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的易錯知識點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高考試題也往往以地圖為切入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易錯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地理複習必須注意的易錯知識點
1、地球的自轉方向,不管從赤道上看還是從兩極看,都是自西向東。
2、在地球上,越向東的地方,地方時越早***或地方時總是東早西遲***。
3、晨線以東為晝半球,昏線以東為夜半球。當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時,是北半球的二分日。
4、北半球冬至日,正午時物體的影子長度為一年中最長,太陽照進室內的面積也最大。
5、高能帶電粒子干擾電離層時,會導致無線電短波通訊中斷;干擾地球磁場時會產生“磁暴”現象。***極光現象也與太陽活動有關***
6、極晝極夜的產生與地球公轉及黃赤交角有關,而與地球自轉無直接關係,更與太陽活動無關。
7、區時計算時,只要記住東加西減***時區差***就行,而與日界線的存在無關。
8、晝半球的中央經線地方時為12時,夜半球的中央經線地方時為0時,晨線與赤道交匯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時,昏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18時。如果晨昏線與經線圈不重合***或交叉***,則晨線上各點地方時不一定為6時,昏線上各點的地方時也不一定為18時。
9、判斷二分二至日的地球公轉位置,關鍵看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特別要注意地軸的傾斜方向。
10、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根本原因是黃赤交角與地球公轉的存在。也可以說四季更替與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的位置有關。
11、注意地球公轉軌道上近日點***1月初***與冬至日***12月22日***、遠日點***7月初***與夏至日***6月22日***的區別。另外: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節相反。如7月,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12、地球外部圈層是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而不包含岩石圈。
13、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不可以直接相互轉化,三大類岩石之間也不可以直接相互轉化。
14、背斜成谷,說明背斜頂部受外力侵蝕最嚴重;向斜成山,說明向斜槽部受外力侵蝕最少。
15、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蝕為主,多峽谷;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積為主,多衝積平原***在河流兩岸***和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沖積扇位於山口處,乾旱地區和溼潤地區皆可能存在。
16、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而非太陽輻射,故“高處不勝寒”。雪後氣溫回升慢也是因為地面輻射弱。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直接減弱的主要是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
17、氣壓高低與海拔高低相關:同一地點近地面氣壓總是高於高空氣壓,高空氣壓的高低與近地面相反。空氣從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只能是就同一水平面而言。
18、當赤道低氣壓帶的位置在赤道以南時,應為北半球的冬季;此時亞歐大陸上受亞洲高壓控制,東亞盛行西北風,南亞盛行東北風。赤道低氣壓帶的位置在赤道以北,應為北半球的冬季,上述情況相反。春秋分日時,赤道低氣壓帶一般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佈。
注:南亞的西南季風是由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形成的,不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
19、我國北方冬季的寒潮、沙塵暴、暴風雪以及夏季的暴雨都與冷鋒活動有關。
20、如風向由四圍指向氣壓中心,說明中心氣壓較低,應為低氣壓或氣旋。
21、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由江淮準靜止鋒造成,夏季的伏旱是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的。
22、在海陸間水迴圈中,直接促使陸地上淡水資源不斷更新的環節是降水,但水汽輸送對陸地上淡水資源的更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下滲或地下徑流才可以說聯絡到岩石圈。
23、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為順時針***自西向東***,冬季為逆時針***自東向西***。
24、颱風參與水迴圈的是水汽輸送環節,伏旱時,颱風帶來降水,既緩解旱情,還帶來涼爽天氣。
25、地中海氣候的成因: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炎熱乾燥***,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溫和多雨***。
26、地理環境整體性重要表現為: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即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應。
27、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自然帶由南向北變化***沿緯度變化方向變化***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自然帶由東向西變化***沿經度變化方向變化***從沿海向內陸自然景觀差異最大的是亞歐大陸,從赤道到兩極表現明顯的是非洲大陸。
28、亞熱帶大陸西岸的地中海氣候區的植被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而亞熱帶大陸東岸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9、溫帶大陸東西岸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東岸是溫帶季風氣候,西岸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30、影響村落形態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如山區的聚落主要分佈在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上。
