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班級管理論文

  幼兒園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個起點,也是離開家庭所進入的第一個集體,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狀態和幼兒班級管理情況有著密切的聯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

  內容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常規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常規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幼兒園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及幼兒的健康成長。工作實踐中,我對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體會,也針對幼兒園常規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並提出自己在班級常規管理上採取的一些具體方法。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管理;策略

  一、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重要性

  幼兒園班級常規是指幼兒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的安排順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個環節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是教師為了管理好一個班級而制定的需要幼兒遵守的一些規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常規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常規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幼兒園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及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幼兒園班級常規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灌輸教育方式。灌輸教育完全把幼兒當成了接受和執行命令的機器,孩子的主體性地位蕩然無存,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也被完全否定。杜威認為:“這種灌輸教育主要是通過外部‘訓練’的方法,將成人的標準、要求和方法強加給正在逐漸成長並趨於成熟的幼兒。”教師往往是採用說教、命令、監督、獎懲及變相體罰的方式進行規則灌輸與教育。 

  2.保教人員要求不一致。教師和保教人員要求不一致,導致幼兒容易產生誤解,無所適從。

  3.幼兒對常規的內化。關注兒童的外顯行為,卻很少能關注兒童的內隱行為問題;以強制的權利對幼兒進行外控,改變了學生的外顯行為,而沒有觸及到影響行為的情緒和認知因素。同時這種強權控制會破壞師生關係,兒童的反抗行為常常會招致成人的氣憤、批評甚至體罰,引起幼兒對教師的不滿,同事會導致孩子也以教師的這種方式和語氣與他人進行交往。

  4.缺乏有效的引導。由於教師在教授常規和處理幼兒不合理行為時缺乏有效的方法。事實上,沒有產生問題的情境,幼兒很難有將規則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並在相同情況下靈活運用的本領。當幼兒出現紀律問題時,教師也不管紀律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只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呵斥、訓誡或懲罰的方法。

  三、抓好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方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老師不僅要熱愛他的學生,還要建立班級常規,對幼兒進行教育和引導。制定有序的班級常規,幼兒才會知道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更好。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有利於促進幼兒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於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創設和諧寬鬆的環境

  幼兒從不同家庭來到幼兒園,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再加上教師的許多要求與家庭不一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因此,為孩子創設一個和諧寬鬆、宛如家庭的環境是保證幼兒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前提。

  1.保教人員要密切配合、要求統一。教師與保育員要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對待幼兒的態度和要求要統一,否則容易讓幼兒產生誤解,無所適從。如要求幼兒飯前便後要洗手、手髒了隨時洗,在組織幼兒活動時都要對幼兒提出統一要求,讓幼兒保持手的清潔衛生。

  2.保教人員態度和藹可親。孩子離開家庭和親人,在幼兒園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愛,老師通過溫暖的擁抱、鼓勵的眼神、甜蜜的微笑、輕輕的撫摸等表情、動作,消除他們的分離焦慮,讓幼兒知道老師像媽媽一樣愛他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幼兒會心甘情願地聽取與遵從老師的建議,會自覺甚至不自覺地遵守那些有益於自己和整個集體進步的規則制度,慢慢地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建立一定的規則意識。

  3.寓規則教育於環境之中。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在進行常規培養的時候,可以採取幼兒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將對幼兒的要求在一些明顯的地方設立圖示、標記等,讓幼兒參照執行。如在盥洗室張貼洗手的圖示,讓幼兒按照步驟來洗手;在樓梯上貼上小腳印,提醒幼兒順一邊上下樓梯等。

