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公務員申論參考範文

  優秀的申論參考範文閱讀對備考內蒙古公務員的考生來說至關重要,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校園欺凌,不是過分的玩笑

  無數人的手機被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微信文章刷了屏。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著命生下了兒子; 十年前的今天,兒子拼著命來到我身邊。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著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這樣的文字讓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讀來動容。雖然事情的具體細節還在核實,但校園欺凌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社會的集中關注。

  不久前,陝西省藍田縣一個初中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留下字條後離家出走;16歲的福州永泰縣東洋中學學生小黃遭同班同學圍毆至脾臟嚴重出血……屢屢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暴露出學校、老師、家長、孩子等各方面的應對和處理能力依然嚴重不足。的確,《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釋出剛一個多月,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各方面認真消化落實。校園欺凌,決不只是一個“開過分了的玩笑”.目前可以說,事件的有效預防,事件發生時的及時、妥善處理,事件發生後的懲戒和科學教育,都還十分缺乏。學校及整個社會對於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和應對方法,亟待在深層認知上提高。

  校園欺凌事件中,對受害者的界定,是一個需要審慎打量的命題。

  顯見的自然是受欺凌者,如果長期生活在暴力的陰影下,受欺凌者會遭遇嚴重的心理創傷,而這種傷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心理治療和干預,往往會延續至成年後,影響當事者一生的性格發展和身心健康。

  然而容易被忽視的是,受害者還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來與事件不直接相關的學生。規則和秩序對於社會組織的構建,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則與秩序,施暴者會變本加厲,本無意施暴的人也可能最終滑向另一端。換言之,校園欺凌事件中,其實沒有旁觀者,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每個人都會成為秩序構建的一部分。

  這就需要教育主體,尤其是學校努力做到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環節,用心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品格養成。學校應當建立完善的校園欺凌預防、干預和處理機制,關注每個孩子的不尋常表現,做到事前早發現,尤其是糾正部分孩子“欺凌行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擔責”等錯誤認知,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發生;事中及時處理,不讓欺凌和暴力現象躲過各方視線;事後對施暴者進行必要的干預、懲戒和教育,促其行為轉化。同時,要用心開展超越知識層面和技能層面的人文教育,開展有尊嚴、有溫度、有質感的教育。

  校園欺凌事件之所以成為頻發的“世界性”社會問題,有其複雜的成因,干預的尺度也不易把握。這就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界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承擔起預防校園欺凌的責任。

  一方面,從根本上認識到欺凌事件的深層次危害,及時干預任何欺凌和暴力行為,尤其不能縱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應該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更好的人為出發點,堅持寬容而不縱容的教育方向,給施暴者以改正的機會,特別防止“貼標籤”的行為。同時,當事方的反應、媒體的事後報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園暴力擴散成網路欺凌,給受害者帶來二次傷害。

  教育的實質,就是用心靈影響心靈。老師、家長與學生之間,從內心深處尊重彼此、珍視彼此,校園才會真正成為被美好和希望浸潤的地方。

  ***二***

  腳踏實地是一種精神品格

  腳踏實地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品質,是一個人良好品格的體現,更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關鍵所在,我們要採取多種措施,客服多種困難,塑造腳踏實地的優秀品格,以成就自我,實現大國崛起的巨集偉目標。

  要做到腳踏實地,需確定奮鬥的方向。目標是我們奮鬥的指南針,是前進道路上的強大精神推動力。沒有目標,猶如落葉浮萍,飄飄蕩蕩,無歸宿,無歸宿,得過且過,混混沌沌一生。葉麗萍之所以能夠在醫學領域取得成功,實現自身的價值,是因為她有著愛崗敬業、視他人生命為根本的巨集偉目標想;同樣,如果沒有對書法的愛好和奮鬥的目標,那麼王羲之也不會成為一代“書聖”。這些傑出人物的事蹟都在告訴我們,要想腳踏實地的幹好一件事,就要確定為之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也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出自己奮鬥的意義所在,才能在某一領域堅持下去,繼而取得成功。要樹立奮鬥的方向,我們就要在分析個人實際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制定出合理的克己奉公實現自我的巨集偉方向。

