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送寶寶去早教_要把寶寶送去早教嗎

  近年來,“早教”成為不少年輕父母口中的熱門詞彙。但是家長們真的要把孩子送去早教才行嗎?該不該送寶寶去早教這個問題由小編來為您解答!

  該不該送寶寶去早教

  你知道麼,寶寶剛出生時大腦擁有12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可生出兩萬根突觸,越早、越多地豐富他的體驗,突觸生長和連線就會越密集,以後接受能力,反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就會更高,而突觸連線在人的0到3歲期間就已完成80%,這與中國傳統的“3歲看到老”不謀而合,但這80%的建立並不簡單。在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中,開發智力就等同於學習,學習的目標就是學到具體的知識。於是我們看到很多家長在炫耀自己的孩子會背幾首唐詩,會多少英文單詞,認識多少漢字,有時候這些孩子甚至還不到2歲,把孩子早期教育的重心放在學知識上,這顯然是一種拔苗助長!

  在早教盛行數十年的西方國家,家長們對早教的期望值有別於中國的家長。西方家長更願意把早教看作是對孩子潛能的開發和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而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西方兒童雖然知識能力未必比中國孩子強,但動手能力、想象力、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都有明顯的優勢,這些都是早期教育培養的結果。所以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開始認同這樣的早教理念,即“對於0-6歲的寶寶,關鍵是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

  除了建立對早教理念上的正確認識,對早教手段的選擇也應與時俱進。傳統的中國家庭非常重視音樂教育,有些家長甚至會強逼他們的孩子學鋼琴,而在擁有30多年專業經驗的金寶貝早教中心,音樂課同樣被置於很高的地位,但他們採取了寓教於樂的方式:即讓孩子先享受彈鋼琴的樂趣,一旦他們發現的自己對鋼琴有興趣,家長根本無須強制他們,他們會自覺自願地去學,這種從培養興趣角度的引導特別有助於寶寶音樂潛能的開發,而這正是正確早教手段的體現——早教並非提早逼迫孩子去學習,而是通過早教讓他們樂於學習,善於學習。

  對於很多準備讓自己的孩子參加早教的父母來說,早教學校不僅是孩子的第一啟蒙學校,更應是一所家長學校。中國80後父母在幼年並沒有早教的經歷,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承襲自己父母這輩的“老法”,而事實上,80後父母會發現這些老法很多都不合時宜了,但究竟怎樣才是正確的往往無從知道。在金寶貝,“0-5歲嬰幼兒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成為廣泛認同的理念,所以金寶貝不僅是寶寶的快樂課堂,同時更指導父母如何根據寶寶的不同發育階段,運用豐富的活動來開發寶寶的潛能。倡導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參與,強調親子互動式學習“親子同樂”,進而促進和諧美滿的家庭關係,提升親子間互動的質量,父母們也會漸漸學到正確的育兒理念,比如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天性和特質,而不是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通過鼓勵孩子,激發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在快樂中最大限度的進行潛能開發。

  早教課上學什麼,也成為不少家長的困惑。國內早教領域的領軍人物夏弘禹教授曾經說過,“充滿樂趣、有別於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硬性教育而以孩子為中心、輕鬆愉快的教學方式將是中國教育的新潮流。”好的早教課程學習成為一種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授之以漁”而不是“魚”。所以你會看到,在金寶貝,沒有限定的坐姿,不需要跟著老師的嘴型學習平仄發音,畫畫的可以是筆,也可以是寶寶的手指,老師給予孩子尊重和鼓勵,讓他們大膽表現自己,此外,孩子們還經常客串各種“社會角色”,從消防隊員到收銀員,在角色體驗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各類寶寶社交活動甚至愛心活動也是培養未來世界公民的基礎課。

  所以,在為自己的寶寶選擇早教之前,你不妨多問自己一些問題: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比別人多會一些唐詩,多認識一些字,還是激發孩子更多潛能,讓他們懂得怎樣學習,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各種社會挑戰,做一個高素質的世界小公民?如果是前者,早教的意義並不大,你自己就可以做到;但如果是後者,你儘可以儘快諮詢相關早教機構,挑選最合你心意的那個,因為你已經建立了科學的早教觀,有了這樣的認知基礎,您的孩子才能接受真正意義上的啟蒙早教。

  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這次,你準備好了麼?

