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時期的成語典故精選
成語,作為語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任何一種語言中最大的寶藏和財富。成語不僅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及其勞動和精神活動,而且還反映了該民族的道德價值體系、情感世界、宗教信仰等。情感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反映了人對現實的主觀態度。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傾國傾城
古代學者在剖析我國曆史時,曾列舉“商惑妲己”、“周愛褒姒”、“漢嬖飛燕”、“唐溺楊妃”四大美女傾國案例。他們用商紂王、周幽王、漢成帝、唐明皇四位君主分別被蘇妲己、褒姒、趙飛燕、楊玉環美色迷惑,不愛江山愛美人,驕奢淫逸,最後導致國家滅亡的歷史事件,來說明“女人是禍水”,她們足以“傾國傾城”。 在我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大雅》和《小雅》篇分別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的詩句。這就是譏諷周幽王寵幸絕代佳人褒姒,朝政荒廢而亡國的真實故事。哲夫、哲婦,即明達、才智者。傾城,是指城邦覆滅。“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意思是“智慧的丈夫為城,智慧的婦人壞城”。 據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圖志》中“褒城縣”條下載:“褒國,在縣東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褒國是褒姒的家鄉。漢中地方誌又記,褒國故址在駱駱坪,今屬漢中市漢臺區河東店鎮花果村。唐代著名詩人胡曾也寫有褒姒傾國詩篇:“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烽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一笑傾城,再笑傾國,即所謂“傾城傾國”是傾覆邦國的意思。這就是“傾城傾國”或“傾國傾城”典故的出處。古人把西周滅亡的歷史罪責強加在褒姒頭上,顯然有失偏頗。 後來,人們約定成俗,習慣用傾城傾國來形容婦人容貌很美。這句成語已作為絕色美女的讚詞,並無貶意。這裡的傾,已不是傾覆之意,而應作為傾慕理解。傾城傾國是說全城、全國得人都傾慕其美貌。這就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褒姒的美貌應受到所有人的羨慕。女人豔麗何罪之有!唐代官居御史大夫的大詩人元稹當年路過褒城時曾有感而發,留下了“花疑褒姒笑,棧息武侯徵”的詩句。這位政治家和詩人把功業未就的哲夫諸葛亮和亡國人劫的褒姒相提並論,字裡行間充滿對這兩位“哲人”遺憾及同情之心,這也是對那些歷史學人所作的褒姒傾國結論的有力否定。
篇二: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後,中國發生了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相爭”。寶雞作為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上演了一幕名傳千古的戰爭活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由此揭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項羽和劉邦曾在反秦戰爭中約定,先攻入咸陽者為王。公元前207年,劉邦先人咸陽,但懾於項羽人多勢眾,只好封存秦的府庫,退出咸陽,駐兵灞上。項羽入咸陽後,放火燒掉阿房宮,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又分別封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稱為三秦,統治關中,以御劉邦人秦。劉邦人漢中時,採用著名謀士張良的建議,燒燬了棧道。 “棧道”是從關中翻越秦嶺,南通漢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嶺古道、褒斜道、連雲棧道組成。全長250公里,架於懸崖絕壁和泥沼之地。“陳倉”是寶雞的古名,這裡特指渭河北岸的陳倉古渡口。棧道在關中的出口斜谷關距陳倉古渡相距約70公里。公元前206年,劉邦手下的大將軍韓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開始軍事行動,韓信先派樊噲、周勃率兵一萬佯修已被劉邦進漢中時燒燬的棧道,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章邯聞訊立即加強斜谷防禦。韓信卻率大軍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於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章邯急忙率軍趕到陳倉城,與韓信激戰。此時,明修棧道的樊噲、周勃也出斜谷,與韓信會師。章邯兵敗自殺,司馬欣、董翳先後投降,劉邦遂定三秦。從此,關中成了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寶雞東十里處的陳倉峪,傳說為韓信渡渭河後的藏兵之處。附近有韓信“馬刨泉”和“點將臺”遺蹟。這一帶出土的秦漢兵器甚多。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作為聲東擊西的典型戰例,後世的軍事統帥屢屢效法。如海灣戰爭中的“沙漠盾牌行動”,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陸掩蓋了沙漠中的真迂迴,而美軍統帥也毫不掩飾地說,他們使用的是中國的戰術。
篇三:“成竹在胸”
典出洋縣北宋文學家、畫家文同喜歡詠竹、畫竹,以言志表其氣節。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獨樹一幟,被畫壇稱作“湖州畫派”。文同主張,畫竹時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這句成語典故出自漢中洋縣。 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間為官勤政,體察民情,他看到茶農負擔過重,上書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給茶農帶來實惠。同時,加筑州治城坦,重視教育事業,受到百姓擁戴。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長畫墨竹。畫竹的高超技藝來源於他長期對竹子的仔細觀察和寫生。當時,洋州篔簹谷***今洋縣紙坊鄉***生長著大片竹林,文同有《篔簹谷》詩讚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兩岸煙濛濛。尋幽直去行漸野,宛爾不似在塵中。”他還在此谷建一“披錦亭”,閒暇常去谷中探幽觀竹,吟詩作畫,有時還攜愛妻前往賞竹、植竹。長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種竹子的形態,積累無數畫稿。畫竹實踐中,他首創畫竹葉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筆法,畫技日臻精益,所畫墨竹栩栩如生,瀟灑清秀,他主張畫竹要“成竹在胸”。後來畫竹者學他筆法的很多,被稱著“湖州竹派”。 文同在漢中洋州曾給他表弟蘇軾贈《偃竹圖》一幅,喜歡畫竹的蘇軾十分珍愛。蘇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寫道:“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振筆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時代的文學家、畫家晁補之在《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中,也有“與可畫竹時,成竹已在胸”的詩句,這樣文同畫竹時“成竹在胸”就成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說畫家在畫竹子時,頭腦中要有一個具體生動的竹子形象,那麼就會得心應手,畫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後來這句成語已不拘泥於畫竹,泛指人們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頭腦中已有成熟的主張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