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的論文

  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的表現,不僅影響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學習,也給教師家長帶來了很大困擾。為預防逆反心理的產生,教師、家長應理智地對待孩子,引導孩子構建正確的認知體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摘要:在對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師、家長及專職青少年 教育 的 工作者們,普遍感到當代青少年存在比較嚴重的逆反 心理現象同時又表現出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的狀態。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和動搖。為此,揭開逆反心理民實質、形成的原因、尋求解決它的良策的問題便撂在我們面前。

  關鍵詞:青少年;逆反心理;認識

  一、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機制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資訊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二、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

  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資訊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並理解教育的內容資訊,並將所理解的資訊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以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後,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後,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 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三、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這是因為,無論什麼人不包括思維不健全者怎樣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穩定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人們對某一現象或問題將要採取怎樣的做法,即是擁護、支援、順從態度,還是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資訊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當理解掌握了某一資訊或觀念,一般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而對不理解的資訊和觀點,一般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將這些對新觀念、資訊的情緒感受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儲存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當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時,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導致產生去抵制有關教育 管理的內容和資訊的行為意向。當這種意向傾向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逐漸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為此,作為逆反心理的第三個構成要素的行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即它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以識,而且對我們尋找解決對策,並有效地預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很大的意義。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影響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因素,概括起來確以下幾方面:

  第一,主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 發展 緊密連在一起的。

  1、青少年時期由於大腦的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範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 文化和教育過程中青少年漸漸學會並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

  2、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由此而引發的性徵越發明顯和突出,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便逐漸強化和建立。由於性的發育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己。面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的迴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誨人不倦的施教、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等等,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意向驅散了。

  3、青少年時期儘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體來說青少年在心 理學 認知發展中,由於閱歷和 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肥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面上。

  第二,客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 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澱,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對我們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牴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2、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具體來說一些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為完成施教任務而完成施教任務等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地強調師道尊嚴,導致他們因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進而對我們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面不能客觀評價,過於注重分數,對學生的一點小錯就揪著不放,使學生產生“老師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背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們施教的內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輸和填鴨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3、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響。同輩群體是指同齡或相近年齡組成的群體。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對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青少年們不僅有共同的 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及行勻傾向與家庭、學校、 社會的 教育 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個體青少年的心理就較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箏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4、大眾傳播及社會 文化的影響。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的 發展 ,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擴大,不僅給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徑,而上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在資訊選擇、製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種現象或因製作節目的連貫性,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青少年的內容,卻被青少年負面地接受了:另外,由於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的時尚新奇現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搖滾文化等。也影響並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

  通過前面對青少年逆反心理實質、活動和機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們認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加強教育者指導思想的轉變,充分尊重被教育者。從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是一對矛盾性的存在,實質上這兩者是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或目標都是有利於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長和發展,這和被教育者的願望是一致的。並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被教育者需要我們的指導,教育者教育指導的作用又具體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會化和不斷提高健康發展能力方面實現。正確解決這一關係及在指導思想上樹立熱愛教育 工作特別是熱愛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識,就會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積極探索,敬業工作尊重青少年。進而才會減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加強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係。無論是心 理學 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並非順理成章,並非符合 科學 要求,但由於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於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 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有 體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如果我們教育者在感情上與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親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背離、逆反心理 自然 就會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強同輩群體的指導。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 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並做到儘早扭轉是防範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導,則更是必要的。

  4、加強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分析和導向。面對社會錯綜複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青少年往往還未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常常是因為好奇心驅使進行模仿,難以瓣清其實質或其中蘊含著的積極、合理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及時、有效、準確地把握這些現象和問題,把它提出來置於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實質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幫助青少年建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的追隨。這也可預防、消除逆反心理。

  5、積極、鼓勵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讚美。讚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屢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讚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我認為,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讚美,就有可以把搖擺不定的青少年拉人我們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至於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為此。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採用少些批評多些鼓勵、少些訓斥多些讚美,不啻是個好辦法。

  範文二: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疏導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逆反心理 疏導 對策

  論文摘要:大學生逆反心理疏導日益成為高校思想 政治 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從當前大學生逆反心理現狀分析入手。提出了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定義、雙重品格及其具體體現,進而分析、歸納了導致產生大學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觀因素。並結合日常工作實際.提出了有效疏導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非理性的心理狀態,日益成為當代大學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過程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亦可稱之為大學生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個危險期,但同時也是一個寶貴的教育時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正確看待、合理引導學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時機進行全面、細緻的教育,發揮逆反心理的積極作用,克服不利影響,從而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1.當前大學生逆反心理現狀分析

