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數學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並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時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題進行了處理,選取了學校體育比賽中的踢毽子比賽,聰聰和明明兩位同學的訓練成績。另一方面兩位同學的統計圖有利於新課中對比預測,用一個事例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且出示兩位同學的條形統計圖後,出示一位學生跳繩成績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猜一猜,這一環節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讓學生在解釋是怎麼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並且強調讀統計物件和專案,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座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區域性,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資料。

  二、在感知折線統計圖特點上運用了比較策略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數學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老師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三、注重在分析與預測中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課中的例題預測兩位同學最後比賽的成績,練習中預測第30屆奧運會上中國的金牌枚數等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資料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資料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資訊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人性的張揚搭建了舞臺。

  篇二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的體驗的基礎上學習折線統計圖,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折線統計圖的概念,同時更重要的是瞭解到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通過分析資料後,自己嘗試著製作折線統計圖。在製作統計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討論,也可以看書。對學生作圖能力的考慮,同時由於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教師適當進行了指導。製作出來的結果也出現三種不同的狀態。有的圖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於告訴學生那種正確,把不同的作品進行展示。為了不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我沒有拿一些學生較為困難的學生的作品,而是讓他們也嘗試加入到裁判的角色裡面。同時讓學生小組討論:為什麼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那是由縱軸的間距決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線統計圖美觀、合理,必須合理確定縱軸的間距。接著設計了一組資料,讓學生根據幾組資料的特點對縱軸間距的設計,找出最高點和最低點,進一步建立對摺線統計圖佈局基本的美感。通過練習、討論、交流,使學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確定縱軸的間距,使整個折線統 計圖畫的美觀好看。

  在該節課裡還是存在了一些問題,因為時間的把握的不好,學生在做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沒有時間,學生中一些問題還沒有能及時的得到解決。幾個學生還是出現了製圖不完整,有的忘記了標明資料,還有的把折線的起點連到了0刻度上。有較多的學生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作圖的過程。所表達的語言都是不全面,不夠準確的。其實學生的表達也說明了學生對於該過程的掌握還是不太穩固。

  篇三

  “折線統計圖”是新教材四年級下冊統計單元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瞭解了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的基礎上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學習,使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根據本課的內容設定及教學特點,在設計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在匯入階段,我創設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護士阿姨每隔六小時給弟弟量一次體溫,芳芳和爸爸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記錄了弟弟的體溫變化情況:芳芳正讀四年級,畫的是條形統計圖;爸爸畫的是折線統計圖。兩幅統計圖一給出,學生便饒有興致地比較起它們的異同來。學生從橫軸、縱軸表示什麼、各部分名稱、表示資料方法及它們各自的特點等方面進行逐步深入的比較,充分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這節課中學生的活動比較多,通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進行主動探索的、體驗感悟的素材,如體溫變化、股票、商品銷售情況等,學生充分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資料能力和統計意識。

  2、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充分利用課堂學習資源,使學生理解更為深刻。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後,在具體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們還能獲得哪些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各時刻所顯示的體溫資料、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哪一時段體溫升高或降低多少攝氏度等表面的資訊。但隨著交流的進一步深化,學生便發現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轉這一總體趨勢,從而深刻地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此外,在“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這一環節教學中,有學生提出“芳芳弟弟這三天的體溫一共是多少攝氏度”這樣的問題,我及時恰當地將它轉化為學習資源,讓學生來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好不好?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這個問題是沒有價值的。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認識:提出數學問題應該有價值。

  此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有差別,有的同學心裡明白,但表述不到位,個別同學在回答問題時,表達的語言還不夠全面,不夠準確,還需要教師提醒與補充。這些在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都需要好好反思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