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和基礎,而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當然也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和篩選問題

  當需要對資訊進行整理和篩選的問題放在每個學生面前時,老師應引導學生對發現的資訊進行分析,從中篩選有用的資訊。引導學生注意傾聽他人發現的資訊,並隨時進行評價。通過大家的交流和評價,學生自己就能篩選出有用的資訊。然後再引導學生根據資訊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由於新的數學問題學生第一次接觸,有的學生可能提出原來學習過的數學問題,教師不要輕易給予否定,可以讓學生馬上解決,對提出的正確問題,以板書的形式出現,以突出重點,最後選擇例題進行研究。例如三年級下的“求平均數”,教師先請學生說說從情境圖中提出數學問題***誰收集的最多?誰收集的最少?他們一共收集多少個?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等等***再讓學生分析討論哪個問題提得最好,最終確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作為要研究的問題。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精心創設數學問題情境

  發現和探索是兒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一需要。成功的“問題解決”教學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諸如教師、學生、教學方法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數問題情境的創設了。因為適宜的問題情境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啟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探索,學生在學習情境尤其是在問題情境中具有強烈的解題心向,而這恰恰為學生的問題解決提供了動力保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依託情境,對學生在情境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至關重要。

  例如我教了“兩步計算應用題”後,在教室裡面佈置了一個簡易超市,標上“牙膏2支8元,圓珠筆3支15元,鉛筆盒4個32元,”問:老師想買7支圓珠筆可只帶了48元,你們說老師帶的錢夠嗎?此時,學生的學習慾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時時感受到自身已有的侷限性,從而處於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索慾望。按國家課程標準編訂的新教材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發揮學生定勢思維的積極作用

  在數學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能對新知識的學習有很大幫助。舊問題產生的思維定勢有助新問題的解決。正如長方形的面積的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許多教師都會創設這樣的情境:

  當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時候就會引導學生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然後對兩種圖形進行比較,得到它們的共同特徵: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面積=長×寬,前後者面積相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面積=底×高。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學生對面積的求法有了定勢的想法:面積可以用割補的方法來求出,這樣對於三角形面積的推導,他們也會想到,會不會又象平行四邊形那樣,可以對圖形進行變換,把它變換成已經學過的圖形,然後把已學圖形面積與新的面積聯絡起來,找出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這個過程中,學生從已有的長方形面積的思考,到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再到三角形面積的推導,定勢思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當面臨相關的問題時,聯想起已經解決的類似的問題,將新問題的特徵與舊問題的特徵進行比較,抓住新舊問題的共同特徵,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當前問題情境建立聯絡,利用處理過類似的舊問題的知識和經驗處理新問題,或把新問題轉化成一個已解決的熟悉的問題,從而為新問題的解決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

  當然,定勢思維不光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心理的侷限,對數學的本質屬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質屬性所述惑,產生錯覺定勢思維。如低年級學生學習實際數***量***進行比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釐米,則小英比小明矮13釐米,到高年級學習分率比較時受前面知識的干擾,看到甲數比乙數多25%,則錯誤地推匯出乙數比甲數少25%。所以,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定勢思維,防止學生形成錯覺定勢思維。

  :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每個學生都可以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不同的學生可以解決不同水平的問題,應該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應用題。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才能使學生學到不同層次和深度的數學,得到不同發展,這是現代的數學教育觀。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統一的模式要求所有學生。

  比如加工一批機器零件,甲隊要8天完成,乙隊10天完成,丙隊12天完成,根據以上資訊,你能解決哪些問題?

  我們有意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方法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結果我們看到了學生思維差異的光彩:

  1.甲、乙、丙三隊合做一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

  2.乙、丙兩隊合做一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合做

  幾天全部完成任務?

  3.甲、乙、丙三隊合做幾天完成全部任務?

  ……

  不同的思維過程,正是每個學生學習數學的生長點,是學生面對一個問題最自然、最真實的感受。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為每個學生都能提供發展的空間,學生的學習潛力將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