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的論文怎麼寫範文參考

  心理護理在疾病的康復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有助於構建和諧的護患關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護理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心理護理的論文範文篇一:《兒科護理對家長心理護理的研究》

  摘要:通過對不同家長心理問題的分析研究,制定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方案,並對其進行全面、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不但基本消除了家長的焦慮不安及不信任感,也使家長減少了對孩子的過分寵溺,使患兒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治療效率和效果得以提高。

  關鍵詞:兒科護理;心理護理

  1不信任心理

  大部分家長對醫療和護理知識缺乏完整、正確的認識,因此往往會有家長對醫生的治療方案及護士的護理持懷疑態度,經常質疑甚至拒絕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反駁醫生的診斷,擅自使用一些道聽途說的、不科學的治療方法,或者是不信任負責其患兒的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更換主治醫師等。

  2護理措施

  針對不同患兒家長不同的心理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對患兒家長的不同心理問題進行鍼對性的全面護理。

  2.1對焦慮不安心理問題的護理首先,醫護人員耐心的向患兒家長介紹醫院的基本情況及周圍環境。主動向患兒家長介紹患兒的病因、病情,準備採取的治療方案及預期治療效果等。鼓勵患兒家長要樹立治癒的信心。對於治療將對家庭產生的經濟負擔,醫護人員應該首先對其表示理解,並儘量用適合且價格較低的藥物進行治療,儘量減少治療費用。

  2.2對過分容忍心理的護理醫護人員應適當教育患兒家長,不能一味的寵溺孩子,要讓孩子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學著應對生活中的困難。

  2.3對不信任心理的護理醫務人員應經常、主動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樹立良好形象並取得其信任。勸導家長不要輕信一些道聽途說的方法。並通過努力提高自身的醫療技術水平和護理水平增強家長的信任和信心。

  3結果

  本研究中60例患兒家長經過相應的心理護理,基本消除了心理問題,對醫生的治療和患兒的治癒樹立了信心。

  4討論

  通過對不同家長心理問題的分析研究,制定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方案,並對其進行全面、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不但基本消除了家長的焦慮不安及不信任感,也使家長減少了對孩子的過分寵溺,使患兒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治療效率和效果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心理護理現狀分析及發展張玉蘭; 劉豔華; 張燕護理研究2007-12-21

  2、護理干預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響陳雪玲護士進修雜誌2012-05-10

  心理護理的論文範文篇二:《心理護理下的精神病基礎學》

  摘要:本研究針對以上原因,對觀察組進行有效溝通,撫慰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引導患者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克服負性情緒。

  關鍵詞:心理護理;精神病

  1資料與方法

  1.1觀察指標①以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D***評價患者的抑鬱狀況,該量表包括24個條目,大部分條目採用Likert5級評分法對條目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0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很重。小部分條目採用Likert3級評分法對條目進行評分,其評分標準如下。0分:無;1分:輕度~中度;2分:重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鬱情況越嚴重。②以症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該量表包括90個專案,每個專案的症狀從無到極嚴重分為5個等級進行評分,評分越高代表症狀越嚴重。患者依從性分級內容如下:①完全依從;②1周內拒絕服藥,但次數<5次為部分依從;③1周內拒絕服藥次數>5次為不依從。

  1.2統計學處理採用SPSS13.0統計學軟體對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HAMD評分的比較觀察組干預後的HAMD評分顯著低於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SCL-90評分的比較觀察組干預後的SCL-90各項評分顯著高於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治療依從率的比較觀察組的治療依從率為86.0%,顯著高於對照組的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張麗的研究顯示,精神病患者其發病誘因一般為心理上受到超過其忍受程度的創傷。張培芳的研究顯示,在精神病患者診治過程中,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心理護理為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有效溝通,發現患者精神上的異常,然後有效應用醫學心理學等方法幫助患者排除負性情緒,使患者心理上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

  精神病患者產生抑鬱等負性情緒,其原因一般為:①治療精神病的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②負性情緒為患病的一部分誘因;③隨著患者自知力的恢復,對前途感到絕望等。

  本研究針對以上原因,對觀察組進行有效溝通,撫慰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引導患者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克服負性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護理後,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顯著改善,心情變得平穩且樂觀向上,其原有的抑鬱也得到顯著改善,HAMD評分和SCL-90評分顯著改善,提示心理護理對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抑鬱等心理問題有顯著效果。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精神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也顯著高於對照組,提示心理護理除對患者的負性心理進行有效改善外,也可在護理過程中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樹立戰勝疾病、迴歸正常生活的信心,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精神病治療週期長,易復發,需要長期堅持服藥,治療依從性的提高更有利於患者的持續治療,能夠有效降低複發率。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抑鬱情況,提高治療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術前心理護理干預對促進食道癌患者恢復的影響王剛吉林大學2013-05-01

  2、心胸外科成年擇期大手術患者分級心理護理模式的探討楊敏中南大學2009-11-01

  心理護理的論文範文篇三:《試論心理護理干預對門診靜脈採血患兒負面情緒的影響》

  【摘要】 目的:探析心理護理干預對門診靜脈採血患兒負面情緒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6-12月筆者所在醫院門診中92例靜脈採血患兒為研究物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對比分析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兒安靜20例,安靜率43.48%,有負面情緒的26例,發生率56.52%;而對照組患兒安靜的僅7例,安靜率15.22%,有負面情緒的39例,發生率84.78%;觀察組患兒負面情緒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門診靜脈採血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採血工作,從而提高患兒採血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8-0115-02

