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手足口預防措施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好發於小兒的一種病毒性感染,要注意好幼兒的衛生,做好預防措施。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國廣為流行。全年均可發病,手足口病多發生在夏天和初秋。這種病傳播速度極快,傳播範圍極廣,發病年齡可從4個月的嬰兒到30歲的成人,但以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成人和大兒童也會傳染上這種病,但是由於大部分以隱性感染為主,所以沒有很明顯的症狀。 手足口病是,最常見的病原體是甲類柯薩奇病毒,屬於腸病毒的一種。

  一、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汙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三、易感人群:幼兒多發,小於三歲的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四、臨床表現:以發熱、口腔潰瘍和皰疹為特徵。初始症狀為低熱、食慾減退,常拌咽痛。發熱一至二天後,出現口腔潰瘍,開始為紅色小皰疹,然後變為潰瘍。口腔皰疹常見於舌、牙齦和口腔頰黏膜。一至二天後可見面板斑丘疹,常見於手掌、足底,也可見與臀部。

  五、手足口病預防措施:

  1、做好晨間檢查,發現疑似病人,要及時送診、居家休息,及時隔離治療,對患兒所用的物品進行消毒處理。

  2、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3、流行季節教室和場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風;

  4、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見下圖***;

  5、在傳染病流行時,應做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6、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陽光下暴晒,保持室內通風換氣。

  7、家長儘量少帶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的機會,還要注意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6、中藥具有清涼解毒作用,如:板蘭根、大青葉、金銀花、貫眾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手足口病預防消毒方法:

  1.中心保持教室的良好通風;

  2. 每天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必須進行清洗,餐具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鐘或者煮沸3分鐘;

  3. 每天必須對門把手、桌面、座椅、圖書、教具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4. 老師要教育指導學生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5. 學生進入中心要檢查面板***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

  6. 毛巾等煮沸或蒸汽消毒,也可用消毒劑溶液浸泡;

  7. 全天班學生的睡覺教室要經常通風,勤晒衣被;

  8.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9. 飯前便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保育員不要學生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學生;

  10.保育員、老師處理學員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汙物;

  11.每天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希望各位中心老師提高預防意識,以保證中心孩子的健康。

  手足口病預防方案

  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及各類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全面貫徹落實上級檔案精神,根據當前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切實抓好病情監控和防治工作,召開了“傳染病防控專題研討會”、制訂了“手足口傳染病預防方案”、舉辦《手足口病防治知識要點問答》專欄,使教師、學生、家長明確此種疾病的病理、發病時的症狀及預防措施等,做到群防群控,保護廣大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一、明確防控責任,落實防控措施。明確校長為學校傳染病防控第一責任人,班主任為班級傳染病防控第一責任人,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學校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做好應急處理工作。配合衛生防疫部門,做好學生的常規免疫、強化免疫和補種的宣傳工作,落實好各項防控措施。

  二、強化健康教育活動,普及防控知識。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宣傳手足口病、麻疹等春季傳染病的防控知識。

  1、開展“勤洗手、吃熟食、喝開水、多通風、晒衣被”宣傳活動,教育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同時通過班會、健康教育課、家長會、板報、隊會等方式,向學生家長宣傳傳染病防控知識。

  2、少先隊發動春季愛國衛生活動,主題:“動員師生,清潔家園,減少疾病,促進健康”。 各中隊要根據活動的要求,研究制定本中隊的具體實施方案和防控傳染病措施,明確重點,落實責任,並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任務,使之人人知曉,營造出良好的愛國衛生運動防控傳染病活動氛圍。

  3、活動內容

  ①全面清理環境。各班級要立即開展衛生大掃除,組織廣大師生開展室內外衛生整治活動,對衛生死角進行全面清理,生活垃圾實行定點存放、統一收集,搞好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各班級每週至少要進行一次徹底的衛生清掃,少先隊大隊部進行衛生檢查和評比活動,使內外環境整潔有序,無衛生死角。

