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決幼兒園哭鬧問題

  小班幼兒入園哭鬧問題一直是小班教師最頭疼、最棘手的問題。幼兒的哭鬧會使家長放心不下,更有甚者是直接影響其他幼兒的情緒。如何使幼兒高興、愉悅的入園?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怎樣解決小班幼兒入園哭鬧的問題

  一、創造一個能使幼兒感到自由平等的環境

  小班幼兒在家中是眾人的中心,來到幼兒園會感到孤獨、不自由,哭鬧在所難免。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根據幼兒喜歡玩的特點,開展豐富、有趣的小活動。如:請他們到玩具角作客、用桌面玩具進行拼裝比賽、在活動區和他們玩球......教師耐心的講解怎麼玩,並與他們一起玩,在玩的活動中開展比賽。別看幼兒年齡小,可聰明瞭,他們可以創造出成人想象不到的造型。教師適時地給予賞識性評價“哎呀,真好!”“太完美了!”......聽到老師的表揚,忘了哭喊,也變消極為積極,主動參加到活動中來。老師很快變成他們的好夥伴。

  二、創造一個能使幼兒感到安全溫暖的環境

  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很多事情依賴家長。入園後,幼兒找不到依靠,因此哭鬧不止。如何解除幼兒顧慮呢?當幼兒玩到高興時,老師及時肯定他的表現,並以獎勵的形式給幼兒發一些學習用品、日常用品等鼓勵他們嘗試用自己的用品,嘗試用小毛巾擦手、用小杯子喝水,試試坐坐自己的小椅子等。幼兒對教師的獎勵很樂意接受,同時幼兒會覺得自己很能幹,從而消除了離開家長的恐懼。對於尿褲子、哭鬧得厲害的幼兒要適當多給一點關懷和愛護,比如:抱抱、親親,幼兒對教師的愛撫很敏感,不經意的撫摸就有可能使幼兒感到無限的溫暖。歸結起來就是教師觀察要仔細,瞭解幼兒生活需求後,要及時給予適當的幫助,使他們感到老師像媽媽一樣親切,從而減輕幼兒的“分離焦距”。

  三、創造一個能使幼兒探索創造的環境

  小班幼兒年齡雖然小,但對新鮮事物十分好奇。幼兒熟悉了活動室的環境後,老師可以組織幼兒到戶外進行活動,鼓勵他們自主選擇遊戲內容。自主選擇會使幼兒興趣濃厚,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們會躍躍欲試。拉個圓圈,邊唱自己喜歡的歌繞圈走,孩子們可喜歡了。在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幼兒對集體生活充滿了好奇,他們勇於嘗試,創編出許多玩法。在此基礎上,老師可趁機引導幼兒學做新遊戲。如:《吹泡泡》幼兒邊說歌詞邊做遊戲,隨著兒歌:“吹、吹,吹泡泡,我的泡泡變大了......”孩子們的歡呼聲此起彼伏,全身心的陶醉在遊戲中,心中的“焦慮不安”也就沒有了。

  四、創造一個家園共育得環境

  家園共育是小班保教工作的重點。幼兒入園之前家長是幼兒最信賴的人,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幼兒的情緒,可在教學實踐中幼兒剛入園時由於家長對幼兒園工作了解很少,總怕孩子被人欺負,所以一見到孩子就問:“你今天哭了嗎?老師表揚你了嗎?幼兒園好不 好?......”剛入園的孩子一見到父母最常見的反應就是抱住父母大哭,可家長不瞭解孩子此時的心情,以為孩子在幼兒園受了什麼委屈,對老師的解釋持懷疑態度。有些家長過分依戀孩子,孩子入園後不立即將孩子交給老師,或者中途多次窺視,這使孩子產生新的期盼,坐立不安,時常向窗外張望,有些家長在家嚇唬孩子:“你不乖就送你去幼兒園!”“不聽老師的話讓老師打你屁股。”......這些話極易使幼兒本能的害怕幼兒園。更有甚者,過分溺愛、縱容孩子,使孩子不能適應集體生活,不受紀律約束;見孩子哭鬧就不送孩子入園,使孩子哭鬧時間延長,嚴重影響了教學進度。 剖析原因主要是由於家園聯絡不夠緊密,使幼兒家長對幼兒園工作存在朦朧意識,對幼兒園工作持懷疑態度。針對這一情況,開辦家長學校是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家長學校,使家長走進幼兒園,走近幼兒教育;同是教師也可以採用各種形式,從家長那裡瞭解幼兒的各種情況,做到家園雙方心中有數,將孩子的成長放飛在起跑線上。

