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京族的食俗習俗
京族,是中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同時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那京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京族的起源來歷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京族曾稱為“越族”。巫頭、內心、澫尾三島曾分別建立越族自治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78年12月25日改名為防城各族自治縣,今又改稱防城港市,並升格為地市級***時,根據其歷史、語言、文化特點、生活習俗和本民族的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
京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追本溯源,她的先民在秦漢時代屬南越國,後歸交趾郡,與駱越有某種親緣關係。而就現今居住在中國的京族來說,其祖先乃是十六世紀初開始陸續從越南北部的塗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遷徙而來的,至今不到500年的歷史。
1951年中央訪問團聯絡組曾深入京族地區調查訪問,並寫出《防城二區巫頭、澫尾、山心越南族概況》,文中寫道:“據老輩傳說,越南人***即京族——引者***原先住在越南的桃山***即塗山——引者***做海為生,大概10多代前,劉、阮兩姓在海上打魚,趕著一群大魚來島上,當時島上沒人住,荒草樹木,虎獸很多,越人見此人少,打魚做海容易,即住下來。其後劉、阮兩姓又回桃山邀來黎、李等姓同來做海,此後子孫繁衍,有了這麼多人。”1953年中南民委及廣西民委又曾對京族的社會歷史進行聯合調查,記述的材料更為翔實:在巫頭、山心、澫尾三島,京族共有25個姓氏,各姓群眾都公認劉、阮兩姓遷來得最早。1958年,廣東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的調查材料***當時防城劃歸廣東***也說:防城境內京族共30個姓氏,其中劉姓最多,佔20%,阮、黃、吳、蘇、武五姓次之,共佔41%,來得最早的劉、阮二姓已有16—17代,來最晚的裴、曾、丁三姓只有2—3代,一般為9代左右。諸姓京族分別從越南塗山、清花、宜安、花豐、瑞溪、芒街、萬柱、角白等地遷來。
京族的民族節日
哈節
京族除了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哈節”。
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京族農曆六月初十***瀝尾、巫頭島***或八月初十***山心島***,正月二十五***紅坎鄉***時,當地京族要過最隆重的“哈節”,由歌手“哈妹”輪流吟唱。唱哈活動要連續進行3天3夜,一邊宴飲,一邊聽唱。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據說,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用優美的含義深刻的歌來反抗封建財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歡迎。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人們建立了哈亭。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並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哈節”過去每年都舉行,各地日期不一。每逢哈節,京家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彙集到哈亭聽哈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漁業豐收,人畜兩旺。唱哈的活動過程,大致分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四個部分。節日前一天,先把京家信奉的“鎮海大王”等諸神迎於哈亭,節日當天下午三點鐘左右開始祭神,祭神完畢,即入席飲宴、唱哈。這是唱哈節的主要活動專案,節目有情歌、燈舞、樂舞、歌唱族傑等,這是唱哈節的高潮,人們縱情歡歌跳舞持續多天。唱哈至尾聲時進行送神,送神畢,唱哈節結束。
春節
春節家家都要做“白薯***米乙***”***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米乙***。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後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京族的民族飲食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汙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為京族。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京族三島又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
京族主要從事海洋漁業,同時又受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表現在飲食習俗上就是從大米為主食,紅薯、芋頭為雜食、喜食魚、蝦、蟹、魚汁及糯米制品。婦女愛嚼檳榔。
京族人家普遍喜吃糖食,特別喜歡用糯米糖粥來招待客人。無論在哪一家作客,主人總要把客人視為良朋貴賓光臨而喜氣洋溢。在茶餘飯後之際,給客人捧出甜潤潤、香噴噴的糯米糖粥;要不就是綠豆糖水、糖湯粉絲或紅薯糖湯等等。
為什麼京家人這麼喜歡糖食,而且特別喜歡以糯米糖粥或其他甜品來招待客人呢?
“糖”是甜蜜的,京家人以此隱喻著對幸福的嚮往和寄託。京族有句古老的諺語:“家積萬金,不如高朋滿座”。由此可以窺見,京家人在傳統習俗上對友誼的珍視和崇尚。而糯米糖粥的甜潤膠蜜,正是寄寓著“友誼常在,如膠如漆”的美好願望和虔誠的民族心態的啊!
京家人認為,家中有客常來,是人生很幸福的一種殊榮。正因為如此,所以必須以自己最崇尚的“甜蜜”之情來敬奉客人。這種以“甜蜜”寄寓著“幸福”、“美好”的習俗事例頗多,在生活社交中幾乎隨處可見。
例如,在婚娶的習俗儀式中,男方向女方送定婚禮時,其中就少不了“糖”和“糯米”。在節日習俗中亦如此,如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日的早餐,家家戶戶都要吃糯米糖粥;八月十五中秋節吃“團圓飯”首先吃的也是“糯米糖粥”;哈節祭神首先就要有糖糯米飯。此外,在民間歌謠中以“甜“來寄寓”美好“的現象也很普遍。
京族的婚姻習俗
婚姻過去是父母包辦。大多自由戀愛,用對歌物色物件。對歌后,如果男方鍾情於姑娘,就慢慢靠近女方,並用腳尖將沙撩向姑娘,如女方也心中有意,就會照樣將沙踢回對方。通過這種踢沙方式或互相對擲樹葉的活動,建立感情,再請“蘭梅”***媒人***傳遞愛歌,雙方還要互贈彩色木屐一隻,如果正好是左右足配對,就被認為天生成雙,可以締結婚約***稱作“對屐”***,然後男方帶著禮品,請些歌手去女方對歌認親。舉行婚禮時,女方緊閉大門,在屋前大路和樹林裡設三道懸燈掛彩的榕門。要想通過三道門,必須對歌,直到女方歌手滿意才可通過關卡。晚宴以後,去往男方家拜堂,對歌,此起彼伏,通宵達旦,幸福愉悅的歌聲伴著天作地合的一對新人。
京族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用一定數量的豬肉、糕餅等作為禮品送給女方,貧窮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葉、糕餅作為訂婚禮。結婚時,男方要備一百斤豬肉、二百提酒***每提等於200克***、七鬥米及其他禮品,送給女方。
婚後三天,新娘“回潮”,夫妻倆將自家染紅的糯米飯兩托盤***約6斤***,豬肉兩塊、雞兩隻回孃家謝拜岳父母,婚禮才算結束。
京族婚制
民族內婚。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京族的傳統婚姻絕大多數是在本民族內部通婚,與鄰近的漢、壯民族通婚的很少。
同姓不婚。在京族的傳統風俗中,一般同姓不婚,嚴禁姑表婚,若有違反,必將受到族規的制裁。
父母包辦婚。京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大都是由父母包辦,即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家庭為了勞動力的需要,或招婿上門,或買童養媳***長大後“圓房”***。
- 中國少數民族京族的食俗習俗
- 微博時代新聞攝影構圖的優勢
- 高考想對自己說的話_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 多圖少字文明禮儀手抄報圖畫
- 新生兒洗澡室溫多少合適
- 品牌營銷推廣策劃書模板
- 治療胃病有哪些偏方_治療胃病常見的偏方
- 秋天吃螃蟹對身體的好處有哪些
- 電腦該如何恢復出廠設定
- 爸爸媽媽該如何教育挑食的孩子
- 通訊工程的畢業論文例文
- 語文知識梳理手抄報素材
- 高三化學期末必背知識點
- 2016中考英語必備短語
- 寶寶育兒知識大全集錦
- 黨員積極分子個人事蹟優秀範文
- 銀行存款和現金日記賬核對
- 山西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 關於實現夢想的作文
- 關於公共政策論文範文特輯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