禮治”,又要“法制”。

  荀子與孟子的差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而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樑啟雄《荀子簡釋》***

  【《荀子》介紹】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其文筆雄辯,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獨特風格。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同學們,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學不可以已。

  2、荀子從哪三個方面說明學習不可以停止?

  明確: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態度。

  3、文章通篇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怎樣論證的?

  明確:論證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比喻論證***、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等。本文通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板書見後***

  【藝術特徵】

  1、比喻論證的方法: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富有音韻美的語言:本文的語言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採用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於誦讀。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