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原子結構複習知識點

  高二物理課本中介紹了有關原子結構方面的一些基礎理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二物理原子結構知識點

  一、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1、電子的發現和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⑴電子的發現: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對陰極射線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從而發現了電子。

  電子的發現表明:原子存在精細結構,從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

  ⑵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湯姆生設想原子是一個帶電小球,它的正電荷均勻分佈在整個球體內,而帶負電的電子鑲嵌在正電荷中。

  2、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核結構模型

  ⑴粒子散射實驗:1909年,盧瑟福及助手蓋革和馬斯頓完成的。

  現象:

  a.絕大多數粒子穿過金箔後,仍沿原來方向運動,不發生偏轉。

  b.有少數粒子發生較大角度的偏轉。

  c.有極少數粒子的偏轉角超過了90°,有的幾乎達到180°,即被反向彈回。

  ⑵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由於粒子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七千多倍,所以電子不會使粒子運動方向發生明顯的改變,只有原子中的正電荷才有可能對粒子的運動產生明顯的影響。

  如果正電荷在原子中的分佈,像湯姆生模型那模均勻分佈,穿過金箔的粒了所受正電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粒了運動將不發生明顯改變。散射實驗現象證明,原子中正電荷不是均勻分佈在原子中的。

  1911年,盧瑟福通過對粒子散射實驗的分析計算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個很小的核,稱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荷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

  原子核半徑約為10-15m,原子軌道半徑約為10-10m。

  ⑶光譜

  ①觀察光譜的儀器,分光鏡

  ②光譜的分類,產生和特徵

發射光譜

連續光譜

產   生

特  徵

由熾熱的固體、液體和高壓氣體發光產生的

由連續分佈的,一切波長的光組成

明線光譜

由稀薄氣體發光產生的

由不連續的一些亮線組成

吸收光譜

高溫物體發出的白光,通過物質後某些波長的光被吸收而產生的

在連續光譜的背景上,由一些不連續的暗線組成的光譜

  ③ 光譜分析:

  一種元素,在高溫下發出一些特點波長的光,在低溫下,也吸收這些波長的光,所以把明線光波中的亮線和吸收光譜中的暗線都稱為該種元素的特徵譜線,用來進行光譜分析。

  二、氫原子光譜

  氫原子是最簡單的原子,其光譜也最簡單。

  1885年,巴耳末對當時已知的,在可見光區的14條譜線作了分析,發現巴爾末公式。

  除了巴耳末系,後來發現的氫光譜在紅外和紫個光區的其它譜線也都滿足與巴耳末公式類似的關係式。

  氫原子光譜是線狀譜,具有分立特徵,用經典的電磁理論無法解釋。

  三、原子的能級

  玻爾的原子模型:

  1.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與經典電磁理論的矛盾***兩方面***

  a.電子繞核作圓周運動是加速運動,按照經典理論,加速運動的電荷,要不斷地向周圍發射電磁波,電子的能量就要不斷減少,最後電子要落到原子核上,這與原子通常是穩定的事實相矛盾。

  b.電子繞核旋轉時輻射電磁波的頻率應等於電子繞核旋轉的頻率,隨著旋轉軌道的連續變小,電子輻射的電磁波的頻率也應是連續變化,因此按照這種推理原子光譜應是連續光譜,這種原子光譜是線狀光譜事實相矛盾。

  2.玻爾理論

  上述兩個矛盾說明,經典電磁理論已不適用原子系統,玻爾從光譜學成就得到啟發,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化的概念,提了三個假設:

  ①定態假設:原子只能處於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狀態中原子是穩定的,電子雖然做加速運動,但並不向外在輻射能量,這些狀態叫定態。

  ②躍遷假設:原子從一個定態***設能量為Em***躍遷到另一定態***設能量為En***時,它輻射成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這兩個定態的能量差決定,即hv=Em-En

  ③軌道量子化假設,原子的不同能量狀態,跟電子不同的執行軌道相對應。原子的能量不連續因而電子可能軌道的分佈也是不連續的。

  ⑶玻爾的氫子模型:

  ①氫原子的能級公式和軌道半徑公式:玻爾在三條假設基礎上,利用經典電磁理論和牛頓力學,計算出氫原子核外電子的各條可能軌道的半徑,以及電子在各條軌道上執行時原子的能量,***包括電子的動能和原子的熱能。***