  doi:10.14033/jki.cfmr.2016.18.065

  門診中嬰幼兒靜脈採血的難度相對較大,患兒的配合度低,且患兒常伴有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直接影響到門診靜脈採血實施。因此,實施門診靜脈採血的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穿刺技術,還需要掌握患兒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特點[1-2]。根據掌握的情況來實施心理護理,消除其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從而保障靜脈採血工作的順利開展。本文選取92例靜脈採血患兒為研究物件,評價心理護理干預對門診靜脈採血患兒負面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12月筆者所在醫院門診中92例靜脈採血患兒為研究物件,所有患兒均在家屬同意且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靜脈採血,在參與研究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按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兩組,每組4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1個月~18歲,平均***3.22±0.52***歲。觀察組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1個月~***歲,平均***3.45±0.63***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嚴格遵循靜脈採血的無菌操作原則,實施靜脈採血。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首先,體現人文關懷。堅持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原則,護理人員需以和藹可親的態度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情感溝通和交流,獲取患兒及患兒家屬的信任,建立和諧的護患關係。在瞭解患兒的臨床表現和心理狀況的前提下,選擇正確的採血位置,避免採血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同時,要提高護理人員的靜脈抽血準確率,護理人員在患兒進行靜脈抽血時,要提高自身的穿刺技術及穿刺成功率,可有效降低採血穿刺失敗率,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適感。因此,在進行靜脈採血穿刺時,護理人員要儘量排除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根據每個患兒的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位置和合適的相對型號的採血針。在穿刺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向患兒家屬介紹採血流程的無菌性,在穿刺靜脈採血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制度的相關流程,避免患兒出現感染現象[3]。

  其次,加強語言交流。在兒童門診靜脈採血中,語言溝通是常用技巧。由於患兒的年齡偏小,對語言的敏感性較強,因此,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用溫柔的語氣和患兒能夠理解的語言與患兒交流。同時,護理人員要及時向患兒家屬介紹患兒的靜脈採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同時,在採血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用積極的態度、溫柔的語言和和藹的態度與患兒進行積極有效的交流,並採用多種方式有效轉移患兒的注意力,進而緩解患兒出現的不適感,改善患兒的負面情緒,使患兒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採血工作,提高患兒的積極性。針對暈血或暈針的患兒,護理人員要指導患兒,取其仰臥位進行積極採血。同時,在採血過程中,為患兒及患兒家屬講解採血後的相關注意事項。在瞭解患兒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幫助患兒有效轉移注意力,降低患兒採血過程中出現的不適感和不良反應。

  再次,加強非語言溝通。護理人員使用肢體語言和麵部表情拉近護患間的關係,並鼓勵患兒將自身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在採血時,可通過觸控患兒的面部緩解患兒的緊張情緒,鼓勵患兒積極配合[4]。在採血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始終保持面帶微笑,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安撫患兒,並輕撫患兒頭部,向患兒傳遞一定的安慰資訊和關心資訊。同時認真對比患兒各部位血管情況,選擇合適的採血部位和採血針,在採血結束後,要叮囑患兒家屬幫助患兒使用幹棉球按壓採血部位,按壓時間至少為3~5 min。注意按壓時避免用手揉。此外,禁止熱敷出血部位,注意採血處在採血後的2~3 d內不要接觸到汙水,避免發生感染。

  最後,娛樂溝通。娛樂溝通是投其所好的一種溝通方式,在採血前,與患兒一起娛樂、遊戲、講故事,準備一些患兒喜歡的貼紙,以此拉近護患距離,提高患兒配合度。採血時,每個患兒都設立單獨的房間,以便患兒之間互不干擾。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兒護理後的情緒改善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患兒出現緊張、拒絕、恐懼等為負面情緒,患兒安靜表示負面情緒改善良好。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資料均採用SPSS 19.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採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後,觀察組患兒安靜20例,安靜率43.48%;對照組患兒安靜的僅7例,安靜率15.22%。觀察組患兒負面情緒發生率56.52%,明顯低於對照組的84.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8.859,P<0.05***。

  3 討論

  在臨床工作中,對患兒實施靜脈採血的工作難度較大,一方面是因為患兒在心理上有本能的抗拒,另一方面是患兒家屬常伴有焦慮、急躁等負面情緒,而上述兩種原因均不利於靜脈採血工作的順利開展[5-7]。針對此種情況,加強對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干預尤為重要。心理護理干預是以臨床心理學原理和理論為指導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一定物件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徵或行為問題施加影響,使其發生指向預期目標變化的心理過程[8]。隨著臨床護理學的不斷髮展,心理護理干預在臨床上已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門診患兒靜脈採血過程中,患兒的年齡小,對採血存在一定的恐懼感和牴觸心理,常表現出煩躁、牴觸等行為,對穿刺成功率、靜脈採血的準確性均造成了一定影響。通過對靜脈採血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使患兒及患兒家屬在心理上接受靜脈採血,改善患兒及家屬的心理狀態,使其積極配合採血工作的順利實施。

  此外,護理人員的穿刺技術、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能力均可能對患兒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產生抗拒情緒,影響靜脈採血工作的順利展開。因此,在實施靜脈採血前,對患兒及家屬實施必要的人性化關懷,可使其在心理層面上接受靜脈採血。同時,可緩解患兒緊張、抑鬱等負面情緒和負面心理,更有利於提高靜脈採血的成功率。此外,通過對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減輕患兒承受的痛苦,降低護理糾紛發生率,進而提升整體的護理工作質量,體現醫院的人文關懷和現代化的護理原則,促進護患關係的和諧發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後,觀察組患兒負面情緒發生率明顯少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12]。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靜脈採血患兒心理干預、加強語言及非語言交流,可提高患兒對採血工作的依從性和配合度。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對門診靜脈採血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採血工作,從而提高患兒門診靜脈採血成功率,可在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