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經典成語典故及釋義大全

  成語產生的年代很早,當中保留了許多的古漢語特點,這些特點尤其體現在字詞方面。那麼歷史上經典的成語典故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揹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朱買臣負薪讀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奮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李密牛角掛書***

  【解釋】負薪:揹著柴草,漢代朱買臣揹著柴草讀書;掛角:把備讀的書掛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騎在牛背上讀書。指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

  篇二: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 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 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 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解釋】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篇三:順手牽羊

  唐朝中期,各鎮節度史都擁有軍事、經濟大權,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蔡州節度使的兒子吳元濟在父死之後,起兵叛亂。唐憲宗派大將李愬。擔任唐州節度使,剿滅吳元濟。

  李愬到任,放風麻痺吳元濟。散佈說,我是個懦弱無能的人。朝廷派我來,只是為了安頓地方秩序。至於攻打吳元濟,與我無干。吳元濟觀察了李愬的動靜,見他毫無進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訴放在心上了。

  其實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吳元濟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機擒獲了吳元濟手下的大將李佑,對他優禮有加,感動了李佑。李佑告訴李愬,吳元濟的主力部隊都部署在洄曲一帶,防止官軍進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過是些老弱殘兵。蔡州是吳元濟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勝,應該迅速直搗蔡州,活捉吳元濟。

  李愬在一個雪天的傍晚,率領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邊,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時,爬上城牆,殺了守兵,開啟城門,部隊靜悄悄湧進了城。籌吳元濟從睡夢中驚醒,發現宅第已被圍困,負隅頑抗,終於被捉。李訴將吳元濟裝進囚車,押往長安。駐紮在洄曲的董重質見大勢已去,也向李愬投降。

  【解釋】字面義為:順手把人家的羊牽走。比喻趁勢將敵手捉住或乘機利用別人。現比喻乘機拿走別人的東西。內在義為:某個人在操作一項技能的時候已經達到了,十分嫻熟的境界所以能順手牽羊。

  篇四:割席分坐

  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他們的感情很好,不僅在同一個地方讀書,而且形影不離。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到院子裡鋤草,忽然發現了一塊金子。當時,管寧視若無睹,仍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卻動心了,立刻就拾起了金子,放在一邊。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讀書,忽然有坐著轎子的官員從門前經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的放下了書本,跑出去看。管寧見華歆這樣的不專心,又羨慕做官的人,再加上發現他見到了金子動心的事,就堅決的割斷了並坐的席子,把座位分開,面色嚴肅的對華歆說:“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裡面,以後的人,凡是遇到朋友之間志趣不合,感情破裂,以致斷絕往來,就稱為“割席絕交”。

  【解釋】席:坐席。把席割斷,分開坐。比喻朋友絕交。

  篇五:老馬識途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解釋】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於是放馬領路,終於找到了歸路。後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塗***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