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實用類文字閱讀答題技巧

  語文高考閱讀理解題能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比如閱讀速度、知識積累、記憶能力、解題技巧和方法等,這些因素缺一不可。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性語句,通常是指:

  ①結構複雜難懂的長句;

  ②統攝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③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以及過渡句;

  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辭格、內涵較為豐富的關鍵句等。

  重要句子的含義,指的是透過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達的深層內涵。

  方法:

  ①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層次,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從正確理解句子關鍵詞語的字面意思入手。

  ②還原法:將該句還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選文中所處的位置。

  ③瞻前顧後法:找出題幹中的相關語句在選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尋,並注意文中過渡句、關聯詞、指代詞的提示,這樣答案就能從原文中“摳”出來。

  ***2***理清傳記陳述的基本事實:

  傳記一般採用順敘的寫法。因此,對顯示傳主重要生平事件、命運轉折、至關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動的那些時間,應重點標示出來,這樣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脈絡,把握傳主的主要生活歷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時,要抓時間詞語,抓地點以及相應發生的事件,運用合併同類項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3***把握傳主形象:

  首先,從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來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細節描寫***。

  例如,這一細節表現了什麼,它與整個事件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在事件或傳主的生活中起了什麼作用,它表現了人物怎樣的精神特質等。

  其次,從傳主與時代,傳主與他人的關係來把握傳主形象。“傳主與時代”和“傳主與他人”是理解傳記的經緯。

  總之,要聯絡傳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根據作品所陳述的與社會程序以及傳主個人成長相關的重要事實,瞭解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細節,把傳主彰顯出來加以理解。

  ***4***分析表現手法:

  A、選材的處理:——詳略得當

  傳記的選材是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對中心有用的,與主題特別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內容,則需濃墨重彩地渲染,要詳細寫;與主題關係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內容,則輕描淡寫,甚至一筆帶過。

  詳寫:讀者陌生、符合主題、突出人物性格

  略寫:讀者熟悉、不符合主題

  B.人物描寫方法:

  它往往是通過對傳主的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等來突出表現傳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還需特別留意有些側面描寫看似與傳主無關,但卻與刻畫傳主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與傳主關係密切者的相關資料來突出傳主的形象。

  C.引用:

  在傳記中,直接採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點,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對人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引用詩詞,可以從側面烘托和豐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傳記顯現出一種古樸文雅的風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強文章的活潑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讀性。

  引用傳主在書信、日記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證作者的觀點,也可以使傳記具有更為真實感人的力量。

  ***5***語言特色:

  自傳採用第一人稱,語言或幽默調侃或自然親切,通常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抒情。他傳採用第三人稱,語言或樸實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題:

  命題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1***對所讀的文字中的疑點、難點提出問題,要求深入研討;

  ***2***根據文字內容提出問題,呈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答案,讓考生判斷其正誤或優劣;

  ***3***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等。

  答題思路可概括為:觀點——引據——論述——小結。觀點:明白無誤地表明觀點。這是第一個得分點。

  引據:恰當引用論據,遵循“內引外聯”的原則,既要充分利用原文資訊,又要合理聯絡現實狀況。

  論述:

  即歸結回扣觀點,簡要作結。最後整合資訊,分條陳述:

  ⑴要點須全面;

  ⑵陳述有條理。

  作為綜合闡述題,觀點明確,言之有據,言之成理,是得分的關鍵點。

  高考語文考場答題技巧——文言文閱讀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瞭解文章內容。

  2、再讀原文,帶著“什麼人”“幾個人”“什麼事”“結果怎樣”“為什麼這樣”等問題對文段用心默讀、圈畫兩遍進行理解。閱讀過程中見到加點字時要到題目中進行理解。

  3、注意文段後的註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

  4、解題。題目設計一般有以下幾種型別:

  A、資訊篩選題***性格表現題***:

  答題技巧:先找不能表現題幹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特別注意看清楚“誰”的“什麼性格”,防張冠李戴、問牛答馬這種錯誤。

  B、詞語理解題

  ***1***文言虛詞題

  答題技巧:先翻譯每組中高中學過的那個句子中的虛詞意思,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注意聯絡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意義。

  ***2***文言實詞題

  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近***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注意古今異義詞。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

  C、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判斷時要明確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人物的事蹟是否張冠李戴、時間是否準確等。中心、主旨理解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

  總之:古文所選文章往往是古代賢人良臣的小故事幾個人履歷,所以不難讀懂意思,只是落實到個別字詞,需要膽大心細。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先讀下文,也許自會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響做題,不懂就不懂,沒有什麼,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解釋不通的字詞往往可以考慮通假或活用。