  ***二***、和孩子共同討論,制定活動規則。

  討論是孩子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釋、相互協調、相互交流從而確定一種最佳方案的過程。和孩子共同討論制定區域活動的規則、學習活動的規則、戶外活動的規則、進餐、盥洗、午睡等活動的規則。共同討論出來的規則,可以讓幼兒更加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在討論幼兒盥洗的規則時,小朋友通過討論後認為:洗手的時間不能太長;不能玩水,要節約用水;洗手時不可以吵鬧;要認真洗手,搓肥皂等。通過討論後,很多幼兒都能自覺地遵守,而對於調皮的幼兒,也有了一定的約束能力。由於是討論制定的,所以如果有幼兒不遵守,那麼就有其他的幼兒進行提醒、監督,及時讓該幼兒進行改正。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三***、創設情景,利用遊戲、兒歌等建立常規。

  例如,小班孩子極容易進入角色,我們設計的常規活動就要創設一定的情景,如果單純的說教或是機械地重複練習,幼兒馬上就會厭倦。比如,小班孩子剛入園分配小組人員時,我採用了“小兔組”“小狗組”“小貓組”等以動物命名的組名很快讓幼兒記住了自己的位置。又如:我們在解決幼兒吃飯將飯菜撒在桌子上的問題時,沒有對孩子們機械地提出要求,而是創設情景,引導孩子們討論。首先,我給孩子們編了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愛挑食的豆豆》。豆豆是個挑食的小朋友,經常把不喜歡吃的菜撒在桌子上或者地上 。有一天晚上豆豆一個人在家因挑食把不吃的菜撒在地上,招來了螞蟻和蟑螂,嚇的她大哭,也認識到自己錯了。簡短的情境,既生動又有趣,將常規教育育涵其中,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

  ***三***、注重細節,做到持之以恆

  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做起,把小事做細、做實、做精,注重細節的培養。如每次區域活動結束,我檢查區域時,很多玩具都“搬家”了。另外孩子們不愛護玩具的現象也屢屢發生。每次看到這個現象我就會思考,怎樣才能管理好這個活動區,使孩子們較快的養成收放玩具的習慣,以及良好的區域規則。因此,我對班裡的建構區進行了改革。我們的孩子們已經學會了簡單的分類、認識了建構區的各種玩具。我就利用這個優勢,在玩具櫃上按順序貼上玩具的圖片,並將裝玩具的籃子也貼上此類玩具的圖片。每次在孩子們收玩具的時候,我都會提醒他們:“用你們的小眼睛看看這個玩具的圖片是貼在哪裡的?”孩子其實是聰明的,他們會在我的提示下按規則的進行擺放。對孩子們的整理情況我也及時地給予了評價和指導。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細心培養,孩子們逐漸養成了這一良好習慣。這一小小舉措,讓玩具整整齊齊的、有規則的擺在了玩具櫃上,

  ***四 ***、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家園共育。

  常規教育如果能得到家庭的支援,就會事半功倍。根據斯金納的操作強化理論,及時的持續的強化效果最好。家園一致的要求正是一種及時的、持續的強化。同時,一致的要求也利於幼兒將常規內化,因為幼兒會意識到所有人都要求這樣做的事情肯定是對的,從而在心理上更願意主動接受。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成功班級管理實用手冊》張斌著,黑龍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2、《教育學原理》葉立群,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班主任工作漫談》魏書生著,灕江出版社,2010。

  4、《班級管理科學與藝術》丁榕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1999。

  範文二:幼兒園班級管理藝術

  摘要:所謂幼兒園班級是幼兒最具體的生活場所,整個幼兒園的工作都是通過各個班級的工作來實現的,對幼兒的發展具有最直接的影響。有效班級管理能幫助幼兒發展成獨立個體,也是幼兒園實施保教任務的小集體。因此,幼兒的健康成長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於班級保教工作的實施和管理。

  關鍵詞:幼兒教育;對立性;自我抉擇;健康個性

  有效班級管理為幼兒提供了學習適宜社會行為的基礎,班級管理的過程需要教師、幼兒、家長之間的積極互動以幫助幼兒理解位元組和他人的感受。對幼兒來說,班級是具體的學習生活環境,他們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在班級內進行的,因此幼兒的健康成長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於班級保教工作的實施和管理。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幼兒教師,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是我們天天在面對、又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不僅要能組織好孩子的教育教學活動,更重要的是能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下面談談幾點認識和看法。

