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學的論文範文

  醫學論文知道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整合關於藥學論文的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醫學高校中《醫用感測器》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1.引言

  在醫學高校中,《醫用感測器》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一門知識面較寬、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必修課,著重研究用於生物醫學訊號檢測方面的各種感測器。實驗教學一直是高校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驗,提高實際動手和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和途徑。對於《醫用感測器》這門課程,實驗教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理論聯絡實際的關鍵環節。因此我院迫切需要對《醫用感測器》課程的實驗教學現狀進行相應改革,旨在加深學生對醫用感測器檢測原理的理解,達到設計和應用醫用感測器的目的。

  2.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我院《醫用感測器》課程總共72學時,其中實驗教學佔24學時。在教學計劃上,實驗課從屬於理論課,沒有獨立的學分教學體系,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大大影響了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實驗裝置目前採用的是浙江大學精密儀器系研究生產的CSY-2000系列。這種儀器集種感測器、顯示儀表於一體,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測量系統。學生做實驗時,按照實驗指導書上的線路圖簡單地連幾根導線就完成了實驗,對於使用的感測器檢測原理、測量電路等很少知曉,很難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目的。

  CSY-2000系列可以做35個實驗,但符合教學大綱要求並且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結合的實驗很少,其主要原因在於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對感測器有特殊的要求。而且實驗基本上以驗證性為主,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較少,無形中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例如,在CYS實驗平臺上使用光電感測器測量轉速,這樣的實驗內容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並不需要,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可以利用光電感測器探測人體脈搏波,並能測量人體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這樣才能使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醫學檢測相結合,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1]。

  3.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本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在我校生物醫學工程班級進行,結合我院的醫學背景,主要從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和實驗考核機制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3.1實驗教學內容的調整

  增加實驗學時數,由原來的24學時增至30學時。將實驗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類: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依附於課堂理論教學,側重於加強學生對基本感測器原理的理解、測量方法的掌握及測量結果的分析。目前,我院已開設8個驗證性實驗內容,每個實驗3個學時,以電阻式、電容式、電感式和霍爾式等感測器為主要內容。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驗和實驗結果分析,上交實驗報告。將MATLAB軟體引入實驗中,利用其強大的代數運算和化簡功能對感測器實驗資料分析處理、繪製曲線。

  設計性實驗內容以感測器為主並與具體電路構成應用系統,用“任務書”的形式下達給學生,一般3―4個學生為一組。表1給出了設計性實驗內容[2]。每組學生自行選擇一個題目作為實驗內容,為6個學時,大部分實驗只給出實驗任務和要求,而不規定具體的實驗方法及步驟,讓每個學生親自動手發揮感測器的功能,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更有利於增強實驗教學效果。並且鼓勵學生在實驗中結合LabVIEW軟體,降低實驗成本,即各種型別的感測器將非電量轉換為電訊號,經過必要的濾波和放大等電路後,通過安插在電腦中的資料採集卡,將調理後的訊號轉換為數字訊號輸入計算機中,利用LabVIEW介面,完成對被測物件資訊的顯示、儲存和資料分析處理。要加大實驗室開放時間,給學生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實驗機會,通過實驗不斷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

  3.2實驗教學方法的革新

  首先,長期以來,傳統的實驗教學從實驗原理到步驟都由老師面面俱到地講解,然後由學生按部就班地操作。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學生的動手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培養,嚴重阻礙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應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即在實驗開始時,就要求學生完成實驗預習,實驗課上採用啟發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實驗的線路圖,並對實驗得到的資料分析處理。一旦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完成實驗,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就會覺得相關的理論知識不再深奧難懂。

  其次,在傳統實驗教學中,各個實驗往往相互獨立,學生等到下次實驗時,對上次的實驗內容已經印象不深刻了。因此在實驗內容的安排上,可以將針對同一被測量的實驗安排在一起,通過比較法加強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如測量位移的感測器就有電容式感測器、霍爾感測器、電渦流感測器等。這些感測器由於結構不同,工作原理不同,因而測量精度有所不同。學生可以通過比較測量結果的非線性誤差,達到對整個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

