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必備文化時事熱點

  公務員申論考試結合實際,貼近社會,它考察考生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平時多關注社會熱點,是申論複習備考的方法。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大家參考閱讀。

  申論必備文化時事熱點:親近自然不能以傷害為代價

  7月13日下午,湖北省防汛抗洪救災新聞釋出會宣佈,決定,為應對梁子湖流域嚴峻防洪形勢,湖北第二大湖泊梁子湖的牛山湖將於14日破垸分洪,同時永久性退垸還湖。***7月13日 荊楚網***

  防汛是一場大仗、惡仗、持久戰,既要針對眼前的緊急應戰,也要著眼長遠的科學應對;既要大量人員、物資的投入,也要天然蓄水池江河湖庫的支撐。為了打贏這場持久戰,湖北省採用退垸還湖的方式,在應急中謀長遠,在防洪中保生態。

  面對此次的水情、雨情、汛情、險情,受災地區三分之二的黨員幹部、大量武警和無數群眾都衝到了防汛抗災的第一線,雖然經過了十幾天的全力奮戰,但是防汛形勢依然嚴峻,內澇問題十分突出。其原因既在於雨下得太急太猛的不可抗力,也在於內湖天然蓄水能力的實際不足。前者無法改變,但後者大有可為,退垸還湖就是最好的舉措。

  退垸還湖,既是抵禦新一輪強降雨,獲取防汛救災階段性勝利的當務之急,也是提升防汛抗災能力、推進綠色發展的長遠謀劃。

  以梁子湖為例,上個世紀50年代梁子湖的水域面積為406.3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湖面還有304.3平方公里,現如今湖面僅剩271平方公里。圍湖造田、圍湖造地使得湖面面積不斷減少,水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梁子湖的蓄水能力隨之降低。即使梁子湖依然是湖北省蓄水量第一大、面積第二大的淡水湖,但在經受四輪強降雨的侵襲之後,其水位還是比歷史最高水位高出了0.05米。所以此時,採取退垸還湖方式,將一堤之隔的牛山湖永久併入梁子湖,既可提高生態防汛能力,度過當前的防汛難關,也可加大湖泊綜合治理力度,改善水生態環境。

  當前,湖北省將牛山湖永久併入梁子湖不是一次單一的退垸還湖,而是退垸還湖行動的又一次良好開端。近幾年來,湖北省堅持“綠色決定生死”理念,開展了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效果顯著。而此次,湖北省將在東湖治理的基礎上,以防汛抗災為契機,因勢利導,大力推進梁子湖等湖泊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其中退垸還湖就是第一步。湖北省要把第一步走好、走實,在全省範圍內豎起退垸還湖的標杆、立起禁止圍湖造地的紀律“高牆”,從而以湖泊的健康發展,支撐保障“千湖之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新一輪強降雨即將到來,汛情容不得半分輕鬆。湖北省嚴陣以待,在防汛應急中謀長遠,以退垸還湖的方式,保一方平安,謀綠色發展。此時,期待受災群眾能理解和支援,主動配合轉移安置,也要求地方政府做好群眾轉移安置工作,解決他們的水困之患和長遠發展的後顧之憂。相信只要萬眾一心,抗災的勝利會早日到來,重建的家園會更加秀麗。

  申論必備文化時事熱點:手寫通知書裡的漢字情懷

  “如果收到陝西師範大學的通知書請珍藏吧!因為它是全國唯一用毛筆手寫的通知書”。學校老教授連續一週書寫,年齡最大的已83歲,中國書協等的書法家們今年也參與。自2007年至今,隨著該校第10年堅持手寫錄取通知書的訊息曝光,此事再次引發網友關注。***7月17日《京華時報》***

  這早不是那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的時代,無紙化、電子化的資訊傳遞,讓漢字抹去了字型私人化的特質,成為鍵盤俠指尖千篇一律的方塊堆。十年堅守,陝西師大以親筆信箋的姿勢,表達了對漢語言的敬畏與傳承,雖質樸得有些“笨拙”,卻在一片冰心之下,傳揚著手寫書法的傳統美感。

  蠅頭小楷,淡淡墨香。在人生路上,這張錄取通知書裡,有著厚重的人文情懷,有著嚴謹的治學姿態。兩份通知書:一張毛筆手寫版為收藏紀念版,一張列印版為入學報名使用,既無礙工具性,又彰顯人文性。至於這十年的傳統,就像學校說的:在當下社會,文字受到衝擊,很多時候大家習慣敲電腦打字,久而久之甚至遺忘了書寫的能力,“但書法藝術作為傳統文化,它是民族的靈魂,作為師範類的院校,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堅持這樣的傳統。”

  此前,一份大學生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學生認為自己寫不好漢字,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有提筆忘字現象。當年,《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節目的走紅,折射的恰恰是國人對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的隱憂。弱化的漢字書寫能力,近年來不斷被代表委員及專家學者提及,併成為文化層面的公共議題。“漢字書寫考級”等提議,雖未落地為教育新政,但,“漢字危機”終究已成為緊迫的共識。一則,漢字書寫等基本能力的訓練,不僅涉及儲存民族文化和強化民族認同,更是培養國民文化與審美旨趣的根本。二則,世界有世界的語言,民族有民族的文字,尤其是在全球化程序中,保持文化獨立性與自尊感,需要對漢字有基本的情感與價值判斷。

  千百年來,漢字書寫發展成一門獨特的藝術門類,這固然是歷史性產物,但,音與義、形與體的和諧之美,確實也是漢字獨有的特質。早在2013年初,教育部就已公佈《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小學三至六年級每週要安排一課時用於毛筆字學習,普通高中可開設書法選修課。倏忽三年過去,各地執行情況恐怕算不上差強人意。語言文字的變化發展,自然有其生生滅滅的規律,但重外語輕母語的流弊,確實也是漢字危機的火上之油。

  “橫平豎直寫字,堂堂正正做人。”自古以來,漢字的書寫就超越工具理性,而成為文化濡染生活的重要部分。摒棄鍵盤去親筆親為,這終究是矯枉過正,眼下而已,起碼有兩點是需要糾偏的:一是營造漢字書寫的文化氛圍,加大書寫能力對人生變化的權重;二是可以不寫、但不能不會,教育環節應力戒短視思維,抓好漢字書寫能力養成訓練,讓發現漢字之美成為課程任務。

  一張手寫體通知書,弄得外人心生萬千感慨,一撇一捺之間,並非為賦新詞的矯情,而是沉穩厚重的精神之思。不是每個高校都要效而仿之,而是社會需要反思:走丟的漢字書寫能力,何時才能重新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