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的記憶方法

  有些學生平時總是記不清知識點,很多人認為這是記憶力不好,其實不是記性差,而是記憶方法不科學。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記憶方法-準備一個“錯漏本”

  即使是最棒的學生,學習也免不了會有漏洞。如果從課本里海底撈針地去找漏洞、補漏洞,效率一定很低,因為這樣做時大部分時間是浪費在“查詢”這個環節上了。然而漏洞的特點是“分散”和“少量”,大都不適合用集中查詢辦法去發現。

  最好的辦法是:準備一個專門記錄錯題的本,積累平時做錯的題,小學生也可以積累一些用錯的字詞,然後用組詞的辦法把正確的用法記在錯漏本上。這個任務家長也可以幫孩子完成。每次往錯漏本上寫新錯題或錯字時,讓孩子瀏覽一遍,考前複習時再瀏覽一遍,可大大減少再錯的機會。

  孩子的特點是注意力轉移快,剛才說過的事,過一會兒就可能會忘個乾淨,所以告訴孩子隨身帶上一個“錯漏本”。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哪門課程,只要出現錯漏的問題,就隨手往上記,俗話說“好自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來了,就等於把一百隻水桶上的漏洞,都集中在一個篩子上,什麼時候有空,就什麼時候解決。一個錯漏本,把分散存在的學習漏洞,變成了“集中看管”,給解決漏洞帶來了很大方便。

  對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來說,錯漏本也很有用,因為他們不大有成堆成片的問題,各種小漏洞卻是常見的絆腳石。藉助錯漏本,就能更有效地堵漏,費力不多,效果不小,何樂而不為呢?

  記憶方法-花多少時間去記

  時間,是記憶的成本。如果毫不吝嗇地投入時間,當然很多東西都能記住。問題是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必須作“時間成本核算”。那麼,每次投入多少時間,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效果呢?

  心理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在剛能全部記清時就停止記憶,四小時後還記得64.8%的內容,但如果在剛能記清之後,再追加50%的時間去鞏固它,四小時後便能記得81.9%,效果最好。如果此後繼續投入時間,效果就不再明顯提高

  知道這個規律就好辦了。當孩子需要記憶什麼東西時,就先用重複的辦法把它記熟,看用多少時間才能做到不出錯,然後再追加50%的時間去鞏固它。時間一到,本次記憶活動就停止。***家長可以幫孩子卡時間***

  這種投入時間的方式,不僅初次記憶可用,每次複習時也可用,不過每次複習所用的時間,也必定越來越短。若干次複習後,記憶就會比較牢固。

  記憶方法-“多通道記憶”效率高

  很多學生都有一兩種記憶方式:有的只愛大聲讀個不停,有的只喜歡悶頭看個不停,有的不寫就記不牢,有的不聽就心裡沒數。這些方法都沒錯,會有一定的效果,不過,效果卻不算最好,原因就在於它們都屬於“單通道執行”,資訊主要是通過單一的渠道進入大腦,這就不利於提高記憶效率。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三組學生去背同樣的10張圖片,第一組學生只用聽覺記憶,記住了60%;第二組學生只用視覺記憶,記住了70%;第三組學生同時運用視覺和聽覺去記,記住了86.3%,效果最好。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科夫為了驗證多樣化複習的效果,動員了數百名學生參加實驗,結果發現:採用多樣化***即多通道***複習的二年級學生,效果超過了單一方式複習的三年級學生,明白無誤地顯示了多通道方式的優越性。

  心理學家認為,單調的記憶方式不僅效率低,也容易帶來消極情緒,導致心理疲勞,而多樣化的記憶方法,就能避免這些問題產生,容易讓人感到新鮮有趣,激發起更高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