  此外,線上路或儀器出現故障時,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分析故障原因並加以排除,而不要讓老師或者實驗員直接解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實驗過程中,要多給學生驗證自己想法的機會。只有通過親手驗證,學生印象才會深刻,這樣往往比驗證一個老師給定題目的效果更好。

  3.3實驗考核機制的改進

  考核方式是教學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手段,發揮考核方式的監督作用是保證實驗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3]。目前,以實驗報告成績定優劣的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考核方式,嚴重影響了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因此,需要對考核機制改革。將實驗課總成績分為驗證性實驗***佔70%***和設計性實驗***佔30%***兩部分。驗證性實驗=10%考勤+30%實驗操作及實驗完成情況+60%實驗報告;設計性實驗主要以學生最後完成情況作為成績評定。這種考核辦法一方面督促學生按時上課,增加出勤率,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充分重視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4.結語

  《醫用感測器》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將實驗教學的改革與理論教學改革相結合,相輔相成。改革不僅能讓學生的實驗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實驗內容應不斷改進,使《醫用感測器》課程的實驗更貼近生物醫學工程的實際需求。

  醫學生學習風格與聽力策略相關研究

  一、引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外語教育的研究從研究教師如何教轉向了學生如何學。如果學生不願意或沒有動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如果學生不知道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盲目學習,那麼不管教師教得多麼出色,這些學生也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是兩個緊密相關的概念,直接影響學習效果。Oxford指出,學習者所採用的學習策略與其學習風格之間可能存在緊密的關係;在另一篇文章中,Oxford也指出,個人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能夠相互支援,也能夠相互衝突,這直接關係到學習的效果。學習策略一方面直接作用於語言學習,會影響到學習效果和成績;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個體認知風格的差異而對之有不同的選擇和運用。所以,研究二者的關係對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都非常重要,瞭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傾向是教師因材施教的基礎。

  西方關於聽力策略的實證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他們主要研究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在聽力策略使用上的異同。國內研究則始於上世紀90年代,研究內容涉及熟練者與非熟練者在學習策略上的差別,背景知識對聽力模式和聽力策略的影響等。國內相關研究多以英語專業學生為主,後來雖涉及了非英語專業,但多以理工類學生為主,而對於醫學院校學生很少涉及。因此,本研究希望探討這一範圍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聽力策略以促進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

  二、理論依據

  學習風格的定義存在著一些分歧。一般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性的、持久的、並具有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和處理資訊的方式。Dunn夫婦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生集中注意並試圖掌握和記住困難的知識和技能時所表現出來的方式;Reid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個體吸收、處理和掌握新知識和技能的自然的、習慣性的方式,並且這一學習方式不因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改變;Kolb提出人們如何感知及如何加工處理資訊形成了其獨特的學習風格;Keefe認為學習風格除了包含資訊加工方式外,還體現出個體的感情因素、心理行為以及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學習方式的偏愛;Kate認為學習風格指的是個體自然的、習慣性的、持續的對新資訊或技能獲取、加工和吸收的偏好方式,它不隨教學方法和內容而改變;譚頂良定義學習風格是學習者連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儘管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定義,卻都認為學習風格是一穩定的學習方式傾向。

  聽力策略是學習者在聽英語材料過程中所採用的方法。關於聽力策略的分類一直是眾多學者爭論的話題,但大多數研究都以O’Malley & Chamot的理論為藍本,即聽力策略分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文秋芳認為,學習策略可分為管理策略和語言學習策略,管理策略與語言學習過程的管理有關,而語言學習策略與語言學習材料有直接的關係。本研究以王宇教授基於O’Malley和Chamot***2001***和文秋芳***1995***的學習策略框架為藍本,將學習策略分為五大類八種具體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醫學院校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聽力策略,目的是調查:

  1、醫學院校學生總體學習風格傾向;

  2、醫學院校學生聽力策略的選擇傾向;

  3、聽力理解水平與學習風格的關係;

  4、聽力理解水平與聽力策略的關係;

