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節日的散文

  我們都喜歡節日,那有哪些那能?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中秋節

  四季輪流,時間滴溜溜的轉,轉著轉著,不經意就轉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

  中秋節拾著夏的歲末,迎著秋的愜意潸然而至,似時鐘滴答、滴答、滴答、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熱,迎來了秋的清新涼爽,也迎來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至今流傳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遠古就有“秋暮夕月”的習慣,尊月為神,設香案,焚香祭拜。

  相傳,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女子長得很醜,但他從小就養成習慣祭拜月神,無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選入了宮中,可惜沒有被寵幸,但她還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興所至,來觀賞月亮,偶然見到了她,陡覺她美豔出眾,動了寵愛之心,三千眾愛聚一身,把她立為皇后。或許,就是傳說中秋節的由來。

  不過在我們家鄉聽老人說:在盤古開天,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日出日落,把萬物蒸烤的像火一樣,人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一遍火海,無法生存。這時,多虧有一位名叫后羿年青人,他力大無窮,並且具有超強的射箭本能,他決定把天上多出的九個太陽射下來。於是,他就登上最高崑崙山,拉弓搭箭,嗖嗖嗖……連射九下,多出的九個太陽,應聲而下。天上就只剩留一個太陽,萬物得以生存,人們得以安寧。

  后羿因射太陽而得名,受到人們的推崇,也贏得年輕漂亮嫦娥的芳心,於是兩個有情人就結為夫妻,他們恩恩愛愛幸福的生活。后羿喜歡廣交朋友,一起去打獵。由於后羿的名氣太大,有許多人拜他為師,學習射箭技藝。自然就有些奸詐邪惡小人矇混過關的混進來,其中有一位叫蓬蒙的小人拜后羿為師,就是這個小人害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獵,偶然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看后羿射太陽有功,救人們於火海之中,就賜他一粒仙丹,吃下可以成仙。后羿接過仙丹,剛放到嘴裡,突然想起心愛的嬌妻——嫦娥,趕忙把仙丹吐出來。回到了家裡,后羿就把仙丹的事告訴了嫦娥,跟嫦娥一起商量,最終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仙丹只一粒,兩人只一人能成仙,萬般無奈,后羿和嫦娥就把仙丹藏起來。這事被小人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帶著徒弟們上山打獵,蓬蒙裝著有病,推說不去。等后羿他們走了,蓬蒙就提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實在沒有辦法,索性就把仙丹吞下。自然,就變成了仙女,飛上了天空。嫦娥實在不忍離開后羿,就選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居住。晚上,后羿打獵回來,聽說嫦娥被蓬蒙逼著吞下了仙丹,已飛上了天空。萬般憤怒,欲殺小人蓬蒙,可他早就逃了。后羿悲憤欲絕,捶胸頓足,欲哭無淚。由於太想妻子了,后羿在晚上,遙望月亮哭泣,哭著哭著,就跟著月亮跑,跑著跑著,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裡晃來晃去,似乎也在對他哭泣。但畢竟天地兩隔,又如何能見面?后羿為了表達他那份相思,在月圓時,設香案,擺上嫦娥最愛吃的瓜果,他也獨自斟酒,邊飲邊對月長嘆,訴說離別之苦。後來,這事傳了出去,人們紛紛仿效。據說,嫦娥在八月十五夜,在廣寒宮遙望大家,人們也能看到嫦娥。好像就有了八月十五夜,人們觀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了。

  其實,賞月在唐朝就盛行了,有詩為證: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常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花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向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這些都是唐人在賞月時,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名句,書寫了月亮之美、之白,美如素,白如練。

  至於八月十五夜吃月餅,最早是在南宋,雖然那時品類不是很多,不像今天品類之盛,繁不勝舉,至少在那時已有月餅。在民間,大家以月餅相贈,有一種懵懂的寓意,就是,取月餅為團圓之義。其實,吃月餅真正的盛行,還是在明初。當時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官兵又查得很嚴,朱元璋要聯絡各路起義將領,訊息又送不出去。十萬火急關頭,多虧軍事劉伯溫,他想了一條妙計,把訊息藏在月餅裡面,議定八月十五夜起義反元。由於訊息準確無誤的送出去,起義相當的順利,不久,徐達就攻下了元大都,起義成功。後來,朱元璋就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賜一些月餅、糕點給大臣和百姓。這樣,吃月餅在明朝就盛行了,從皇宮貴戚,官宦士大夫,富賈鄉紳,平明百姓大家都紛紛在八月十五夜吃月餅、賞月。

  篇2:清明草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每當我讀到宋代詩人高翥的《清明》,總是感慨良多。

  從古至今,人們都會在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

  清明前夕,我們幾兄妹也相約回到老家,把父母墳上的野草雜樹一一拔除,再壘上一些土,然後燒錢化紙放火炮。望著嫋嫋青煙騰空升起,由濃變淡變無,鬱積於胸的思念卻是難以排解。給了我們生命的父母親喲,你們可好?

