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國維教育故事
137年前的今天,著名學者王國維誕生。他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涉獵廣泛
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他自小受到嚴格的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清末秀才。他從14歲開始認真鑽研《史書》、《漢書》,為他後來從事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04年,王國維開始致力於文學研究,是年發表了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運用西方文藝理論和近代科學方法評論文學名著的論文——《紅樓夢評論》。該文把《紅樓夢》與歌德的鉅著《浮士德》對照,是我國第一篇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研究作品的論著,在紅學史上它又是第一篇比較系統的研究專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1907年起,王國維開始從事戲曲研究。到辛亥革命之前,他已寫出多種有影響的專著和論文,如《戲曲考源》、《唐宋大麴考》、《曲錄》等。辛亥革命爆發以後,王國維與羅振玉一起,攜眷東渡,移居日本,並在第二年完成了《宋元戲曲考》,這部著作在日本漢學界引起反響,掀起一股中國戲曲研究熱。從此王國維專攻經史考古之學,與文學研究分了手。
“這個問題我不懂”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一起被稱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
講課之時,王國維遇到某些問題常以“這個問題我不懂”一語帶過。語言學家王力當年曾師從王國維,起初不理解為什麼先生常說“我不懂”,後來悟出,這正是先生治學嚴謹的表現。
在清華除了講書授課以外,王國維一般不主動跟學生談話,從來都是上完課就走。但是如果有學生登門拜訪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是辯論,從來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甚至有當時東南大學的學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裡。
不跟王先生同桌
王國維與人交往,除了談學問或正事,很少閒聊,更不會對人講應酬話。如果有人請他看一件古銅器,他是假的,就會說“靠不住的”,而請他看的人無論怎麼說這個古器色澤如何古雅,清綠的如何瑩徹,文字如何精緻,什麼書上有類似的著錄,並將這些提供給他做參考,再請他仔細看一下,他以後依然會說:“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駁難。
王國維的外表也總是嚴肅冷峻的。趙元任的太太楊步偉對他頗有些害怕。楊步偉是個直爽的大嗓門,但見了王國維卻總是噤不出聲。王國維五十壽誕時,清華大學的同事辦了三桌酒席祝壽,趙太太硬是避讓著不和王國維同桌:“不!不!我不跟王先生一桌。”果然,王國維那一席一直都是默默不語,而趙太太那桌卻笑語不絕。
王國維與羅振玉失和始末王國維從日本回國之前,羅振玉將他的第三個女兒許配給了王國維的長子潛明。1926年,潛明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早逝,王國維夫婦從北京赴上海料理喪事,而羅振玉從天津先行趕到。喪事完了之後,羅女對王國維繼室潘夫人主辦的喪禮有些微詞,羅很生氣王國維偏聽婦言,擔心女兒在婆家吃虧,當晚,未同王商量就帶著女兒回了天津。
這件事情對王國維打擊很大,他回到北京後憤憤說:“難道我連自己兒媳婦都養不起了嗎?”在書房默坐半晌後,拿出羅振玉素日來信燒了許多。“羅王失和”由此而起。由於在上海時,羅振玉的女兒曾變賣首飾給潛明治病,王國維回京後就籌錢要寄還羅家。正好,潛明所在的上海海關發了3000元的撫卹金,王國維就把錢寄到天津,可羅振玉卻不讓收,原封不動寄了回來,王國維又寄了回去,並附信說羅拒收無理,羅才不得不收下。從此兩人再未通訊或謀面。
王國維的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今人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等等。大師的闡釋與這俗世的輪迴的確是不謀而和的。洞悉人生,愛情也罷,仕途也罷,財運也罷,所有成功的個案無非都是經歷著三個過程:有了目標,欲追求之;追求的過程中有所羈絆,堅持不放棄;成敗關鍵一刻,挺過來了,喜獲豐收。而所有失敗的個案大都是敗在第二個環節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