  好了,客觀題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同學們一定要再填塗機讀卡時注重規範。第一卷答題用時約40分鐘。

  填完後,拿出草稿紙,準備進入第二卷主觀題的作答階段。深呼吸後,就開始吧!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代詞答題範圍

  一、確定答題範圍,特別注意“這”之類的代詞。

  命題者就某句話或某個短語設問,答題的依據可能就在這句話或短語的附近***前面或後面***,所以,我們首先要找到這句話或短語所在的位置***命題者往往在下面加橫線***。如果答題的依據不在附近,命題者往往會用“聯絡全文看”之類的話加以提示。

  有時據以設問的句子或短語前面會出現“這”之類的代詞,則更明確地指示了答題的依據所在。如02年全國卷《話說知音》第1題是這樣的:俞伯牙遇到鍾子期這個知音,為什麼會“萬分地興奮和感激”?

  答案涉及文章第2段,原文如下:

  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專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鍾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當他將仰慕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時,鍾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詠著:“巍巍乎如泰山!”當他揮舞手指彈出浩蕩迸湧的水聲時,鍾子期又像是站在滾滾的江河之濱,禁不住心曠神怡地叫喊起來:“湯湯乎若江河!”對這變幻無窮,神祕莫測的琴聲,怎麼能感應得如此分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絃上盤旋著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嫋嫋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麼能不讓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因此當鍾子期死去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心思觸控琴絃了。知音難覓,怪不得唐代的詩人孟浩然,要反覆地感嘆“恨無知音賞”和“知音世所稀”了。

  這一題是就“萬分地興奮和感激”設問的,全句是“這怎麼能不讓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而“這”明確地指示了考生答案的依據就在上文。答案是:因為俞伯牙的琴聲變幻無窮,神祕莫測,鍾子期卻能準確地感應他的琴聲,領悟他的情思。

  同樣的情況還見於2002年北京卷《一片樹葉》的第4題第②問和2004年北京卷現代文閱讀第3題第③問。

  二、答題要全面,特別注意承上啟下的詞語。

  有些問題的答案的要點不止一個,對此,命題者往往明確要求考生分幾條回答,如2002年全國卷《話說知音》第2題:知音的傳說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根據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有時用“哪些”字樣暗示,如2002年北京卷《一片樹葉》的第4題第②問:從一片樹葉中作者獲得了哪些感悟?請用自己的話概述。

  但有時候命題者既不明確要求,也不作暗示,這就要求考生認真分析文字有關內容的層次。此時敏銳地抓住一些標誌性詞語顯得尤為重要。如2002年全國卷《話說知音》第3題是這樣的: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

  答案涉及文章的第3、4兩段,原文如下: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裡瀏覽著《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雲霧,在倘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裡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的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麼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心靈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麼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薰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絃索,哪裡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裡看到過這樣的記載。據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著,琢磨著,冥想著,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絃上總是蹦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於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他奔向波濤洶湧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跟著躑躅……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巧,輕易放棄了是多麼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

  命題者據以設問的短語“唐突地勸慰他”出現在文章的第3段,考生不難發現答題的依據緊隨其後,而第4段開頭有“更何況”三個字承上啟下,無疑告訴我們“勸慰”的理由有兩條。這一題的答案是: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為失去鍾子期而不去尋求更多的新知音。②千辛萬苦學得的技巧不應輕易放棄,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

  2002年北京卷《一片樹葉》第9段開頭“同樣”一詞,也具有這樣的標誌作用,告訴考生作者的“感悟”***即原文的“啟示”***有兩點。

  三、答問要一致,特別注意題幹中所引短語的型別。

  如2003年全國卷《鄉土情結》第1題是這樣的:從文中看,鄉土都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答案涉及文章第2段,原文如下: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裡。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瞭解,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命題者據以設問的“童年的烙印”是個偏正短語,中心詞“烙印”是名詞。相應地,答案也應是以名詞為中心語的偏正短語。根據該段③~⑥句話做出的答案是:①父母親族的愛;②家鄉的山水草木;③悲歡離合的家史;④鄰里鄉情。

  四、答案既不能照抄原文,應抓住並整合文中的關鍵詞。

  仍以2002年全國卷《話說知音》第1題為例,該題答案就是根據“俞伯牙”“鍾子期”“變幻無窮”“神祕莫測”“琴聲”“感應”“領悟”“情思”等關鍵詞語整合而成。

  同樣,上述就“童年的烙印”和“生命氣息的載體”、“心靈慾望的載體”設定的問題,答案也只能根據設問的角度,整合加工有關語句做出,既非照抄原句,也非憑空臆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