  ②氫原子的能級圖:氫原子的各個定態的能量值,叫氫原子的能級。按能量的大小用圖開像的表示出來即能級圖。

  其中n=1的定態稱為基態。n=2以上的定態,稱為激發態。

  高二物理學習方法

  一、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物理解題的過程是一個資訊加工的過程,這些資訊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題目本身,通過審題而獲得;二是來自我們大腦,包括物理的概念、規律、思維方法和已經解過的問題及結論等。它們貯存在解題者大腦的記憶中,要通過回憶提取出來,這就是“聯想”。解題就是解題者這個資訊處理系統與問題的相互作用,也是題目資訊與大腦中的貯存資訊的相互溝通、相互結合的過程,當我們面對一個物理試題時,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將頭腦“記憶庫”中的相應知識與題目建立正確的聯絡,並進一步應用這些知識分析、推理,最後完成解題。

  提高物理解題能力的前提是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熟練掌握基本規律的應用,強化知識間的綜合聯絡。這就要重視教材,認真閱讀教材,構建學科的知識網路。因為教材是專家們根據教學大綱精心編寫出來的,教材是同學們學習物理的基本依據。是物理知識的“寶藏”,是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資源之一。讀教材時要重視物理概念、規律的建立過程,弄清每一個概念、規律是怎樣引入或得出的,它們的內容、物理意義如何。對相互關聯的概念,要辨析其異同。對於物理規律,要掌握它的公式表達、適用條件,用來解決什麼問題等,邊看書邊思考,把讀、劃、批註相結合,所以讀教材時,不僅要記住知識結論,更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科學的研究方法,瞭解人類對於自然界的認識過程是怎樣一步一步深入的。在此基礎上,要善於根據物理學科特點,從整體上把握物理主幹知識之間的相互關係,構建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使離散的知識形成彼此緊密聯絡的網路,以便於解題時能準確定位,迅速提取。

  二、分析,建構物理模型

  高考命題側重能力的考查,以問題的變化為切人點。千變萬化的物理命題都是根據一定的物理模型,結合某些物理關係,給出一定的條件,提出要求的物理量。而我們解題的過程,就是將題目隱含的物理模型識別、還原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學會分析並善於分析,通過對具體物理問題的分析。即分析題目涉及的物理情景、物理過程和狀態,分析各種條件下可能出現的結果和變化,以及導致這些結果和變化的原因。通過這些分析,把一個複雜的物理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絡的子問題,判定各個問題的特點,建構起相應的物理模型,結合***物件***模型所遵循的物理規律,根據需要尋求的關係,寫出符合題意的物理方程。只有在分析基礎上的解題才能做到透徹、自覺、主動,正確地分析具體問題,建構物理模型是一種能力。我們應該在平時的學習中多注意培養和鍛鍊這種習慣,通過訓練逐步形成“物理頭腦”。

  三、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提高解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十分重要。

  1.形成正確的解題程式

  無論是何種題型的物理習題,解題過程一般都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環節:讀題、審題、情景、***物件***模型、規律、方程、求解討論。一些同學解題時習慣於讀題,找已知條件,找出要求的物理量,確定所用公式、定律,最後列出方程。其實用這種解題思路來解決物理問題是相當費時費力的。實踐證明,只有規範地按照解決一般物理問題固有的解題程式,或者按照物理解題的基本模式進行操作,才有助於增強自己思維的條理性,最終達到解題程式自動化,有效地提高解題能力的目的。

  2.養成畫圖的習慣

  畫示意圖***力學中的受力圖、運動情景圖、v-t圖,電學中的電路圖,光學中的光路圖等***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解答物理習題的一大法寶。示意圖能直觀清晰地展示物理情景,可將複雜的物理問題變得形象具體。畫示意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把握題意的思維過程,一條簡單的線段,一幅簡單的圖象,往往就是開啟思路的金鑰匙,很多同學問老師問題,當老師畫出了示意圖時,待求問題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便是明證。所以同學們從審題開始就應一邊讀題一邊畫圖,養成習慣,這是學好物理、做好物理習題的“祕笈”之一。

  3.學會題後反思

  學好物理貴在領悟和理解,重在掌握物理解題思想和方法。解完題後,不能只管答案的對錯,還應解後思考:題目涉及哪些知識點***模組***?解題的關鍵是什麼?有哪些解法?能否將題目變通一下?經過這樣反覆思考和總結,同學們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定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