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員工工資太低或留不住人

  中石化工資太低留不住人 為了留住一線員工 中石化或將恢復勞務工轉正制度

  在北京某加油站工作了十年的金小葉,是一名優秀的加油站站長,先後獲得“首都勞動獎章”和“北京市勞動模範”的稱號。儘管如此,她仍然不屬於中國石油***8.82, 0.07, 0.80%***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微博]集團***的正式員工編制,而只是一名勞務派遣制員工***下稱勞務工***。不過,今年她有可能成為中石化集團的正式員工。

  8月12日,一份中石化集團2015年《關於勞務派遣制員工調整用工形式的意見》***下稱《意見》***的檔案在微信圈流傳。

  這份印發於7月3日的《意見》稱,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意見》,對符合規定條件的勞務工,按照規定程式調整為勞動合同制員工或者短期合同工,納入合同制員工或者短期合同工體系管理。

  中石化集團的用工分為正式員工和市場化用工,後者即為勞務工,這種用工形式一直存在於中國國有企業。

  近年來,國資委[微博]對央企,尤其是資源、能源類央企的工資總額進行嚴格限制,加之油氣公司管控成本的需要,三大油氣公司一直在嚴控用工總量。大量聘請人工成本較低的勞務工,是國有企業控制成本、突破用工編制的重要方式之一。

  油氣企業的勞務工大多為一線員工。油田公司中的物探隊、鑽井隊大多屬於勞務派遣序列,物探、工程技術、採油員等工種由勞務工承擔,在銷售公司,勞務工多為加油站加油員。

  以中石化北京石油公司為例,該公司有7000餘員工,正式員工不到3000人,勞務工佔總用工數的55%左右。

  恢復上述制度“對於勞務工來說,是一個大好訊息”,中石化北京石油企業文化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介面新聞記者,已經收到上述檔案,“下一步,銷售企業還需要根據自身情況細化相關規定。”

  據《意見》內容顯示,勞務工調整範圍和條件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相應獎項的派遣工,以及在重大搶險救災中有突出表現的派遣工。

  第二類是從事主營業務關鍵崗位或者主體崗位工作,具有本專業高階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或者本職業技師、高階技師職業技能等級的派遣員工,需要在規定崗位工作滿一年,考核合格且崗位有需要。

  第三類是在直屬企業業務能力優秀的員工***比如獲得直屬企業級勞動模範、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的***,如果單位有適於其從事的崗位且崗位需要的,可參加相關崗位的競聘,之後調整為合同工。

  這一檔案尚未傳達到中石化集團所有下屬企業。介面新聞記者致電中石化集團旗下最大油田,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勝利油田,宣傳部表示尚未收到《意見》。“如果訊息屬實,員工會沸騰的。”勝利油田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稱。

  中石化集團此前印發過類似檔案,但在2011年4月傅成玉任職中石化集團董事長之後,這一檔案被廢除。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中石化集團共有106萬員工。2014年,這一數字降到92.7萬。

  中石化集團前任董事長傅成玉曾公開表示,2011年,北京加油站的加油員月收入在1300元左右。岳陽石化工作十年的大學畢業生,最高工資3200元,一般工資在2600元左右。

  介面新聞記者瞭解到,這一工資水平至今沒有太大變化。北京地區位置較好的加油站員工的工資會在3000元左右。

  去年下半年以來,油價斷崖式下跌,給油氣公司經營與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2015年一季度,中國石化***5.03, 0.14, 2.86%******600028.SH***淨利潤為16.9億元,同比下降87.5%。

  為了度過“寒冬”,三大石油公司取消了效益工資、獎金,施行更加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中石化勝利油田一位員工曾對介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月收入僅800元。這為中石化集團節省了用工成本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這點收入,根本留不住人。”中石化某銷售企業內部人士表示。

  要留住一線員工,恢復勞務工轉正制度成為選擇。“在石油公司經營處於低潮的情況下,這樣的舉措很重要。”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認為,上述《意見》中的“轉正”門檻不低,“但是對於廣大的勞務派遣工而言,有了努力的希望和目標。”

  介面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勞務派遣暫行規定》,要求用工單位勞務派遣用工數量比例不得超過用工總量的10%,並表示可以在《暫行規定》施行之日起兩年內逐步降至規定比例。2016年1月將是最後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