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雜文精選
雜文的一種特色就是對政治有所評論,揚善懲惡。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孤獨”空巢老人之殤
修水縣64歲空巢老人陳春妹,因為女兒們個個成家在城市裡工作,老人一個人在家裡十分寂寞和孤獨。聽信鄰居“法師”之言,妄圖通過“法師”作法,驅走家中作祟“蛇精”,結果“自殺”在家裡。
看過整篇報道,讓人唏噓不已。近年來,媒體不斷報道空巢老人自殺事件,陳春妹老人“自殺”案性質雖有不同,但從更深層次的誘因來看,又存在許多的相似之處。可以說,導致空巢老人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孤獨”。
孤獨可以說是空巢老人最顯著的特點,而這些非正常死亡的空巢老人又大多是喪偶、離異的單獨老人,顯得就更加孤獨,正如陳春妹老人,雖然老人在縣城有2套門面房和3套商品房,總價值在200萬元以上,僅是憑房租收入,就足於讓老人過上富裕的生活,經濟上是不存在困難的。但是老人的兩個女兒都在外地生活,老人生前對於兩個女婿的年齡、屬相,老人總是百般挑剔,竭力要拆散女兒的婚姻。而從鄰居們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老人想要拆散女兒婚姻,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女兒回到自己身邊。這也導致了“法師”乘虛而入,謀財設定死亡陷阱,老人聽信神棍胡言,白白葬送性命。
回顧整個事件,我們真不能說老人的悲劇是某一方面造成的,從老人自身來看,妄圖用迫使女兒女婿離婚的手段,使女兒回到身邊,偏執的思想,造成了家庭成員間的不和,使得家庭成員間溝通漸少,親情漸疏,導致更加孤單;從女兒女婿來看,為人子女,缺乏對老人的關心關懷,疏忽了老人的親情需求;從“法師”來看,本是鄰居,事發前也能做到與鄰為善,甚至給予了這個空巢老人難有的溫情,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卻對老人以封建迷信相欺,甚至為錢財設定死亡陷阱,謀財害命;從當地主管部門來看,缺乏對空巢老人的關心幫助,缺乏對封建迷信的打擊。正是這各方面的原因,才造成了這樣的人間悲劇。
目前,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加之大城市與小城市,城鎮與鄉村在經濟、就業等環境差異,空巢老人的產生是無法迴避的社會問題,要讓空巢老人安享晚年需要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努力。家庭成員儘量同老人一起生活,減少空巢老人數量,實在無法一起生活的,也要抽出時間,特別是傳統節日要回家看望老人,增加對老人的陪伴;社會組織應該發揮積極作用,關愛空巢老人,組織志願者服務隊伍,條件允許的地方可以實行結對幫扶,讓空巢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各地政府要結合當地實際,加強對關懷空巢老人相關法規制定,保護空巢老人權益,建設針對老人的活動陣地,減輕空巢老人的孤獨感,加大空巢老人特別是生活困哪空巢老人的扶助,增強空巢老人生活保障。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之智慧放之世界,立於當下亦可通行。
篇2:說書大學生的豐滿
大學生這個名詞,現今是空心的。
這裡所謂的空心不是說裡面沒有東西,我認為是泡沫狀的物質太多,就像棉花一樣,雖然看起來或是感覺是比較豐滿的,但是你輕輕一捏就知道手感如何了。這就像你看到了一個非常大波的妹子,你眼裡的形象可想而知,殊不知,由於天冷衣服厚的緣故,以及封皮的厚度,當你有機會親自目睹的時候,你竟然大呼大叫了,原來是盼盼小麵包。
然而大學生的豐滿與這個譬喻不是很恰當的,為什麼不恰當?原理很簡單。如今的大學生自以為很偉岸,身軀偉岸也罷,不是也罷,總之很偉岸就行了,總之他自己覺得很偉岸就行了。而這一種心理意識便是悲劇的根源,當然也不能完全怪他們,他們原本就只是人類的一角,而且大部分都太過年輕。
除了年輕之外,他們的資本是什麼?不是他父母的錢,也不是他子孫的福祉,這只是與他的無知有莫大的關係。所以,若是你憤激地想罵他,可別罵他的祖祖輩輩,也不要罵他的子子孫孫,當然,也不要罵他的享福妻子,最好暫且詛咒你自己吧,誰叫你多管閒事呢?或者,不要說任何人的不是,包括你,因為你的思想發達了,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對他們的奇恥大辱,你應該很清楚地明白,他們是多麼希望並盡全力地希望你也同他們一樣不甘墮落地成了庸人。這就是如今的中國大學生的豐滿,得強調不是全部,只是大多數。什麼撲克牌,什麼麻將,什麼遊戲英雄聯盟,什麼電視連續劇,這些名冠全球的流行性名詞比親爹親媽還要親,更搞笑的是把孔子說成了蘇格拉底,把莫泊桑當作了魯迅的兄弟。女大學生呢,更豐滿,往往惹得單身狗們垂涎三尺,很遺憾我也是一個確確實實的單身狗,偶爾也吞了好幾口口水。
