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地理課堂注意力的方法

  導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初中地理學科知識,希望您喜歡閱讀: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追求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離不開調動學生有效參與課堂認知的教學過程。可見,在合乎中小學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積極調動學生深度參與教學過程,注重選擇調控學生注意力的教學策略,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

  一、讓學生在思考中注意--設定學生向教師置疑的教學時段課堂認知教學另一個特點是引導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對知識進行處理,把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納入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中。師生在認知教學的過程中相互易位,讓學生置疑,可以促使學生在知識的聚合、分解、肯定、否定中啟用知識。讓學生在思考中注意,不僅可改變學生被動聽、消極記、缺乏思考的懶惰狀態,而且能在知識資訊交叉流動中互相啟發,互相完善,深化對教學內容的領悟,並消除教學資訊單向傳授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心理暗示。

  二、讓學生在外顯中注意--及時反饋,在動態調控中查漏補缺課堂評價系統,主要依賴及時反饋來完成,師生在認知過程中,都是關心和重視認知效果的,捨棄這環節,課堂教學就是殘缺不全的。及時反饋,實際上是把學生在課堂認知的知識、方法、能力的內化過程外顯出來,並在外顯中引導學生的注意,在查漏補缺中調節學生注意狀態,保證其認知技能的提高紮根於課堂時空中。事實上,在課堂認知中,從師生口頭回答的形式到變化比率形式的適度強化,從及時檢查到及時糾錯,從形式性練習到總結性練習的各種形式,都是外顯中注意,及時反饋,加深認知效果的可靠方式。

  三、讓學生在參與中注意--認知梯次推進,分層置疑釋疑教學的這種設計與操作,是在學生認知發展的最近區,遵循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技能,建立學生可以和能夠參與的認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認知梯次推進,分層置疑釋疑,引導學生在參與中注意。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生硬灌輸,學生難於參與認知過程,無法達成師生思維軌道同步,就很容易誘發學生注意分散和心理疲勞。若能建立由具體材料的熟知到淺議具體材料本質抽象的認知過程,引導學生逐次認識,在不同層次上置疑釋疑,學生在參與中的注意水平才能保證滿足其認知的需要。

  四、讓學生在刺激中注意--電教媒體的適時適度使用電教媒體以聲光形色傳輸教學資訊,更具形象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感染力,它滲透在認知的教學過程時,能將抽象問題形象化,龐雜問題明晰化,靜態問題動態化。因而學生在這種教學資訊刺激時,會學得生動,學得有趣。當然,使用電教媒體引導和輔助學生課堂認知,必須適時適度,以使學生在刺激中注意,完成教學的認知目標。若是在難學的環節出示,應注意幫助學生化解難點;若是需要引發學生認知時呈示,應使其起到發動學生認知的作用;若是需要學生完成知識構建時使用,要考慮如何起到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組織的作用。如此按照認知目標而使用電教媒體,使學生在教學資訊刺激中注意,在資訊刺激轉移中認知,可以調節學生課堂學習中的注意狀態和保證其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