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者讀後感_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於1966年英文首版,一出版即獲得了一致好評,成為領導學領域的奠基之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卓有成效者讀後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卓有成效者讀後感1

  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我們的目標,那怎麼才算是卓有成效呢?

  大鵬認為,關於卓有成效,德魯克主要強調了兩點,那就是效率和效果,而這兩點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德魯克首先強調的是效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組織規模的擴大,隨時可能面臨決策,參與決策的人在增多,決策的時效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決策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象德魯克所說,“對工作效率問題再也不能採取想當然的態度了,再也不能繼續對其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了”。面對瞬時萬變的市場,不能及時採取應對措施,企業將喪失良好的盈利機會,在投資市場就更加明顯,象最近白銀市場,如果投資者不能迅速作出決策,很可能在暴跌中血本無歸。

  除了效率,效果是管理的永恆主題,效果包括兩個方面:正確決策,如果決策錯誤,再有效率也沒有用,甚至會加速企業的敗亡;決策得到貫徹執行,即使決策正確且迅速,如不能得到有效執行,也無法稱之為卓有成效。

  那如果能讓決策卓有成效?首先就是加快資訊在企業中的傳遞速度,不要因為企業層級、部門分割,讓過多的時間耗費在流轉和扯皮中;其次,決策不能由個別人壟斷,要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決策專家隊伍;第三,對決策流程進行梳理,明確對常規事項的處理流程和標準,對特殊事項的報告制度。這樣才能降低決策失誤的概率,提高決策的效率和效果。

  決策不要過分依賴於個人,從而降低決策風險;明確分工和授權,提高決策效率和執行力,讓管理變得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者讀後感2

  在導師的推薦下,看完了德魯克的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摘錄了文中自己認為有所啟發的幾點:

  1.當顧問顧名思義只是做智囊,而沒有任何權力。所以做起事來必須要講效益,要不就會一事無成。其次,最有效益的顧問也得仰仗機構裡的人來把事情做好。

  顧問是個很光鮮的名詞,各種各樣,或是管理或是戰略的諮詢公司是我們吹捧的物件。很多人認為顧問是讓外行人指點內行人,其實談不上指點,內行人難免“只緣身在此山中”,如德魯克所說,沉溺於內部事務,而忽略了外部的效益,顧問的作用或許為裡面的人開啟一扇窗戶。

  2.問問你的下屬“常常作哪些浪費你的時間,卻不產生效果的事情?”

  沒有下屬可問,於是我問了HW。他說我花太多的時間在一些一點都不重要但用於獲取心靈上的慰藉的事情上,比如抱怨他沒有準時calling等等。我記得他說過這樣一個矩陣,重要而不緊急的,如我的一些小事;不重要而緊急的,如上廁所;重要而緊急的,如馬上要見的重要客戶;不重要而不緊急的,如規劃下個週末的活動等等。這對我略有啟發,有的時候只是覺得有些事情明知道是在浪費時間,但又不能放手,比如情感上的時間消耗。都用即時的效果來衡量是否浪費時間,是不是太功利了呢?

  什麼才是產生效果的?要怎樣衡量效果的大小?是短期的效果還是長期的效果?很多問題。

  3.我們通常總是容易過高地估計***而不是低估***自己的重要性,總認為許多事情只有自己來幹才行。

  我在這點上特別容易走極端。我或是認為這件事情非要我來做才可,或是認為這件事情沒有我會更好。世界沒有了誰都一樣地轉,歷史成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成就了歷史。

  4.立志作貢獻的管理者確會將自己狹窄的領域與整體聯絡在一起。

  劉老師在IMBA課程上面說了一句話我特別印象深刻,他說,“你做了,但你沒有記下來等於你沒有做”。可惜有些人擅長於做,有些人擅長於記。知識工作者必須兩樣都行,不但精通於自己的領域,而且學會讓別人瞭解自己在做什麼。在專案管理中也有這種情況,儘管組織裡的每個人並不是都參與到某個專案中來,但是讓每個人都瞭解這個專案在做什麼,有什麼用,對專案的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卓有成效者讀後感3

