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孩子的蝸牛行為習慣

  你的孩子幹什麼都像蝸牛嗎?孩子為什麼變成蝸牛了?家長如何把蝸牛變成雛鷹?如果家長想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否則我們難以改變孩子的行為。

  例項分享:

  學琴小組有三個孩子。冰冰,女孩,5歲半,認真專注,愛哭愛表現;成成,男孩,5歲,聰明淘氣,愛做小動作;路路,女孩,7歲,文靜內斂,上課不愛表現。

  開始上課了,三個孩子把譜子放在琴架上,拿出小提琴做課前準備。成成肩上扛著小提琴,倆腳不停地在地上來回跐著地面,一雙鬼精靈的小眼睛來回掃視著,好像一刻都不能消停。倆女孩開始拉奏了,成成還在扣著弓子上的白毛。“啪啪”左右兩巴掌打在成成的腦瓜上,成成一把捂住腦袋,抬起頭惡狠狠地瞪了一眼橫眉怒目的媽媽,此時,站在他面前的是一個閃著火眼的老妖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再磨蹭了,你再跟蝸牛一樣慢,小心我收拾你。”媽媽每次都忍不住在課堂上訓斥成成,看到成成不服氣的樣子,她馬上從美羊羊變成了灰太郎,聲音更大了:“你耳朵聾了?再磨蹭你就不要上課了,爬回家去。”

  肖老師不滿地斜瞪了一眼成成的媽媽,把頭扭向冰冰,嘴裡嘟囔著:“冰冰,你今天表現不錯,右手不太僵硬了,很好,你們倆要向這個小朋友學習,好不好?”成成和路路扭頭看冰冰,點點頭。成成的眼睛開始往譜子上轉移,挺起胸膛,左肩持琴,右手撘弓,琴音響起。沒過五分鐘,成成的腳又不由自主開始跐地,扛琴的肩膀幾乎快掉到地上。“啪啪”兩巴掌,成成趕緊用手捂住屁股。“嗚嗚嗚……”哭聲響起,打斷了琴音,成成左手握著琴,右手拿著弓子抹著眼淚,弓子太長,一下子又戳到他媽媽的臉上,這個剛剛進來時一副高傲模樣的漂亮媽媽此時正呲牙咧嘴地用噴火的眼睛怒射著哭泣的兒子。課堂亂了,這節課就這樣在哭喊怒罵中結束了。

  下課後,肖老師讓成成和他媽媽留下來談談。

  感悟分享:

  成成其實並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停地跐著地,他無法知道他為什麼是媽媽嘴裡的蝸牛。然而,成成這個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而且,一定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課堂上發生口角,讓自己不舒服的同時也讓別人感到難堪,以至影響課堂秩序。

  激勵孩子跟別人有效合作提高效率,需要懂得心理學技巧。每個人在做一件事情時,不管這是一件好事或者不好的事情,問一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麼這樣做?”很多時候,連成人都很難解釋原因。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要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否則就很難改變其行為。

  仔細觀察思考後,會發現,成成的磨蹭和小動作,都是想引起老師和他人的關注,當老師表揚其他孩子的時候,他馬上效仿別人想做好,但是,他做好了,仍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反而是小動作和磨蹭能受到別人的關注。成成並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動機,但他的行為無意識地被這樣的動機驅使。如果老師和媽媽能看到這一點,及時給予成成關注和鼓勵,讓他感受到他的行為改變帶來了一種自身對榮譽的內在渴求,他自然會改變故意磨蹭和小動作。

  媽媽和老師可以這樣鼓勵關注孩子:孩子,你現在做的很好;哇,你注意力這樣專注,太棒了!兒子,我為你感到驕傲,你右手特別放鬆;媽媽相信,你這節課收穫特別大,你拉琴時的動作太美了,簡直是一個專業的演奏家等等。家長可以挑選一些話或者用自己的話對孩子讚賞一番。記好了,對孩子,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之詞,一隻蝸牛何以變成雛鷹,家長和老師要讓孩子內心明白,他就是一隻雛鷹而不是蝸牛。

  公眾號:孩子心家緣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