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教學計劃

  與生活有關的地理現象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發現。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學情分析

  經過七年級的地理教學,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閱讀地

  圖並通過地圖分析地理現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學大綱規定必須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

  和基本概念。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期地理教學,使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進一步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繪圖的能力。同時,通過本期地理教

  學,使學生掌握中國地理概況,包括中國疆域概況,中國人口、民族特點及其地理分佈特點,

  瞭解人口問題給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掌握中國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地

  勢,氣候,河流概況,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絡與影響。瞭解中國自然資源分佈和自然資源所面

  臨的現狀,認識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節能、節

  約的主動意識。認識祖國各地風土人情和地區差異,瞭解人文地理的區域差異。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本章主要學習中國疆域概況、人口與民族特點、構成與分佈,掌握行政區劃劃分的標準。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中國疆域概況、人口與民族特點及其分佈特點、行政區劃劃分標準及行政

  區劃構成。本章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以及部

  分省級行政區劃的地理位置,記住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本章的內容較多,包括中國的地勢特點與地形特點,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學習中國的氣候型別及其分佈,中國河流與分佈,區分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內流區與外流區、內流河與外流河的特點。本章在中國地理中佔有重要的

  作用,內容繁多,難度較大。教學中應注意結合立體模型圖,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本章主要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概況,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等,學習它們的分佈及特點。通過學習本章理解人口問題對自然資源對影響,明確節約自然資源的重要意義。本章的教學重點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資源的分佈。本章的教學難點是

  部分重要礦產資源如煤碳、石油、鐵礦和有色金屬的分佈。

  第四章

  中國的區域差異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中國四大地區的概況和自然地理特點。本章的教學重點包括中國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線,尤其是秦嶺-淮河線在中國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義。其次是四大地理區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學難點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線兩側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學措施

  1、強化基本技能訓練,通過識圖、繪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提高學生 地理基本技能和閱讀、分析、理解能力。

  2、強化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現象和解釋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的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3、加強課後的輔導,注重學以致用。開展各種地理小知識競賽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並提高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4、搞好單元測試,發現問題及時加以解決,以確保所授知識的準確性,同時培養學生

  尊重科學的思想品質。

  五、課時安排

  第一週

  中國的疆域

  課時1

  第二週

  中國的行政區劃

  課時2

  第三週

  中國的人口

  課時1

  中國的民族

  課時1

  第四周—第五週

  中國的地形

  課時4

  第六週—第七週

  中國的氣候

  課時4

  第八週

  中國的河流

  課時2

  第九周

  自然資源概況

  課時2

  第十週

  中國的土地資源

  課時2

  第十一週

  中國的水資源

  課時1

  中國的海洋資源

  課時1

  第十二週

  秦嶺—淮河線

  課時2

  第十三週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課時2

  第十四周

  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

  課時2

  六、具體措施

  1、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2、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4、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

  件園能力再上新臺階。

  5、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

  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6、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

  充分的素材。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製作水平,爭創優秀課件。

  ***二***

  一、指導思想

  依據新課標要求為指南,以人教社教材為依據,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認真落實該學科的教學常規,切實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積極參與有深度的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達到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任務。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地理知識,達到讓學生自覺形成地理思想,培養學生濃厚的學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教學任務

  本學期要完成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的全部教學任務。

  教材內容講述的是中國地理知識的前半部分,內容分為從世界看中國、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四大部分。

  本冊內容表現出對各種能力的培養,教材有很多篇幅的圖片和活動的訓練。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異,這就需要在教學上處理好整體與差異的關係。例如:我國的疆域面積居世界第三,但東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帶來了冬季氣候上的南北差異也帶來了東西的時間差異。又如:我國地形以山地為主,但地形複雜多樣。自然環境存在南北氣溫的差異、東西降水的差異。自然環境的差異帶來了各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區的能源與工業,南方地區的商業與農業,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與畜牧業,青藏地區的高寒景觀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區差異。再如:我國自然資源豐富,許多資源的總量都居世界前列。由於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東西差距較大,許多重要的資源分佈不均,再加上技術力量還相對薄弱,在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會造成極大的浪費。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南,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可更新能源,保護好現有的能源是該章節不可忽略的主題思想。