  給寶寶早教非得要上早教機構嗎

  早教機構學費“天價”

  金先生最近心煩不已。為給女兒找個合適的早教機構,他跑了不下十家。他抱怨道:“市場上不僅機構繁多,網上各類資訊也很多,讓人不知怎麼挑。”不得已,他只能去各家機構上體驗課,但還未體驗出個所以然,就被要求報名。“稍有名氣的早教機構幾乎都是天價,45分鐘到1小時的課,平均收費100元。一報就得報一年,費用上萬元,都趕超大學學費了。”

  據瞭解,不少早教機構和美容院、健身中心一樣,採用會員制,一次性購買的課程越多,折扣越多。不少早教機構掛上“洋名”,打著“外教授課”的旗號,課程價位更是驚人,45分鐘收費200塊並不稀奇。一位媽媽介紹,她最近剛給兒子在上海的一家知名的早教機構報了名,96個課時就得花1.5萬,“這還是參加它的試聽課後的優惠價。”

  課程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1歲的孩子就要聽音樂學跳舞,2歲的孩子要學雙語交流。早教機構開出的各類課程令家長挑花眼,有的一個機構就能開出30餘種課程,包括了運動、語言、社交、個人情緒控制等。在這些課程中,外語類和啟蒙教育類課程最受家長熱捧,但教育質量良莠不齊。在一家打著“全外教授課”旗號的早教機構裡,授課的還是中方教師,外教只是在一旁參與授課,比如教教英文兒歌,幫助孩子鑽洞等。一些機構的早期思維開發,也不過是讓家長指導孩子搭積木。金先生說,這些在家也能教,但看別的孩子在上,就怕女兒不上會落後。“不過,45分鐘一堂搭積木的課,真能開發智力嗎?”

  教師資質良莠不齊

  據瞭解,各類早教機構數目龐大,但良莠不齊。上海市教委在推行2005年到2008年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前,曾對早期教育中心辦學做了規定:從教師資必須有幾年以上學前教育經歷;如果是帶教2歲以下孩子,還需持有育嬰師資格證書;每個孩子至少要有5平方米的活動空間等。長寧區早教專家張佩佩說,早教機構應該像幼兒園那樣申辦,但現在許多機構並沒有經過教育部門認定,有的機構是以教育諮詢,甚至社會力量辦進修班的名義申請,門檻很低。

  早教機構大多自己培訓老師,導致師資流動大、水平參差不齊。一家早教機構的邵老師表示,她只參加了一個月的培訓就上崗了。不少小規模的早教機構還採用“師傅帶徒弟”的模式,甚至有的老師不具備任何教師資質。

  未必越貴越好

  早教專家張佩佩說,“選早教課程,先要看孩子是否適應。比如,有些運動課,1小時活動下來,又跳又爬的,大人都覺得不輕鬆,更何況1歲左右的孩子?”張佩佩認為,現在家長普遍對“不要輸在起跑線”認識片面,“起跑線應該指孩子個性、品格、習慣等多方面,而不僅僅指智力開發。如果過早地就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壓力,對他的身心成長並不利。”

  在家教也不差

  早教能讓孩子學到什麼?不少家長心裡沒底。陸女士說:“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待著也蠻孤單的,到早教機構可以和同齡的寶寶接觸,多些玩伴。”

  張佩佩認為,不必對早教完全否定。“讓孩子參加早教,既能培養各方面的興趣,還能讓他學會與人交往。對3歲的孩子而言,在集體裡和陌生人交往,能培養他的自信心,讓他不會害羞。”

  目前,每個區縣教育部門都成立了早教中心,社群下設早教站,為新生兒父母提供免費指導,收費也比社會機構便宜不少。張佩佩說,早教指導,其實應該是家長在上課。“利用定期的社群早教指導,家長掌握了教孩子爬行、運動、動手等要領後,在家就能免費早教,效果並不比社會上的差。”

  該不該送寶寶去早教的人還:

1.寶寶上早教班的心得

2.早教中心致孩子家長的一封信

3.寶寶早教心得4篇

4.怎麼給一個月的寶寶早教

5.寶寶為什麼要上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