  送孩子入園不當的六種做法

  善意謊言,不辭而別“今天不去幼兒園,快點穿好衣服,媽媽帶你去看魚!”、“你去跟小朋友玩,媽媽上廁所,媽媽不走。”很多家長都是用這種方式把孩子騙到幼兒園,為了不直接面對孩子的眼淚和糾纏,就不辭而別,當孩子發現家長不見的時候,會哭得更凶,而且會讓孩子失去了對親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悲悲切切,難捨難分“再見”說了一遍又一遍,總不忍心離去,再抱一抱,再親一親,家長總是想多陪伴一會兒,希望孩子能多一些安慰,但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這就如同演員演戲一樣,入戲越深,越難從角色中抽離。幼兒園老師其實也不喜歡家長這種做法。

  過度擔憂,加倍補償家長總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苦受罪了,接回去以後,百般寵愛、處處遷就,有的給孩子買很多玩具和食品。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嬌氣、任性,有的孩子還會把上幼兒園當作條件進行要挾,大人必須答應孩子所提的要求才去幼兒園。

  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有的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對孩子比較溺愛,孩子一哭就不去幼兒園了,反反覆覆,送送停停。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很難融入集體,不堅持入園的孩子會錯過很多課,對遊戲規則和學習都不熟悉,往往會成為尷尬的“局外人”。

  消極暗示,威脅恐嚇“聽老師話,要不我就不來接你了。”威脅加嚇唬是很多成人“對付”小孩兒的絕招,但這樣的孩子一般膽子會比較小,特別是到了不熟悉的環境當中,認為處處都存在著不安全的因素。

  疑神疑鬼,中途放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尿溼褲子、吃不飽飯、生病沒人照顧,因此果斷退園,這也是某些家長的做法。他們的擔心有時候確實是客觀事實,新生入園階段,老師很難做到對每個幼兒都面面俱到。作為家長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並儘量調整心態,不要輕易打退堂鼓。

  送孩子輕鬆入園的六種做法

  未雨綢繆———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家長要給孩子多帶幾套衣褲和襪子,以備尿溼褲子時更換,書包裡準備一個袋子,用來裝換下的髒衣服。女孩子的頭髮要便於打理,不給老師帶來附加的工作量。

  積極暗示———用正能量影響你的孩子“我們的孩子長大了,終於可以去幼兒園了!”、“老師說今天我們家孩子表現可棒了,不用老師喂,自己吃了一大碗飯呢!”除了語言暗示以外,情緒、表情、行為的暗示更為重要,家長的態度孩子都能讀懂,並且深受影響。

  情感援助———給孩子帶上安慰物 一個毛絨玩具在成人眼裡不算什麼,但是在離開親人的陌生環境中,這個玩具承載的是孩子情感的依託。現在很多幼兒園也會在入園須知上建議剛入園的孩子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

  信任園方———既來之,則安之 有的家長會躲在幼兒園的某個角落當偵察員,看老師有沒有“修理”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心神不寧,到處搜尋親人的身影,也不利於信任感的建立。既然來了,就選擇相信,家長的信任感會把正能量傳遞給孩子和老師。

  避重就輕———不要跟孩子講大道理 對於3歲的孩子,只講大道理是沒用的,要運用一些適合孩子心理特點的方法,比如把起床穿衣服當成一種遊戲,跟小孩子不能較真,要懂得迂迴和轉彎。

  持之以恆———不要讓眼淚動搖了決心 孩子入園的第一個月是最關鍵的,這個月如果能順利堅持下來,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這個關鍵時期,家長可以採取“晚來早走”的方式入園,減少在幼兒園的時間,讓孩子感覺一天不是那麼漫長、難熬。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