  5、學習風格與聽力策略的相關性。

  成都醫學院178名非英語專業的大二學生參加了這次問卷調查。他們是該校六個英語教學班的學生。調查問卷學生的學習風格主要採用Reid的相關理論,從感知學習角度將學習風格分為六種,即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體驗學習型,觸覺學習型、小組學習型和個人學習型。“聽力策略調查表”以王宇教授基於O’Malley和Chamot***2001***和文秋芳***1995***的學習策略框架為藍本,將學習策略分為五大類八種具體策略。聽力測試試卷取自2009年12月份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聽力部分。調查在2010年5月成都醫學院進行。在任課教師的助下,筆者在聽力課堂上隨堂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有試卷156份。筆者利用SPSS 17.0計算出調物件每一項策略的平均值、標準差,最後對資料進行了相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

  四、結果分析

  通過SPSS17.0分析,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發現:

  首先,結果顯示,156名受試主要的學習風格依次為觸覺型、體驗型、視覺型、個人型,次要的學習風格為聽覺型和小組型,最不喜歡的風格即消極風格為小組型,沒有可忽略的學風格。比較發現,國內外的中國學生最歡的是體驗型和觸覺型學習方式,而且都把視覺型學習式作為次要的學習方式。另外與Reid和Melton兩次調查果相同的一點是:小組學習方式是中國學生最不喜歡的學習方式。此研究結果表明,首先,語言學習是一種多技能活動,要學生們使用多樣的學習風格。其次,學生們最偏好的教學風格為觸覺型和體驗型,這可能與近年來我國推行的教法――任務型教學法有關。這些教學法讓學生全身心參與課堂各種活動中,迎合了大學生們喜歡觸覺、體驗的學習風格。學生們最不喜歡小組學習風格,這可能與我國長期的教學模式有關。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們課堂上很少有機會進行小組學習,大多數養成了獨自學習的習慣。據我的課堂觀察,若教師讓學生以小組來學習,有的學生羞於開口,不發言,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然而,在當今重視集體作與團隊工作的時代裡,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課堂上儘量多組織一些小組活動,擴充套件他們學習風格。

  其次,對於聽力策略。大二學生使用意義策略的頻率最高,其次是社會/情感策略、依賴母語策略和形式策略,而使用元認知策略的頻率最低。本次調查主要研究學習者在聽力過程中使用的策略。聽力理解中的元認知策略的本質就是有意識地計劃、安排聽力活動,並對聽力行為實施監察,對聽力理解進行自我評價。與籠統意義上的學習策略相比,聽力策略具有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很難對聽力過程實施管理和監控。正因為如此,與閱讀或寫作相比,學習者對聽力過程實施監控和自我評價要困難得多。由於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中重閱讀、輕聽說的傳統給學生的聽力學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在聽力上存在困難的學生中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認為聽力無技巧可言,只要詞彙量足夠,就自然能聽懂了,於是平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擴大詞彙量上,而忽視了聽力實踐;另一部分同學因為聽力基礎薄弱而對提高聽力信心不足,為保證通過四級考試,他們採取“棄卒保帥”的做法,放棄聽力部分,著重提高自己在詞彙、語法和閱讀方面的能力。

  最後,學習風格和聽力策略之間有相關性。其中聽覺型的學生喜歡使用形式策略;體驗型和觸覺型的學生喜歡使用意義策略;視覺型和個人型的學生喜歡使用元認知策略;小組型的學生喜歡使用社會/情感策略。也就是說,調查物件所選擇的聽力策略與他們的學習風格緊密聯絡。學習風格影響聽力策略的選擇和使用,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在其聽力學習過程中選擇不同的聽力策略。

  五、結束語

  本次調查對外語學習的意義重大。研究表明,學生應該瞭解自身的學習特點,把握個人學習風格,關注學習過程,改進不良的學習習慣,採取與個人風格相適應的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意識到並深入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以便更好的瞭解學生。同時,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迎合每個學生的品味,因此也要讓學生主動地去了解他們自己,師生相互配合;教師要不斷開展聽力策略訓練,針對學生採用的依賴母語策略聽力技巧,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這種策略及技巧的弊端,幫助他們採用更有效的聽力策略及方法;基於學習風格及聽力策略的相關性的研究結果,教師應有的放矢地幫助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調整其聽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