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習方法

  有不少同學在開始學習文言文時,感到很難學,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一、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多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覆閱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學習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古漢語中的文言詞分為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兩大類,學習文言文,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對學好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首先,談談文言實詞的學習和掌握。所謂文言實詞,傳統的說法是指名詞、動詞、形容詞。為了學習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都看成實詞。主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

  ***一***要學習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根據語言習慣使某類詞臨時改變原來的詞性和語法功能,具有了另一類詞的詞性和語法功能。文言文中常見的詞類活用的現象很多,如: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數詞活用作動詞;動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名詞;名詞作狀語等都是學習文言文中常見到的詞類活用現象。除此之外還有實詞的特殊活用現象,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等。

  ***二***要學習和掌握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同音代替字,即用一個同音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同音的字的義。掌握好通假字的學習對學生學好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三***要學習和掌握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有幾個意思。一詞多義在古漢語裡是很普遍的現象。同一個詞的意義之間,關係有很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很疏遠的。因此,一個詞的意義,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裡才能確定。

  ***四***要學習和掌握古今異義。亦即古今同形異義詞語。 其次,要學習與掌握文言虛詞。人們常說:“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掌握的具體方法是:⑴結合語境就句學習,學習文言虛詞如學習實詞一樣應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離開了句子就無從理解其義。⑵分析歸納,注重積累。⑶牢記複音虛詞,把握固定格式。

  三、要學習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㈠判斷句;㈡被動句式;㈢句子成分的位置。這類句式常見的有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等;㈣句子成分的省略。即所謂的省略句;㈤固定句式。

  四、掌握文言文一般的翻譯方法。文言文的翻譯就是用規範的現代普通話來翻譯文言文,真正做到“信”、“達”、“雅”。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除了直譯和意譯兩種形式配合外,還有對譯、增補、替換、保留、刪削、調序這六種方法。

  篇二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註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可以自己製作一個“常用文言詞簡表”,列出“詞、詞類、意義、例句”幾個欄目,使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習效率。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但是隻把串講一概當成解釋字義的根據,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於勸善規過足矣”一句,課文下面註解為“能夠做到規勸行好事,不行壞事就不壞了”。這僅是串大意,但學生常據此對號入座地去釋義,誤以為“至於=能夠做到”,“足=不壞”,這就脫離了字詞的既定意義,造成錯誤概念。其實“至於”和“足”不解釋也行。而若認為“勸=規勸”,就又脫離了具體語境,因為“規勸”與行善搭配不起來。這個“勸”就是“勸勉”的意思,與“勸學”的“勸”同義。對翻譯和字義的準確解釋不加區分,很容易違背理解字義詞義的基本原則。

  3、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5***、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很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4、提倡誦讀

  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可培養語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語言形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書面語言,和後來歷代作家仿古語言而寫成的作品,屬古漢語體系,這類文章跟現代文的主要區別在於語言上的差異。因此文言文學習的難點和重點,也在語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詰屈聱牙;詞的通假、活用、古今異義,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特殊句式,跟現代漢語習慣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誦讀,才能培養古漢語語感,只有多誦讀,才能瞭解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才能領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

  文言文閱讀方法

  1藉助註釋,粗讀課文。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課文結構。結合註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對課文內容應該能瞭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通過課內細讀,要能準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鑑賞評價,熟讀課文。這一步主要靠同學們在課後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鑑賞、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