豐滿還是會有好處的,至少可愛的大學所謂教師們還是非常酷愛的,要是身材豐滿再加上口才豐滿,那真是“樂府雙匕”了,如果思維實在豐滿,那就不得了了,故事就要上演了。隱約記得有一次學校的廣播裡,高聲叫喊著並提醒著豐滿的大學生們進行戰事的時候,有必要穿好防彈衣,好像說的是美術系的某位同學不幸懷上了。
後來,我開始納悶了,這麼嚴密的天機是誰洩露了?老師總是承擔著報告者的角色,真是辛苦他們了,也希望他們今後更加盡職盡責,伺候好這麼一大群豐滿的大叔大媽們。也祝福豐滿的大學生同胞們越來越有福,中國的將來與他們息息相關。若人在此,這廂有禮了。
篇3:二胎和事業間的選擇
十年前畢業求職的時候,師姐妹當中流傳著一句話:“找工作,已婚有子的女博士***碩士***要比未婚的好找,未婚的要比已婚未孕的好找。”直白點說就是,用人單位希望你把孕產的事兒辦利索了再來,不要跑到單位來生孩子,更不要一來就生。
這不是段子。在我的一場面試中,競爭者中的一位女博士就直接和麵試者說,學術和履歷上的成績您看簡歷就行,“我的另外一個優勢是讀博之前已經生了孩子,現在已經過了最操心的階段,很給貴單位省事兒。”也許就在這一瞬,一些“你懂的”默契在求職者和麵試者之間達成。
十年寒窗過後,你在求職中撞上的第一個評判框架仍然是基於性別建立的,孕產期長短和其可能帶來的成本,仍然極大地影響著你的“價效比”。比這更糟的是,這種把求職女性分為“未婚”、“已婚已孕”和“已婚未孕”的分類現在仍然流行。而且,在就業已成買方市場的形勢下,在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之後,通過孕產問題來衡量女員工“價效比”的思維還在強化,更多女性要在職業前景和家庭願景之間選邊站。
實際上,在既有職場生態和家庭分工下,“全面二孩”後職業女性所面臨的窘迫已經漸漸展現出來。由於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不力,生育孩子所產生的教育、醫療等高額成本都被轉嫁在家庭身上,而家庭由此產生的過量勞動、精力消耗、生活質量的損失,則被無意識、大概率地轉嫁到女性身上。幾乎同時,她們還要面對職場歧視、職場邊緣人的尷尬以及就業、再就業的困境。
這種情況,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不經濟的。在老齡化社會的嚴峻趨勢下,“全面二孩”政策上寄託著很多社會發展訴求,生育已經不再是一種個人行為,也不單單是一種家庭行為,而是關係到人口結構、人口可持續發展、勞動力供給等幾個方面的社會行為。但“願不願生”“敢不敢生”的關鍵卻在於女性。如果多一次孕產期會帶來職場擠壓和職業犧牲,很多已婚女性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再生育問題上就會變得非常慎重;如果僅僅因為生兩胎的可能性就使自己在就業中陷入劣勢,未婚女性的孕產意願也會趨於保守。
也可以說得更上綱上線一些——適齡家庭中女主人的態度,是決定“二孩政策”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變數。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來增強家庭生育意願的觀點,現在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這是一件巨集闊的事情,需要遵循長線邏輯。短期內最有針對性也最有效的辦法,恐怕應是以嚴打就業歧視、嚴防職場歧視為切***,率先提升女性就業和從業的保障,避免女性在評估生育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時趨於悲觀。
新年前後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二孩”問題成為代表委員們的核心話題之一。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女性權益和全面二孩政策之間的關係也肯定會引起代表委員的注意。比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女子學院孫曉梅教授就表示,“可以預見,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女性的平等就業權將更加難以保障。”她將再次建議出臺一部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法,禁止基於性別、婚育狀況的歧視。
希望有更多的代表委員能參與到這個問題的建言中來;有更多關於“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存境遇的討論,能超出單純的、傳統的“保障婦女權益”的言說層次,而納入到突破中國社會發展瓶頸的大視野中來。最起碼,高知女性在面試時和對方掰扯生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的荒唐場景,不該重複下去。
1.雜文免費閱讀
2.寫得好的雜文和隨筆
3.雜文經典欣賞
4.閱讀雜文推薦
5.經典雜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