  何謂大學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詞在近幾年廣泛流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達成共識的概念描述。筆者根據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思考、歸納,認為,所謂大學生逆反心理,即是指處於人生思維最活躍時期的大學生,由於生理早熟而思想晚熟、自我意識增強而自我教育能力低下、抽象思維能力增強而社會實踐經驗缺乏、感情豐富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內因限制,在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所產生的偏執、牴觸的情緒和社會態度,從而表現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跟當事人的意願或多數人的反應完全相反。具體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即指由於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及情境等因素產生的與教育目的、方向相反或抵抗的一種反應態度。在這種定勢心理的作用下,大學生漠視某些習慣性的行為方式或老師的期望目標,違背常規和定勢逆行川。

  1.2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雙,品格及其具體表現。逆反心理作為大學生心理失衡期的一種普遍現象,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然,並在某種程度上對其產生有益影響;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如果不能正確疏導必將給學生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逆反心理具有健康性和非健康性雙重品格。從積極意義上理解,逆反心理是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 發展的產物,是其尋求自立、肯定自我形象的結果。從消極意義上解釋,逆反心理是大學生自我主體的逆向思維,懷疑否定一些正確的思維和行為,是其懷疑否定他人形象的結果。鑑於此,利用好其健康性品格,可以有助於大學生選擇多種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從新角度去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有所創新,同時,還可利用其抵制不良影響。但同時由於其非健康性品格的存在,如果不能有效疏導,則會使大學生盲目、片面、走極端。

  逆反心理非健康性品格主要表現為對不良社會思潮的認同感,對正面教育起反向思考,對個性發展問題產生片面認知,對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產生牴觸情緒。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極端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1.2.1盲目性。不能 歷史地、全面地看事物,往往來不及對事物價值作理性的分析判斷就急於下結論,否定事情的價值。尤其表現為對社會的思想體系、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及黨的方針、政策,未加認真學習就盲目地加以拒絕和排斥,對輿論宜傳的懷疑多於信任,對當前社會形勢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理性的思考,片面誇大社會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對社會陰暗面的看法比較偏激。因此容易受社會不良思潮的誘導,甚至於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1.2.2反向性。表現出與教育者的意志、願望、要求相反的情緒和行為,認為大學生活就是無限制的自由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則是遠離生活實際的形式主義,校規校紀則是妨礙個性充分自由發展的栓桔,從而表現出對學校、老師宜傳教育的冷漠、厭倦、牴觸、反感等錯誤的情感和態度,產生不信任、反向的思考。這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會出現一種基於個體認知和教育內容的對峙。

  1.2.3排他性。別人都反對的事,他偏要贊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他越要做;惟我獨尊,我行我素。對大學生來講,這並不是為了與人作對,而是急於表現自我而沒能運用恰當的方式,當自己的預期反應未能如願時更是產生偏執的思想。具體表現為對組織領導和老師不信任、疏遠,對集體活動不關心、疏離,對他人無端猜忌,不願友好相處、合作共事,對錶現突出的同學諷刺挖苦、造謠中傷,對先進事蹟和先進人物否定、曲解,甚至錯誤地做出主觀臆斷[z7。

  2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尤其是它非健康性品格的存在,容易導致病態人格,影響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形成;同時,它改變了正常的社會心理結構,導致人際關係緊張、“離心”傾向嚴重,影響了組織的團結和協調,如果不能在大學階段將其有效控制和疏導,將對大學生步人社會後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應引起高度重視。而要有效疏導和控制大學生“逆反心理”,就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從而因勢利導。

  2.1主觀因素。大學生正處於向成人過渡的青春期,身心變化迅速,自我意識增強,社會接觸面不斷擴大,而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未做好充分準備,認知模糊,這種生理早熟而思想晚熟、生理髮展成熟趨早與社會地位延遲構成了大學生的矛盾心理。①由於其特殊的社會地位,當代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自我價值被肯定的慾望,他們自尊心極強,只想聽表揚,不願聽批評,且對某些批評意見存在牴觸、反感和反抗等情緒,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好走極端。②隨著其獨立性和自信心的進一步增強,當代大學生極力想擺脫外界的束縛和干擾,希望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同時,他們對社會和未來充滿著憧憬和期待,而一旦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壓力。由於其社會閱歷淺、性格不穩定、思考不全面,就容易產生對立情緒,若情緒得不到緩解就會形成逆反心理。③從認知發展來看,“好奇心”對大學生有著很大的誘惑,你說不能做的事,他越想試一試,這是一種“禁果分外甜”的逆反心理。從行為傾向來看,在同一集體中,由於情境感染,一旦個別人有逆反心理,就會不自覺地相互影響,從而易形成一種集體的逆反心理力量。