  1以情動人,全心呵護

  要管理好一個班級,愛應該作為前提。只有營造寬鬆、溫馨的家庭式氛圍,才能讓幼兒有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幼兒知識經驗少,是非觀念差,獨立生活能力缺乏,他們不僅需要成人對他們生活上的細心照料,行為品德上的耐心引導,而且更加渴望得到教師情感上的關愛與呵護。

  ,都要求自己儘快地熟悉瞭解每一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個性特點,在教室裡張貼幼兒的“全家福”照片等等,同時用真誠的愛心、恰當地運用表情、動作、語言去感染孩子。雖然幼兒期只有三年的時間,但是每個年齡班卻存在這很大的差異。因此,對於小、中、大三個層次班的幼兒在方法上有所不同,比如對小班幼兒,要幫助她們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和建立良好的常規。適宜多用肢體語言,如摸一摸、抱一抱、拉拉手等來傳達愛意,讓孩子感到老師對自己的愛護、關心,使孩子對老師產生一種安全感、親切感。到了中、大班,則適宜多用表情、語言去感染孩子,一句真心讚美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去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都會使幼兒感受到你的愛。教師的愛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們同樣對老師充滿愛,就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從而使教育能夠更加順利有效地展開。

  2角色轉換,人人蔘與

  制定班級規則。有效的班級管理是建立在制訂班級規則的基礎上的。在傳統觀念中班級管理者是管理整個班集體的權威,班級的一切活動計劃、活動安排、活動規則都是班級管理者一個人制訂,配班老師、孩子及家長只能聽從安排,被動地配合開展活動。目前,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佈與實施,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班級管理時教師必須由權威觀念向服務觀念轉換。班級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安排,班級管理者要大膽放權,花些時間和幼兒討論班級規則,要求幼兒記住和遵守規則,這樣班級活動才會井井有條地開展,幼兒也才能表現出適宜的行為。這樣班級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回答問題要舉手;在教室裡輕聲說話;不在教室裡追逐等等。

  3合理規劃,體現自主

  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實現的,教師應依據幼兒的興趣,運用整體規劃原則將活動室佈置為多個活動區,如語言區、認知區、角色區、美工區、音樂區等。每個活動區都提供數量充分、種類齊全的玩具及操作材料,其中材料物品的擺放是開放的,學習資源櫃架結構可以移動並便於物品分類和幼兒自由觀察、取用與學習。提供的學具、材料應有挑戰性,符合幼兒興趣及能力發展,並隨課程內容定期更換。

  4制定班規,培養自律

  要管理好一個班級,必須有良好的常規。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一個老師僅僅只熱愛他的學生,而沒有常規,沒有教育、引導,班級就會像一盤散沙,因為無序的班級常規,幼兒往往不知道該做什麼,怎樣去做,教師也不知道期望的是什麼,應該怎樣做會更好。我們知道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因此在制定班級常規時,教師應和幼兒共同討論:哪些行為是班級所接受和讚賞的,哪些行為是班級所不允許、應該被禁止的,違反班規的結果將會如何,教師要儘量讓每一個幼兒都有參與討論、表達意見的機會,然後根據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制定全班遵守的班級常規。常規一經訂立就要共同遵守,教師也不例外,若要改變班規也需要徵求大家的同意。總之,教師應為幼兒積極創造一個肯定、激勵、民主、寬鬆的氛圍,以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讓幼兒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最終學會做人。

  參考文獻

  1、淺議幼兒戶外活動中運動安全的管理策略朱四海;中國市場2013-12-05

  2、基於幼兒安全要求下的幼教班級管理芻議王優娟;讀書文摘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