  ②清除汙水。對部分生活汙水要定點集中排放;對低窪處汙水坑立即進行填埋。

  ③開展滅蠅、滅蚊和定期消毒殺菌活動。

  ④搞好個人衛生、家庭衛生和班級衛生。大力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向全體師生倡導良好的衛生習慣,“洗淨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晒衣被”,不隨地吐痰、不亂扔亂倒生活垃圾,保持戶廁清潔,防治病從口入。學校教室、桌椅要定期清掃擦拭和消毒。

  ⑤加大飲食、飲水衛生監管力度。

  ⑥各班級廣泛利用各種宣傳陣地進行預防傳染病宣傳,有針對性地宣傳手足口病等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和防治措施,做好手足口病等春季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工作,提高救治防控應急處理能力,做好晨檢工作,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完善防控救治應急預案。

  ⑦示範引路,樹立一批愛國衛生的典型,進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樹立環境綜合治理好、輻射效應強、管理規範的典型班級。

  三、嚴格晨檢制度,及時報告疫情。要求各班進一步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加強對本校師生的疫情監測。落實晨檢制度,填寫晨檢日誌,記錄學生缺課情況和原因。一旦發現傳染病或疑似病例及時做好隔離和上報工作,切實做到早隔離、早治療、早處理。

  四、加強環境整治,提高防控能力。學校經常性地對教學生活環境和基礎衛生設施進行自查。動員師生集中整治環境衛生,徹底清除衛生死角,保持教室、圖書室、專用教室等室內場所經常通風換氣。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戶外活動,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五、保障措施

  1、切實加強領導,進一步強化責任。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師生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持預防為主,著力抓好健康教育、環境衛生整治和疾病防控工作。

  2、廣泛宣傳,全面發動,群防群控。廣泛宣傳預防疾病的衛生知識,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廣大師生正確認識疾病,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做到群防群控。充分利用校園宣傳欄等宣傳媒體,有針對性地向廣大師生和家長宣傳春季傳染性疾病特別是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識,教育家長糾正兒童不良衛生習慣,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要將“洗淨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晒衣被”宣傳到每一個師生和家長,使廣大師生和家長了解手足口病等傳染病的引發原因、傳染途徑、預防方法和治療措施。

  3、明確任務,強化責任意識。預防和減少傳染病的發生,提高師生的健康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校長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班主任、年級組長為具體責任人,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建立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4、加強督導檢查,確保取得實效。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開展自評活動,並加強資訊的送報工作,確保春季傳染性疾病防控目標全面實現。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及各類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全面貫徹落實上級檔案精神,根據當前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學校切實抓好病情監控和防治工作,召開了“傳染病防控專題研討會”、制訂了“手足口傳染病預防方案”、舉辦《手足口病防治知識要點問答》專欄,使教師、學生、家長明確此種疾病的病理、發病時的症狀及預防措施等,做到群防群控,保護廣大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手口足病症狀:

  1、大多數患兒是突然發病,首先表現為發高燒,體溫多在38度以上,同時伴有頭痛,咳嗽,流涕等症狀,體溫持續不退,體溫越高,病程越長,病情也就越重。

  2、患兒發熱的同時或發熱1-2天后,可在他們的口腔粘膜、脣內見到皰疹,皰疹破潰後會形成潰瘍,疼痛感較重,患兒常表現出煩燥、哭鬧、流口水,不吃飯等不適。

  3、口腔皰疹後1-2天可在患兒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面板斑丘疹,以腳心部最多,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較硬並內有混濁液體疹子周圍繞以紅暈。

  4、小兒手足口病的疹子較少出現在軀幹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會造成瘢痕,更不會留下印跡。

  5、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情較輕的自愈性疾病,絕大部分患兒預後較好,少數重症患兒可合併心肌炎、腦炎、但這種可能很小。

  6、整個病程大約在1周左右結束,一般不會併發什麼嚴重的後果,只要護理得當,不會在面板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跡或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