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勵志故事精選
不要灰心,不要絕望,對一切都要樂觀……需要有決心——這是最要緊的,有了決心一切困難的事都會變得容易。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同胞兄弟志向徑庭
風雨飄搖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軍大舉南侵之際,文天祥率領軍隊與元兵苦戰於江西一帶,終因眾寡懸殊,兵敗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後,元朝當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軟硬兼施,甩了各種辦法,企圖用高官厚祿收買他。文天樣雖身陷囹固,卻堅貞不屈,志不可奪,寧死也不出賣自己的靈魂去做侵略者的鷹犬,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有一個弟弟叫文溪山,當時還在惠州做官,他看著宋室江山大勢已去,不思振作,卻甘心媚顏事敵。就在文天祥被俘後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後即赴燕京,騎馬招搖於市。
文天祥在燕都獄中,聽到這個訊息,捶胸跌足,放聲痛罵,大罵他的弟弟文溪山沒有骨氣。哭畢,援筆寫詩一首:
去年別我施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騎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橫蒼煙。
文天祥還有一個哥哥名叫文天禎,寶祜年間鄉舉,也曾做過官。後因弟文天祥死節,於是再也不願為官,隱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卻大相徑庭,是和他們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開的。
篇二:介子推和寒食節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歲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晉國,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國內掌握了政權。 重耳即位後,對跟隨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別封官賜賞,功勞大的封采邑,功勞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個人,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間一直跟隨著重耳。當年重耳流亡路經衛國時,餓得實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功勞這樣大的人,重耳怎麼會給忘記了呢?
原來,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塊回到晉國都城絳都後,只朝見過一次重耳,以後便託病在家,編織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賞功臣時,別人都整天纏著重耳爭賞賜,介子推卻躲得遠遠的。他母親知道這個訊息後,曾勸他去見做了國君的重耳,介子推厭惡爭功奪祿,他對母親說: " 晉文公得晉,是上天的意思。現在有的人爭權奪利,真不知羞恥。我不敢貪天之功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見他幹什麼呢?我甘願終身編織草鞋,奉養老母。"母親見兒子態度這樣堅決,品德這樣高尚,便不再說什麼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親上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境內***,發誓終身隱居此地,再不出山。
後來,重耳經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處尋找。得悉介子推在綿山隱居後,又親自帶人上綿山尋找。許多人找了好幾天也沒發現一點兒蹤影。於是,有人建議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介子推引出來,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和他母親始終沒有出來。火滅後才發現他們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十分傷感,下令在綿山為介子推建立祠廟,並傳旨:把綿山之田收來的錢糧,統統作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燒山那天,正是農曆清明節前一天。後來,老百姓為了思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前一天都禁菸止火,只吃冷食。久而久之,相沿成俗,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篇三:蘇武牧羊
西漢時,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派漢朝叛使、被單于封為丁靈王的衛律前來誘降。衛律說:"蘇先生,我從前背叛漢朝歸降匈奴,受到單于大恩,封我為丁靈王,擁有數萬奴隸,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樣富貴,若白白地流血犧牲,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怒斥道: "衛律,你身為漢民,不顧恩義,叛國投敵,你雖然能得逞於一時,最終卻逃脫不了天地良心的審判。"
衛律見蘇武不屈服,只得向單于報告。單于見蘇武很有氣節,十分欽佩,更想招降他。於是把蘇武囚禁在一個大地窖裡,不給飲食,蘇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氈毛充飢。後來單于又將蘇武移到北海荒無人煙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蘇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對他的食物供應,他只得覓野鼠掘草根充飢。在這荒漠上,除了叢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風雪,終年見不到一個人影。蘇武抱著代表漢廷的旄節牧羊,無論坐臥行走都拿著漢節。歲月一天天流逝,節杆上綴的三重旄牛尾都落盡了。
十九年過去了,蘇武歷盡艱辛,終於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出使還是壯年,及至歸國,頭髮鬍鬚全白了。歲月改變了他的容顏,卻改變不了他忠於祖國的赤子之心。
篇四:庾信. 披裘負薪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享有盛名的文學家。他曾為一幅《五月披裘畫》題寫讚詞,贊詩云: "披裘當夏,俗非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 "《五月披裘畫》和庾信的讚詞表現和讚美的都是一個動人的古代傳說故事。 -德育名人小故事
相傳,春秋日時期吳中有一高士,生活極為清貧困苦,五月披裘。人稱披裘公。一天,他揹著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們發觀道旁有一錠別人遺失的金子,季子便對披裘公說: "你把那錠遺金撿起來吧。"扳裘公一聽便發了脾氣,他"真目拂手",說道: "為什麼你自處高潔,卻把別人看得那麼卑下呢!我甘於五月披裘而負薪,甘於自食其力,豈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話說得季子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心裡卻更欽佩披裘公的為人了。 -德育名人小故事
窮到了夏天也換不起衣服:終日披裘打柴為生,也不去拾取路邊造金,這確實表現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這種人,雖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貧如洗,其精神世界卻是豐富而充實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見勸其拾取遺金,受到嚴詞批駁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勞動者的美德,因而理所當然地要為後人所讚歎景仰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