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學生該不該送禮

  近日網傳“疑似教師微博炫家長送大閘蟹 稱更喜歡人民幣”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再次掀起了大家對“教師節該不該送禮”這個話題的討論。

  每到教師節,“送禮”這個話題都要被推上風口浪尖。

  這其實是個很糾結的問題,一方面老師內心裡真的不太想收受家長的禮物,並沒有主動索禮之嫌;一方面家長出於對老師的尊重與感謝,表示一下心意,也並沒有賄賂之心。一種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何把握好感情與規定之間的尺度,需要老師和家長斟酌。

  網表示:其實早在2010年9月6日,教育部網站就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倡議書共分四個部分,分別是“做愛崗敬業的模範、做教書育人的模範、做終身學習的模範、做廉潔從教的模範”。在最後一部分中,提出了“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等內容。

  教育部門也曾多次要求,教師不得借節日之際,向家長、學生收取禮物、禮金等,但這種風氣依然有滋長之勢,有專家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當前教育資源分佈不均,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進個好班級,有位好老師。當務之急就是重塑師德、重塑社會正常風氣。

  教師節送不送禮?學生和家長很糾結。糾結“人情世故”做的不到位,會不會讓孩子吃虧。收不收禮?其實教師也很尷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應發揚,但更要注意表達方式。消除認識誤區,重建信任理解,或許才是教師節最好的禮物。

  實際上,教師節是家長、孩子和老師相互交流溝通的日子,是體現國人尊師重教的好機會。家長給老師送“禮”,不是送金銀財寶,現金鈔票,而是一份小小的心意,一句問候,一張卡片,一束鮮花,甚至只是一句感人肺腑的“感謝”二字,相信任何一個稱職的老師,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享受教書育人的快樂。

  如何感謝老師?通過自制賀卡,親口對老師說聲“您辛苦了”,或者全班用班費買束鮮花派代表送給老師,都是不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