31、在山嶽地區,人們通常會把線路地址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在山嶽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一般需要迂迴前進。
32、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的種類和數量都在越來越多。但依賴性減弱。
33、我國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旱澇災害,而不是颱風、寒潮。颱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引起。它們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34、寒潮強烈的降溫會使農作物遭受凍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35、據科學觀測,全球冰川面積在逐漸減少,這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種表現。
36、遙感 RS,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資訊處理 資訊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目標物 →感測器***最重要***→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凡是與收集或傳輸電磁波有關的地理資訊科技,或在最快時間內獲取地面資訊均為遙感技術。
37、全球定位系統 GPS,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擁有GPS即可以得到自身所在地的三維位置、三維方向。
38、地理資訊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
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領域。優點:①資訊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39、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資訊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40.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模式為傳統型,但我國基本實現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過渡。
41.在人口增長模式中,原始型和現代型都具有低增長特點,前者主要是死亡率高,而後者主要是出生率低。
42.發達國家存在人口增長緩慢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43.美國東北部許多老年人退休後到西部、南部去生活,主要是氣候條件的差異。
44.中國確立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國家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對少數民族,國家也實行計劃生育。
45.我國沿海地區人口增長較快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口遷入,使東多西少的人口分佈格局更加突出
46.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都有積極效應和消極影響
47.環境移民有自然原因,如洪澇、地震,也有社會經濟原因,如我國三峽移民。
48.在熱帶多雨地區,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區,而在高原和山區
49.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具有相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數量漸大。
50.剩餘農產品的出現,使一部分人能夠從事非農業活動,這是城市產生的基本前提。
51.產業革命後,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的核心,城鄉差距逐漸加大。
52.城市化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變化,還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53.大城市帶出現使城市之間的分工日益明顯,城市間的分界線開始模糊。
54.不同等級的城市的服務範圍是相互重疊、相互巢狀的。
55.工業區多在城市外圍,並沿主要交通幹線分佈,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保護城市環境。
56.在一些交通通達度差的市中心附近,也有一些住宅區。
57.城市功能區是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聚的區域,而城市空間結構模式是指城市功能分割槽在空間的分佈與組合上,所形成的不同的空間結構模式。
58.中心商務區既有商業也有服務業,簡稱CBD。
59.收入水平的差異,導致高階和低階住宅區的出現,主要是社會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割槽的影響。
60.東北地區糧食種植只能一年一熟原因是熱量不足。
61.青藏高原農業生產分佈於河谷,主導因素是熱量。城鎮、交通分佈於河谷,主要是地形平坦。
62.市場決定農業地域型別與生產的規模。
63.熱帶遷移農業破壞森林和土地資源,間接破壞生物多樣性。
64.亞洲水稻種植業水利工程量大的原因是季風的不穩定導致旱澇災害頻繁。
65.混合農業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綜合性農業。
66.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67.中國東北商品穀物農業經營方式是國營農場,而美國是家庭農場。
68.緯度高熱量少的是春小麥,緯度低熱量多的是冬小麥。
69.經濟效益高的農業類開型,在佈局時離城市近,經濟效益高的農業型別,佈局時離城市遠。
70.在工業發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場是影響工業區位的最主要因素。
71.原料指向型是指原料不便運輸或運輸成本太高,市場指向型是指產品不便運輸。
72.我國沿海開放地區的出口加工區建設標準廠房,主要是共用基礎設施。
73.工業化前中期表現為集聚,後期主要表現為擴散***產業轉移***。石油加工業屬市場指向型工業。
74.人類活動地域聯絡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交通運輸,通訊,商業貿易。
75.郵政通訊藉助於交通運輸,常受到地形障礙以及颱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76.電信通訊的質量受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的影響。
77.商業貿易主要環節有:收購、儲存、調運、銷售。但注意: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
網上購物導致商業佈局和商業活動方式發生了變化。
78.影響交通運輸線佈局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因素。