  要做到腳踏實地,需增強社會責任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沒有責任意識,做事就如空中樓閣,華而不實,虛無縹緲,儘管能力是基礎,知識是關鍵,但無愛國意識,偉大的胸襟,一切皆是空談。工作無優劣、好壞、高低之分,僅有分工的不同,路面清潔工、科研工作人員、行政公務人員,工種不同而已,近代有時傳祥為國家所讚揚,現代有屠呦呦而為國爭光……,一切示例都證明,唯有做,唯有強烈的責任感,為自己負責的態度,才能真正造福他人,成就自己。要真正做到服務於民,則需認清個人的工作性質,端正個人的工作態度,才能更好的為國家、為社會做出個人皆有成效的貢獻。

  “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夢想照進現實,非一日之功,個人夢想的實現,更非一蹴而就,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幾代人的實現,而非急功近利,這也就需要你好從現在做起,避免空談,避免空想,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為個人的小夢、國家的大夢而努力奮鬥,忠貞不渝,恪守一生!

  ***三***

  打造法治政務環境

  法治政務環境是一種軟實力和競爭力,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強調,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帶動全黨全國共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入貫徹落實這一精神,要求我們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努力打造法治政務環境,積極探索政府治理現代化新路子。

  建設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政府改革轉型、建設法治政府、打造法治政務環境,能夠為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堅強保障。有人認為,搞法治政府建設、打造法治政務環境,會影響行政效率、拖改革發展後腿。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真正拖後腿、留後遺症、影響長遠發展的,是不依法辦事。缺乏法律約束,就容易出現"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現象。

  新形勢下,我們要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就必須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努力打造法治政務環境。建設法治政府、打造法治政務環境,按照法律規則和程式辦事,儘管有時看似慢一些,但有利於形成共識、避免失誤、減少工作中的矛盾糾紛,從而有效推進改革發展。法治水平、法治政務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目標導向要明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治理體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要求治理者具有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治理國家的能力,善於運用法治處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各方面事務。打造法治政務環境,目標就是使行政機構依法設立、行政權力依法取得、行政程式依法確定、行政行為依法作出、行政責任依法承擔,讓一切行政行為在法律的規範和約束下進行,保證行政權力運用符合法治精神,防止行政權力盲目擴張和濫用,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

  法治思維要強化。新形勢下,看一個領導幹部是否稱職,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其有沒有法治思維、具不具備法治能力、能不能堅持依法辦事,是否做到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法治軌道上履職盡責。領導幹部應用法治思維想問題,使法治思維成為基本思維方式,說話辦事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用法治思維作決策,使決策的許可權、程式、手段合法。領導幹部只有切實把法治思維運用到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依法辦事能力,才能建設法治政府、打造法治政務環境。強化法治思維,需要建立經常性的學法制度,邀請法學專家講解相關法律知識。新任領導幹部和新錄用公務員應經過法律知識考試和相關培訓。強化法治思維,需要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加強對政府工作中涉及相關法律的研究,為政府重大決策、制定規範性檔案等提供法律意見。

  重點任務要突出。打造法治政務環境,要突出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對不適應改革發展要求的行政法規、規章,要及時推動修改和廢止。要突出行政執法,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積極推進基層綜合執法,大幅減少市縣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積極探索和推行跨部門綜合執法。突出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加強政府內部層級監督、專門監督和審計監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輿論監督。

  責任分工要落實。打造法治政務環境,要完成的任務很多,需要啃的硬骨頭也很多。要明確打造法治政務環境的主攻方向,拓展打造法治政務環境的實踐平臺,豐富打造法治政務環境的抓手,集中力量、逐個破解,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工作提升,蹄疾步穩,善作善成。應把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重點任務與年度工作結合起來,堅持抓具體、具體抓,細化任務分解,制定落實路線,明確進度要求,做到每一件工作都有具體的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積小勝為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