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名句默寫

  高中語文古詩文名句默寫考查範圍主要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篇目,那麼必修三課本中有哪些名句需要默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1、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又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勸學》中提出 “學不可以已” 的觀點,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對學習的認識。

  2、《荀子·勸學》強調人要廣泛學習而且經常反省自己才會智慧明達的名句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在荀子的《勸學》中用“朽木”“金石”為喻體闡明學習貴在堅持的句子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在《荀子•勸學》中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捨,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5、《荀子·勸學》中與王之渙《登鸛雀樓》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6、《荀子·勸學》中“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表明人與人的天資差異本不大,關鍵在於後天的學習,君子要善於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7、《荀子·勸學》中指出人要積累善行養成好的品德,就會達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境界。

  8、後人常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來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一熟語出自《荀子·勸學》中“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9、《荀子•勸學》中,荀子以親身的體驗,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兩句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10、《荀子•勸學》中“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兩句是說水的不斷積聚就會變成潭,之後龍就會在這裡出現。

  ***二***

  1、《師說》中陳述教師職責的句子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師說》中陳述擇師標準的句子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師說》中闡述師生間辯證關係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5、《師說》中韓愈認為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理由是“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6、我們無論學習還是做學問都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別人請教,否則就會變成《師說》中作者批判的物件:“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吾未見其明也。”

  7、《荀子·勸學》篇中指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與韓愈在《師說》篇中指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是相同的。

  8、《勸學》中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與《師說》中“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點是相同的。

  9、韓愈認為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0、韓愈眼中的師生關係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5.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7.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9.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0.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