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寫蓮文化的魅力經典佳作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蓮花是最富於情趣的吟詠物件和創作的題材。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1

  歷代的詩人,如陶淵明盛愛蓮,讚揚著蓮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說起蓮,有很多有關蓮的未解之迷,蓮的歷史又是如何呢?

  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瞭解。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佈區域。經測定,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人類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的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為中國古老的荷花文化的產生髮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如今,蓮成為了植物界中最古老的雙子葉植物之一。它們受著人們的高度讚美,它的姿容優雅,色彩明豔,葉、花均有清香,又使人們深深陶醉。

  蓮,記載著千年的歷史,它是多麼偉大啊!

  篇2

  我是一朵蓮花,徐徐的晚風拂來,吹皺了腳下一池春水,望著那粼粼的柔波,那塵封已久的往事,又一次在心底泛起……

  一

  一陣遼遠的雞啼,喚來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公公早早地露出盈盈的笑臉,我和姐妹們從香甜的夢中醒來,愜意地伸著懶腰,呷一口清淳的甘露,一股甜味直入心脾,好爽啊。今天,我可要好好和姐妹們比一比,看看究竟誰最美。

  “先生,您打算到哪兒去?”“我還能到哪兒去,這偌大天地,哪裡是我家啊?你就順著江往下劃吧”“好嘞,先生可要站穩了。”“啊,好美的蓮花啊。船家,你把船划過去吧。”“譁——譁——”船漸漸近了,我和夥伴們不由好奇地打量著船頭那位先生,只見他面容清瘦,眉間好似藏著無盡的憂愁,他頭戴一頂高帽,腰懸一柄長劍,潔淨的衣服上佩戴著幽蘭、香艾,好一位高潔的謙謙君子!

  他凝神地盯著我們,灼灼的目光漸漸透露著一種堅強,嘴裡喃喃道:“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只聽得我們臉上熱乎乎的,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動。

  二

  調皮的雨水從天而降,我和妹妹們仰起頭,迎接著這幫小調皮,好久都沒享受這麼暢快的淋浴了,真舒服。

  “老爺,夫人叫您回去用膳。”“你叫夫人先用,不必等我。”愛蓮亭內,那位周老爺正傻傻地瞧我們呢。

  唉!這人真怪,用俸祿挖了一個水池,請來我們眾姐妹落戶,將水池取名叫“愛蓮池”,還在旁邊修了一座“愛蓮亭”。每天下班回家,他們都要來到池邊看望我們,有時拿著一本書,有時泡上一杯茶,有時則在亭中寫寫畫畫,總要呆上很久很久。

  “老爺,您怎麼還在這哪,飯菜早涼了。一有空就往這跑,難道看蓮花可以看飽肚子不成?”“夫人,你有所不知,這蓮花可是我的最愛。你看,他們立在水池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簡直就是一位‘花中君子’啊。”“什麼君子不君子的,快回去用膳吧,我的老爺。”“小的遵命。”

  一陣爽朗的笑聲傳來,我們也不由抿著嘴笑了起來……

  三

  這幾天天氣有些鬱悶,池塘裡一絲風也沒有,青蛙也有氣無力地唱著慵懶的調子,小路邊的路燈閃著昏黃的光。

  “吱——嘎”小路上出現一個人影,被路燈拉得很長很長,來人漸漸近了,喲,這不是朱先生嗎?他低著頭,揹著手,在昏暗的小路上慢慢地踱著。

  我們靜默著,惟恐打斷朱先生的思緒。終於,他停下腳步,凝視著我們,道出了心中的惆悵,

  “蓮花啊,你們可知我心中有多苦。物價飛漲,買一包紙菸要幾萬塊錢。我這個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漲,卻漲不過物價,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了,看著孩子們沒有血色的臉,我的心如刀割一般。下午,抗議‘美國救濟麵粉’的宣告傳到我手裡,我毫不猶豫地簽了名。我深知個人生死事小,民族氣節事大啊。我相信孩子們長大後會理解我的做法,你們說對呢?”

  他用探詢的目光注視著我們,我們不由對這位文靜儒雅的朱先生油然而生敬意。

  篇3

  荷花入詩,情彩飛揚,雅俗共賞,有人借荷香淡淡抒發清閒散淡情懷,有人借荷花豔豔展示生命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傾訴相思苦情……凡此種種,多姿多彩,荷為人而生,文因荷而貴,人荷相映,演繹了一首首洋溢著生命情愫的華彩詩章。

  清閒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抒寫詩人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和對友人的懷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一、二兩句遇景入詠,融情於景。夕陽西下,素月東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一快一慢凸現詩人的愉悅心理。三、四兩句即事抒懷,活靈活現。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披頭散髮,靠窗而臥,逍遙自在,令人羨慕。五、六兩句細化身心快感。清風送爽,荷花飄香,如絲如縷,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悅耳,如絲如箏,清幽絕俗。寫荷以“氣”,寫竹以“響”,意境幽深靜謐,情調高雅別緻,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詩人悠然自得,閒適自樂的素淡情懷,為下文抒發詩人渴盼知音,懷想故人創設了氛圍。

  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其二***刻繪田田荷葉之中、豔豔荷花之下采蓮少女的美麗形象,意境優美,情調歡快。“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一、二兩句寫詩人佇立凝望,人花一體,難以分辨的情景。羅裙舒展,綠如荷葉,宛見採蓮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臉相迎,豔若荷花,如睹採蓮少女歡聲笑語之態。荷葉羅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成了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精靈!三、四兩句寫詩人眼花繚亂之際,走神錯意之時的意外發現,展示青春少女的無限活力。採蓮少女與綠荷紅蓮融為一體,忽然不見蹤影,詩人踟躕悵惘,驚奇不已。可是,沒過多久,蓮塘之中歌聲四起,熱鬧非凡,詩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然在這綠葉紅花的荷塘之中,彷彿是和詩人這樣的觀望者開了個玩笑。這群江南女子啊,聰明美麗,天真活潑,出沒綠波紅花之中,歌唱勞動,歌唱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如荷飄香,如花美麗的青春風采。

  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詩》以痴心傻氣的想象來抒發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兩地相思的閒愁苦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也是沒大小,沒體積,不具形象的東西,測定起來很不容易,可是詩中女主人公卻異想天開:試把我們兩個人的眼淚,分別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荷花被誰的淚水浸泡而死。顯然,在她心目中看來,誰滴的淚多,誰的淚更苦澀,荷花就將為誰而“死”,那麼,誰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測定出來了。比試滴淚,滴淚成池,淚淹芙蓉,見證愛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語非性情中人不能設想。出汙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離情的可靠見證。李商隱的《板橋曉別》化用典故,抒寫情人的離別苦情。“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一、二兩句遠眺近觀,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和朦朧奇幻的環境氛圍。三、四兩句分別化用典故寫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傳》上說,琴高是戰國時趙人,行神仙道術,曾乘赤鯉來,留月餘復入水而去,詩人此處把遠行之人比著乘鯉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實為虛,奇幻天真。“紅淚”句暗用薛靈芸事。據《拾遺記》記載,魏文帝美人薛靈芸離別父母登車上路,用玉唾壺承淚,壺呈紅色,到了京師壺中淚凝如血,詩人此處將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為水中芙蓉,以表現了她的紅潤美豔;又由紅色芙蓉進而想象出它的淚也應該是“紅淚”。這樣,一朵豔豔芙蓉勾畫出了俏麗佳人泣血神傷的情景。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