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年還是小年有哪些意思

  俗話說的好,過了小年就是年。但是有人不清楚今年是大年還是小年。小編在此整理了今年是大年還是小年的問題解答,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今年是大年還是小年

  2017年的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2017年的1月20日。而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是2017年的1月21日。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

  大年的意思

  漢族過的春節,蒙古族叫"大年",年前要宰殺好牛羊,製做新衣服,備好各種精美的食品。年三十晚上,全家圍坐在擺滿肉食、奶食、美酒的桌旁,桌上供一張寫著祖宗名字的大紙,以示與祖先團聚在一起進餐、歌舞,謂之"守歲"。初一到初五,紛紛跨上駿馬。帶上哈達和美酒,逐次位向親朋好友拜年。拜年者往往還要帶上一小包茶葉同去,意思是"帶喜回家"。

  小年的意思介紹

  隆冬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可是這裡“過小年”的意思和“冬至”當成小年過的意思完全不一樣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從頭起始的意思,那時候把“冬至”農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臘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準備開始過除夕的“過小年”意思。區分與“冬至”的小年,人們普遍把臘月二十三定為“祀灶日”的。

  過去農村都用磚砌大灶的,房頂上有煙囪。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爺了。只要家裡開伙倉的,大灶頭家家戶戶少不了,貼在鍋灶牆上有灶神的像,兩旁都有對聯的,上頭還有橫批一條,一般都把灶王爺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為天,要吃吧,就有燒和煮的,都靠大灶頭,灶神顯然位置顯赫。正因為灶王爺重要,大家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進行“祀灶”活動。

  供品中的甜食贏得了小孩子的歡喜,準備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們嘴巴里。普遍點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經過糖嘖醃的冬瓜條子,裝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棗子、柿餅少不了;還用黍米粉糕棗糕等,都帶黏性的。為什麼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東西來孝敬灶王爺呢?這是據說灶神上天是彙報去的,要讓他帶一張甜嘴巴去,這樣說的就都是好話,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說壞話的嘴,總之是為灶王爺塗塗口吧。有的人家會真的在灶神的嘴邊或者鍋灶臺裡粘上一點塊糖;另外有人到灶門這邊裡塗上點酒糟或者老酒,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爺醉意朦朧,可不敢亂講話了。

  祭奠灶神分兩步,燒香叩頭當然不言而喻,還要加上燒掉舊的灶神像,順便加點穀草雜糧,說是喂灶王爺的馬;灶神像換貼了又謂之“上天”和“下界”;當場換貼,或者在除夕夜裡把新的灶神像再重新貼上去都可以。祭奠的第二步就是舉行一個簡單的歡送儀式,家裡所有人跪在灶臺前,一邊供上餃子、麵條等飯食,一邊供秫秸灶馬和“灶雞”之類,好讓灶王爺騎著馬上天時,一帆風順。“跪、磕、燒”的最後一道叫做“念”,一般有年歲大一點的人唸唸有詞的,內容無非是:灶王,上天堂,說好話,不說壞話,帶回來五穀雜糧等等。有的迫切需求生兒育女的人卻在念:二十三,灶王來把西天上,盼著馬尾巴上帶回來個胖小子。

  如此這般的送走了灶王爺之後,“卜灶”也是習以為常的一種慣例。所謂“卜灶”的習俗,那便是悄悄的走出去,聽人們說話,以卜事物的吉凶。

  “辭灶”的活動過去了,各路神仙都上天了,人間也就百無禁忌了。老百姓人家,有貧困的,平時不能成禮數的,多半在這時裡嫁娶,這也叫做“亂歲”。過去人稱大寒後的十天中為陽宅“亂歲”,婚嫁娶親無禁止。傳統習慣遺留至今,現在的農村中,有許多人還都是在年底的這段日子結婚的。

  時代和以往兩樣了,現在即使在往常的日子裡,對嫁娶的喜事也沒有什麼禁忌,足以讓人們在辦喜事日子的挑選上隨心所欲。那麼,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表明中國人一年中最愉快的節日系列即將來臨。就此預示上,過好臘月二十三仍然還是有點意義的。

  小年的由來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