  墳前的空地上,長了很多清明草。清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春生苗,花時高8~25釐米。莖葉上遍有白毛,扯之有棉,且柔韌,開小黃花,因此又名棉花草。又因她的葉子形狀像老鼠耳朵,因此也有人叫她鼠耳草。她們分佈的地方很廣,華東、華南、西南,不同的地方對她的叫法就不一樣,為此她有幾十種不同的名字。

  清明草在農村來說,是一種很普通的野草,但是她又很不普通。曾聽懂很多偏方的母親說過,清明草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治療咳嗽痰多、支氣管炎、風寒感冒、腳膝腫痛、跌打損傷、脾虛浮腫、無名腫痛、對口瘡等。除此以外,她還可以食用,可以燒湯,烙饃,做糕。

  在春風吹拂下,清明草搖曳多姿,顧盼有情。看到她們,我就像翻到了一摞摞老照片,多年以前那些溫馨動人的畫面立即就閃現在我面前。我看到了母親在燈光下為我們縫製鞋帽衣物;在灶前為我們烹製美味佳餚;在田間種植新鮮蔬菜;還看到她在清明前夕採摘鮮嫩的清明草……同時也想起那首,關於清明草的童謠:“棉花草,做饃饃,肚子餓了找家婆”。這首童謠也把我牽回更久遠的童年。

  記得小時家貧,不能像別人家想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但是勤勞、會持家的母親卻把我們的生活調理得有滋有味。經常變著花樣給我們改善生活,把別人不吃或很平常的東西變成美味給我們吃。我們吃過用菜葉包著燒的黃鱔、泥鰍、老鼠、麻雀;吃過炸魚乾;吃過狗肉;吃過用南瓜絲做的“大腳板”;在生病期間還吃過用肉和小當歸煨的罐罐飯。然而,最叫我回味的還是在清明節前吃的清明饃。

  清明前夕,母親總會到田野去採摘清明草,有時也叫上我們。清明草幾乎遍地有,她們的生命力可強了,不管是田邊地角,巖邊石縫,還是貧瘠乾涸的地方都有她們的身影。母親邊採邊教我們,採摘那些還未開花的嫩尖。回家後,將其洗淨搗碎,然後再將一些麵粉、雞蛋以及適量鹽巴和水混在一起調勻,放在油鍋裡烙。雖然清明草有一層絨毛,但不必把它去掉,因為一點都吃不出來。饃吃起來清香、嫩滑、細膩,餘味悠長,可饞人了!於是剛過完清明,我們開始盼著下一年清明節的到來了。

  童年令人懷想,清明饃讓人回味。年復一年,清明草青了黃,黃了又青。可是母親去了一年又一年,卻不能像清明草那樣再長出來,唯有深深的懷念,久久地,久久地,纏繞於心頭。母親不在了,我們再也吃不到她親手做的饃了,心中感到無比悵然。我決定自己學做一回饃,以此來祭奠她老人家。

  在田間,我小心翼翼地採摘每一朵清明草,把她們輕輕地握在手心,與她們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我似乎聽見一個聲音在說:“好好生活,別讓我失望。”這分明就是母親說的話。我明知道四周沒人,但我還是習慣用目光四處找尋,身邊依然只有這微笑著的清明草。我說:“我會的,我會像這清明草一樣,無論在什麼艱苦的環境下,遇到什麼困難,都會頑強樂觀的生活,讓您為我感到驕傲。”於是,我聽到了一陣輕鬆愉快的笑聲。

  面對這許多和藹可親的清明草,我就像回到了父母身邊,心情漸漸變得明朗起來。我不由在心裡默默地對她們說:給了我無限美好回憶的清明草啊,您是清明天使,您是親人魂魄的載體,是您讓“欲斷魂”的人們有了寄託,人們的思念也因您而變得生動有型,痛苦也似乎也減輕了許多,我感謝您!

  母親呵,您可還記得清明草的模樣?可記得清明饃的味道?我做的清明饃是否跟您當初做的一樣?

  篇3:又是中秋月圓時

  又是一年中秋月圓時,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佳節,不知使多少異鄉的遊子,望月思鄉,滿懷離情。“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詩,可謂說盡了思鄉遊子悽悽異鄉之情。

  年年過中秋,歲歲奔團圓。對於中華民族來講,再也沒有舉家團圓更能體現中秋佳節的內涵和要義了。這賦予了吉祥平安意義的傳統佳節,尤其對於人近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意義更是重大。中秋佳節,有老父親盼望兒孫回去的迫切,有妻兒盼望早日歸家的心情。那一塊兒圓圓甜甜的月餅,也是一年中甜蜜日子的縮影。

  早上的時候,兒子又問無數遍的老話題:“爸爸,中秋節爺爺說給我買小汽車,你和媽媽給我買什麼?”我看著兒子,笑著說:“問你媽吧,她做主。”兒子的問題就這樣被我轉移了陣地。而曾幾何時,我也曾經追著母親,問關於中秋節那些快樂的事情。人的成長裡,都有似曾相似的歷經,可這份甜蜜和吉祥,更像基因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

  唐李商隱以詩《嫦娥》說離別無團圓之恨:“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詩人以感觸的情懷,把天下游子不復歸鄉的憾和恨說到了心裡,扎進了心裡。

  而小時候中秋賞月,最在意的事情就是跟著奶奶看嫦娥、兔子和桂樹在哪裡。在影影綽綽的月亮盤裡,真得好像有一個美麗的少女在望著地面,尋找自己的家和心愛的戀人。那時候就常常想,冷冷的月亮上,嫦娥會不會被凍病了,兔子會不會偷偷的跑出來。

  中年近節情更怯,常思歲月催人老。人近中年,盼團圓又怕過節,父親一年比一年老,母親過世後,最擔心的就是父親的身體。每過一次節,全家團聚總是要說起父親的健康,可歲月不由人,父親還是漸漸的老了,這種擔心卻因為過節更加的強烈。

  團圓莫使酒杯空,暖暖慈心老父情。兒子已經在用畫筆製作給爺爺的節日卡片,而我也坐在一邊瞅著兒子那認真而又童真的畫作。兒子的想象裡,爺爺就像聖誕老人一樣,應該帶著尖尖的帽子。我想父親送給我的不是禮物,而是整個生命。那許許多多的言傳身教,使我無論月缺月圓,都能穩步人生路,風雨揚帆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