  2.2客觀因素。①我國現處於深刻的社會變革和體制轉型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人和市場 經濟體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觀念滋生,衝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氾濫的不良資訊和功利傾向也以反文化心態影響著大學生心理。一些不良的社會現實與所受教育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照和比較,致使大學生產生厭惡之情,形成逆反心理。②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來講,其課程設定滯後於社會發展現實,忽視了學生的精神滿足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地回答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學習、生活、交友、擇業等現實問題,教育內容脫離社會和學生成長實際甚至變成空洞的說教,就會引發大學生的疏遠、不信任感。同時,教育方式、方法不 科學,違背大學生的心理 規律,缺乏因材施教的靈活性,在教育中強調服從而忽視大學生日常在社會、學校、家族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削弱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③由於一些政工幹部自身素質的侷限,傾向於依賴行政手段,不能平等、民主地對待大學生,不能與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這都易產生逆反心理。  3有效疏導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針對逆反心理的雙重性品格,如何正確利用和引導其積極作用、有效控制和疏導其消極影響,是高校思想 教育工作者忠實履行其“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職責所必須丙對的一個現實問題。面對新形勢下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態度端正、思想重視、認識明確、行動積極,全面提升理論水平和業務素養,不斷改進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遵循教育心理 規律,力爭開創思想教育工作新局面。

  3.1注,“理解、算,、關心、激勵”一視同仁.以情動人。在具體工作中,面對的是人生觀基本成型、分辨能力初步具備,且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大學生,因此,要將做好大學生思想工作視為工作的第一目的,用實際行為來向大學生證明我們是可信任和依賴的。必須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多采取雙向交流、民主研討的教育形式,還可利用 網路通訊工具作為有效的溝通渠道,有意識地增加與大學生的接觸,並以顧問、朋友的身份平等交流,把管理、教育同關心、指導結合起來,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需要結合起來,使思想 政治教育人情、人理、人耳、人心,幫助大學生疏導不良情緒。此外,在運用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要公平公正。雙方在相互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全新的管理和服務關係,從而奠定克服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3.2提升理論索養和業務索質.以身作則.以理服人。作為大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與引導者,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形象化、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因此,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率,我們必須要提高業務理論和職業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育人的職責相符,把理論說服力與個人人格力量有機結合以感染和影響學生。第一,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和淵博的學識,資訊反饋及時,判斷準確,能夠迅速應對大學生提出的新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時代感、現實感;第二,要學習掌握心 理學知識,不斷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理解大學生心理表現才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第三,還要講究語言 藝術,提高啟發誘導能力,旁徵博引、深人淺出、揮灑自如的教學更能讓學生口服心服。此外,要善於 總結、勤於交流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積累經驗,掌握足夠技巧,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質量tsl0

  3.3注,教育時效.以人為本.調整教育內容、豐宮教育形式。隨著社會進步和形勢 發展,應針對育內容、方式的新變化、新特點,針對每個大學生的情況和不斷變化的思想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動,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第一,教育內容應與時俱進,與社會發展實際和大學生成長實際相結合。一方面,要從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對學業、交友、擇業、學習諸多問題時所產生的社會適應、應對挫折、發展人格及人際交往等困惑出發,從大學生不同覺悟和接受能力出發,區分層次,分類指導。我們既要認真研究和把握大學生中帶有共性的思想、情緒和要求,又要分析少數大學生中暴露出的具體問題和思想苗頭,在普遍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座標系中,選準重點、難點和熱點,選擇能夠影響整體的突破口,讓大學生產生認同感。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對待社會制度存在的不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同時,仍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並融人人文社會 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幫助他們建立辯證、發展、全面的思維方法,從而有利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完整的人格。第二,在教育方法上,要適應大學生興趣廣泛的特點,努力探索和研究科學有效、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地開發大學生的主動性,組織參觀國家重大建設專案如校屬各類重點實驗室、愛國教育基地,廣泛開展各種創新比賽和社會實踐,通過調查、討論、辯論等形式讓大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教育中接受德育內容、減少逆反情緒,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儘可能地充分利用 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把抽象教育與形象教育結合起來,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寓教於各種活動中,使大學生在歡歌笑語中增長知識,在集體活動中陶冶情操,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