  近日,閱讀了德魯克的經典著作之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此書雖然寫於1966年,但是其基本的理論和思想,在四十多年後,仍然影響著許多現代的管理者,在企業經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本書圍繞著“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是卓有成效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的核心觀點,分為八章展開。第一章主要論述了管理者為什麼要卓有成效及先關問題,二到七章則針對如何實現卓有成效的五點要求分別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最後一章回扣主題。整部著述結構清楚,層次分明,使人一目瞭然。雖然,書中有些專業的內容我並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讀過此書,仍然使我受益匪淺。在我看來,書中的許多觀點並不僅僅適用於管理者,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學習也有著許多的幫助。

  一直以來,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管理是需要天分的,而書本的知識更多的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的在真實的管理中發揮作用。但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卻改變了我的想法。德魯克講到“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而“一個人的有效性,與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識之間,幾乎沒有太大的關聯。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為無效,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才能本身並不是成果。”這些論述,激發了我學習管理的動力,並瞭解到有效性才是管理者所應追求的目的。

  同樣令我改觀的還有德魯克對管理者範圍的限定。在書中作者將管理者的範疇擴大到了更寬的領域,不僅僅是企業,政府,軍隊,醫院也都需要管理。而管理者也並不都是經理人,而是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他們可以下屬眾多,也可以沒有下屬,可以職位崇高,也可以職位低微,但是他們必須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在工作中作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這一概念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對管理者的傳統理解,在我看來,在一定程度上,日常生活的我們也都是一位管理者,因為我們許多時候要為自己的未來決策,因此,無論是為了將來踏上工作崗位,或者僅僅是為自己的現實生活,我們都應學會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

  針對如何卓有成效,德魯克先生提出了五點要求,分別是掌握時間、講求貢獻、發揮人的長處、要事優先及有效的決策。而這五點,必須成為管理者思想上的習慣。換言之,“有效性是一種後天的習慣,是一種綜合的實踐。”而“既然是一種習慣,便是可以學會的”。管理者要學會這種習慣,必須經過訓練。“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這些訓練,則無論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象力和多豐富的知識,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就應該努力的去接受訓練,培養使自己有效的習慣。

  儘管德魯克先生的五點要求,部分內容我還無法會意,而且對於並未踏上工作崗位的我們來說,實踐起來有些困難。但是他對時間、發揮人的長處等方面的論述,仍然給了我很多啟示。

  首先是在時間方面,德魯克先生強調了管理者的時間總是被一些並不重要的事情佔據,而且職位越高,時間被佔用的比例就越大,因此,管理者應該學會管理時間,用有限的時間創造更多的成果。他在時間上的論述對我啟發很大,因為雖然身為一名學生,我同樣也有感到時間不足的經歷。而且很多時候,原本感覺時間充分,但依然不能完成預定的計劃。對此,我認為德魯克先生的解決方法是值得借鑑的。他告訴我們,首先應該進行時間的記錄,認識自己的時間究竟用在哪些事情之上,從而針對性的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其次,要進行系統的時間管理。德魯克先生特別強調了要整塊的運用時間,多數情況下,一些事情需要連續的時間才能完成,例如寫一份計劃書,連續的3個小時可以完成,但如果分成6個30分鐘,則可能毫無進展,我便常常範此類的錯誤,經常把幾件事情一起來做,一件事情沒完成又去進行另一項工作,而結果往往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相信,如果可以如德魯克先生所講,整塊的運用時間,我的效率可以提高很多。

  另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德魯克先生對發揮人長處觀點的論述。他講到“充分發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存在的唯一目的。”因為“世界上沒有真正全能的人”我們要做的是充分的發揮人的長處,而“使人的弱點不影響其工作和成就。”他列舉了許多名人,都有著各樣的缺點,但是最終這些缺點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成就。這一點也可以運用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對自己來講,我們不應該總關注與自己的弱點,的確,彌補不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努力發揮自身的長處,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對待他人,我們更應該著眼於對方的優點,包容他人的不足,畢竟,人無完人,發揮他人的長處,不僅可以與他人更融洽的相處,而且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

  在這一章中,德魯克列舉了日本的例子,使我感觸頗深,他講,日本不注重考核,也基本不解僱職員,而是注重怎樣培養職員,這一例子我的日語老師也曾講過,他講到日本企業寧願用更高的工資留住職員,而不會用更低的費用聘請更多的人。拋開這一制度其他的缺點不談,日本企業這種注重人力的做法,確實令我怦然心動,因為他更加註重人的價值和長處,使職員可以更有動力和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以上僅僅是我此次閱讀的感受,相信,隨著生活和工作經驗的增加,我會從這一書中獲得更多的啟發。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就在於其經久不衰的價值,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因此書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