79.影響交通運輸線佈局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
80.經濟腹地是港口興衰的重要基礎。鐵路運量大,車站裝置固定且比較完備。
81.水路運量最大,運價最低,但是速度最慢,所以河運逐步被鐵路所取代。
82.交通運輸方式和交通運輸佈局深刻影響著聚落形態及其擴充套件方向。
83.商業中心往往與交通樞紐結合在一起。
84.管道運輸:運輸工具和線路合二為一,但只有貨運,且運輸物件為流體或氣體。
高三地理複習應具有的四種能力
一、進一步深化統整地理知識的能力
在第一階段複習時,知識點落實到章節,用的時間較長,是以單元為單位重點講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在第二階複習時,應重點複習地理學科的主幹知 識,加強知識的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注意知識之間內在聯絡。針對複習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應該在精 讀課本的基礎上多換角度思考,多借助幾個載體來整合知識,從而掌握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以便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速度。如氣候知識,就可根據氣候的具體分 布、氣候的主要特點、影響氣候的成因、各種氣候型別的判斷、氣候對工農業的影響、氣候資源的利用與評價這一線索進行知識串聯;也可利用區域圖對中國各分割槽 之間、中國某區域與世界某區域之間氣候資源的利用等進行對比聯絡;還可對各大洲相同的氣候型別進行影響因素的逐一對比等。還要注意知識歸類。在迴歸課本防 止知識遺忘的同時,應該做好知識的整理和歸類工作,對高中地理重點和主幹知識進行歸類,可得出幾種型別。
***1***影響因素類。如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影響等溫線彎曲變化的因素、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因素、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區位因素類。如工農業的區位因素、人口分佈和遷移的區位因素、交通***鐵路、港口等***建設的區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義類。如減少水土流失的措施、減少土壤次生鹽鹼化的措施、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鐵路的作用和意義、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的作用和意義等。
二、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也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絕大部分高考題都以地圖為載體考查考生從圖中提取資訊、解讀資訊的能力。命題的影象 多種多樣,而且多數是課本中圖的變形或創新。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試題中,地理部分出現較多的圖形型別有:日照圖、模式圖、等值線圖、地理資料統計圖***表***或 區域地圖等等。雖然種類繁多,變化各異,但其本質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時間變化、地理事物之間的關係***數量關係、邏輯關係等***,因此在複習時應注 意對圖表進行分類整理,抓住其共性,總結讀圖規律,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一***掌握好讀圖的基本步驟
***1***先看所給地圖的圖名。圖名是一幅地圖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圖所示的區域和主題內容。例如“中國工業佈局的變化圖”,不僅表明了地圖所示區域是中國,還表明了地圖所示內容是中國工業佈局的時空變化。
***2***細辨圖中圖例。當地圖上出現多項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時,首先可從圖例中找出各項地理事物的名稱,然後分門別類地分辨識別它們的分佈特點。
***3***重檢視中分界線。地理分界線是判斷地理事物分佈的重要依據,如洲界線、國界線、日界線、晨昏線等。
***4***注意空間位置或形象特徵。可通過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徵來認識其分佈。如深圳位於珠江口東岸,而珠海位於西岸;法國的輪廓近似“六邊 形”,智利的輪廓像“長劍”。通過閱讀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義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鐵路、公路、河流等,然後再沿某一方向順序去讀圖。
***5***分析判斷。在地圖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特點時,可以從整體到區域性作層層分析,找出規律,最後作進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輔圖。有些地圖配有輔圖,如課本中的洋流圖,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輔圖,我國的地圖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諸島的輔圖。輔圖有時有很重要的資訊,讀圖時更需注意主圖與輔圖的關係及相對應的位置,不可忽視。
***二***判讀不同型別的地圖應有所側重
如判讀等值線圖要“五讀一分析”,即讀數值範圍、讀極值、讀疏密程度、讀彎曲方向、讀區域性小範圍閉合等值線,分析成因。判讀曲線圖,應先看清縱 座標和橫座標的含義,再認清各種圖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後去讀圖、析圖。注意利用曲線圖的連續性,向兩邊進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現 象的時空分佈規律,進而說明各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絡,從而去解決問題。又如分析統計圖表時,要按下面步驟進行:一讀圖名、圖例,二讀座標、資料,三讀整體特 徵和變化趨勢,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有關問題分析作答。
***三***應加強圖圖、圖文轉換訓練
要讓學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識都可在圖上直觀地反映出來,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的聯絡在圖上可以顯示得更為緊密和清晰。複習時要堅 持圖文結合的原則,並加上圖文轉化、圖圖轉化訓練。如將區域性圖轉化為全部圖,將從某一角度繪製的圖轉換成從一個比較熟悉的角度去看,將試題中的圖轉化為課 本上的圖或文字等,使之轉換到自己比較熟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方便解題。也可以根據課本中的文字等資訊,將其轉化為各種形式的圖表,以瞭解影象是如何演變 而來的,增強自己的判讀能力和繪製圖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