  三、學情分析

  本學年任八年級七個班的地理教學,學生學地理的能力總體上講,層次差別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時地理掌握的比較好,有少部分的學生稍差些,在知識點的掌握和分析問題能力上,有三個班較好,兩個班其次,兩個班較差一些,針對這些情況,本學期要有改進,加大轉差力度,儘量縮小層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30%的優生,80%的合格。

  四、教學目標

  1.通過本學期地理課程的學習,要使每個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都得到應有的提高和發展,達到既學到知識,又錘鍊了能力,還形成了時代要求的世界觀;

  2.努力提高學生成績,在期中與期末檢查中力爭95%合格,30%優秀,儘量把不合格控制在5%以下;

  3.繼續加強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不斷改進措施,取長補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切實做好教學常規工作。在教學中具體落實措施如下:

  ***1***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採用各種形式,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合作的空間,培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

  ***2***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提高讀圖能力,並且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

  ***3***做到精講精練,重知識體系、結構、聯絡和思維方法及解題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帶水,要講究教學技巧和藝術,提高課時效率。訓練題要做到精選練、重基礎,提倡微型題訓練,講練結合,鞏固與提高並進。

  ***4***要善於把握重、難點教學,指導學生抓住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活學活用。複習時,切忌要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機械背誦,應把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和歸納,讓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啟用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做到“寬口徑、粗線條、廣輻射”;

  ***5***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課,緊握集體智慧和力量,注重實效。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標,上好每一節課;

  ***6***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7***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隨時隨地做好地理知識的資源收集和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8***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組,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9***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0***每次檢測後,要切實做好質量分析總結,注重查詢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總之,在本學期中,要努力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和方法去引導學生去把握知識和錘鍊能力,腳踏實地落實教學常規,提高質量,向學生和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三***

  一、學情分析:本屆學生共有79人,少部分學生基礎好,地理知識掌握紮實,中間部分學生基礎不紮實,處於及格與高分之間,而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學習成績差,學習習慣不好,厭學、不努力,致使學生成績兩級分化嚴重,行課上帶來難度,不能很好的兼顧每一位學生。

  二、教材分析:本冊內容共分六章: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本章是中國區域地理的開篇,上承中國地理總論部分,下啟中國地理區域部分。在前四章講述中國地理概況、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本章將進一步闡述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要求我們從巨集觀上把握區域地理的概況,認識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為學好分割槽地理打下基礎。

  第六章北方地區——自然特徵與農業,“白山黑水”---東北三省,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祖國的首都----北京。瞭解北方代表性的區域,自然和人文。

  第七章南方地區——自然特徵與農業,“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瞭解南方代表性的區域,自然和人文特徵。

  第八章西北地區——自然特徵與農業,乾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瞭解西北地區代表性的區域,自然和人文特徵,楊誠學生學習區域的方法。

  第九章青藏地區-----自然特徵和農業,高源溼地---三江源地區,瞭解青藏地區的代表性區域,自然和人文特徵。

  第十章中國在世界中,這隻騰飛於世界的東方巨龍下以嶄新的姿態翱翔於天宇、走向世界。

  三、教學任務與目標:

  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絡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

  四、教學設想: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4、強化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重視知識點與時事地理的結合,進行全方位的開放性試題訓練。

  五、具體措施:

  l、鑽研教學大綱,訂好教學工作計劃。

  2、認真寫好教案。

  3、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6、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7、注意教學方法得當。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選用恰當的教法,教學中要大膽探索,勇於創新。

  8、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

  9、精心選擇作業,認真批改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