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七年級生物下冊教案

  七年級生物教案是學校基礎建設之一,且向來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所在。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設計

  人的生長髮育和青春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識別人生長髮育的各個時期

  2、舉例說出青春期生長髮育的特點

  3、舉例說出青春期生衛生行為和習慣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1、通過學習青春期有關知識,提高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關注青春期心理衛生

  教學重點:1、識別人體生長髮育各個時期的變化

  2、舉例說出青春期的性發育包括性器官發育和第二性徵發育,說出青春期性發育的突出特點

  教學難點:1、說出青春期性發育的突出特徵

  2、說明做好青春期衛生與保健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引入:人的生長髮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共有多少個時期?

  二、學生活動:

  1、討論:請結合自己的生長髮育過程,想一想,說一說各個時期有什麼特點

  2、活動:

  ***1***學生4人一組,每個同學將自己的各個時期照片拿出來,請另外3個同學猜是哪個時期。***可參考照片背面的年齡,判斷回答是否正確***

  ***2***將家中長輩各時期照片拿出來交流,分析成年期又分為哪幾個階段?

  3、討論:根據人的一生中各個階段的特點,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4、觀察圖8—8男女部分生殖器官發育趨勢示意圖,試著從圖中說出自己獲得

  哪些資訊?

  5、學生觀察表8—1,根據表格中的內容和自己的實際情況說出有哪些特徵屬於男女的第二性徵?

  6、討論:當你首次出現月經或遺精時,是否告訴父母?你父母是什麼態度?你 是什麼感覺?

  7、討論:你將如何與異性朋友交往?

  8、討論:青春期我們在飲食衛生上要注意什麼問題?在穿著打扮上要注意什麼問題?

  三:教師活動:

  歸納、總結學生的發言,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大膽的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你想知道的?

  五、練習:課本11頁 自我評價 1、2、3 思維拓展

  初中生物教學化學元素

  【內容摘要】

  生物、化學隸屬自然學科,學生在知識、學習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鑑於初中階段初一初二學習生物,初三學習化學的實際情況,本人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學生角度出發,嘗試著將必備的化學知識技能等有效融合到生物教學中,建立新的學習體制和評價體系,真正做到減負增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化學元素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課程理念與目標,對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生物和化學隸屬自然科學,又都以實驗為基礎,不論是知識,學習能力還是科學素養的養成,彼此交叉滲透,相輔相成。初中階段如果在學科教學中,既能加強本學科學習,也能有意識地進行綜合滲透教學,把其它學科知識內容融入到該學科教學中,突破學科的封閉性,進行開放式教學,對於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學科之間的遷移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本人就生物教學中如何融入化學元素進行了以下實踐與思考:

  一、生物學科中隱藏的化學元素

  本人粗略統計了蘇教版生物學中涉及到化學知識:

  1.滴管、量筒、酒精燈等實驗器材的認識和基本操作以及溶液的配置。

  2.多種物質的鑑定:澱粉、氧氣、二氧化碳。

  3.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等物質的作用。

  4.化學概念或原理:如濃度,溶液,擴散原理。

  5.關注環境: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溫室效應的形成及危害等。

  6.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發現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探究,得出結論,總結交流,探究過程也強調設定對照實驗。除了上述的知識性的交叉互補,常用實驗儀器的基本操作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都是一脈相承的,從初一開始就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能力,對學生理性思維,科學素養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生物教學中妙用化學元素

  1.用化學實驗填補學生的認知空白

  七年級生物上冊有這樣一個實驗“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書本介紹用帶火星的細木條檢測是否有氧氣產生。可是學生根本不知道物體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更劇烈這一化學知識,怎麼能通過現象來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呢?於是,我在設計新課時添加了一組化學實驗,在當著學生的面用化學藥品製造了氧氣和二氧化碳,分別裝在集氣瓶中,貼好標籤。為使對比度更明顯,再加一個收集了空氣的集氣瓶。然後用帶火星的木條分別伸進集氣瓶,讓學生觀察比較實驗現象。學生清楚地觀察到:細木條在收集氧氣的集氣瓶中重新燃燒起來,在收集空氣的集氣瓶中無明顯變化;在收集二氧化碳集氣瓶中熄滅了。在此基礎上再來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的實驗,學生輕而易舉地得出了實驗結論。

  2.藉助化學實驗揭祕發酵原理

  八年級生物《源遠流長的發酵技術》一節中發酵的原理是個難點。如何讓學生清楚地瞭解其中發生的變化?如果把發酵後產生的物質一一鑑定出來豈不妙哉?二氧化碳的鑑定學生已經知曉,難就難怎麼鑑定葡萄糖和酒精呢?在諮詢化學老師,查閱相關資料後找到了鑑定葡萄糖和酒精的方法。首先將甜酒過濾,然後加入新制的氫氧化銅溶液,看著試管裡藍色的沉澱在酒精燈的加熱下變成了磚紅色,學生激動地叫了起來“變了,變了”,證實產生了葡萄糖。接下來鑑定酒精的存在,濃度為2%的重鉻酸鉀溶液與70%的濃硫酸等比例混合是鑑定酒精的最好方法。將酒釀溶液過濾,然後滴加到酸性重鉻酸鉀溶液中,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變成了灰綠色,證實已有酒精產生。這些新增的化學實驗讓學生見識了化學的神奇,這比原來照本宣科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釀酒的原理,牢牢記住了釀酒的產物。

  3.以“化學標準”提高學生實驗素養

  生物、化學是兩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過程會使用到一些共同的實驗器具。生物學中對滴管、試管、燒杯等常用器具的介紹只是一帶而過,沒有具體指導和操作要求。老師一般也不會詳細地講解並強調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常常看到學生不規範的操作,如滴管橫放,嘴吹酒精燈等。但是化學中對這些常用器的使用具都有詳細的說明和指導,如果從初一生物開始就對學生正確使用常用器具進行規範而嚴格的培訓,必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這對初中理科的整體學習都起到促進作用。

  三、生化融合,減負增效

  生物、化學兩門學科都是研究自然規律的科學,儘管它們是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手段來研究自然科學,但自然界本身是和諧統一的,兩門學科對自然現象的研究遵循相同的認識規律,即:提出問題,作出假說,再設計實驗,進行深入研究,檢驗和修正假說,從而歸納、總結,上升為正確的理論。充分認識到兩門學科在認識規律上的結合點和重要性,有助於學生學好理科知識,處理好理科綜合問題,提高綜合能力。在這些理論的支撐下,我大膽地打破原有的教材體系,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在原有的生物教學基礎上增加、拓展相關的化學實驗,增強知識之間的聯絡性互補性,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以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能夠較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作者:錢琳琳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