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入園育兒知識

  幼兒在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可能會不太適應,焦慮。那麼,幼兒園小班入園的育兒知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供大家閱覽!

  入園育兒知識篇一

  ***一***寶寶入園後可能出現的問題

  1、怕生。不願意與老師和生疏的小朋友交往,抵擋交往,躲避,縮在角落或沒有人的地方。

  2、強烈抵擋。表現為哭鬧打人、咬人、摔東西、搶玩具等。

  3、拒絕吃東西、喝水。有的家長平時在家裡使用不恰當的強化手段,讓孩子不能隨便吃生疏人的東西,這些孩子來園後,輕易表現為拒吃、拒喝。

  4、跑出教室一個人玩。

  5、說謊。如回家告訴父母“老師***小朋友***打我”、“沒有玩具”、“不給飯吃”等。

  6、階段性體質敏感。由於新環境使孩子情緒波動較大,加上哭鬧、緊張,體能消耗也較大,出現代謝紊亂,進而在一定階段內引起體質敏感、易生病。

  7、尿褲子、尿床。由於老師把握孩子的規律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於自立能力弱的孩子而言,來到一個新環境,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要家長多帶上幾套換洗衣褲就行。

  ***二***對策分析

  1、充分信任老師

  寬容的家長往往能造就出一個精彩的教師。當您能包容老師的某些小弱點而充分信任他時,會促使他更有信心面對這份事業。

  2、及時與老師溝通,達成教育共識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特色。家長儘可能多抽時間和老師接觸,如實說明孩子的情況,讓老師和您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3、在心理上精心呵護,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

  多給孩子講一些幼兒園好玩的事情,激發孩子上幼兒園的願望。切勿在孩子不聽話時以“送你上幼兒園”、“讓老師來管你”之類的話來威脅孩子。教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洗手、獨立上廁所等生活技能。孩子離園回家後,切勿太急切詢問他在幼兒園的生活,更不要一見面就問“今天有沒有孩子打你”之類的話,來加重孩子對焦急、恐驚情緒的重複體驗。回家後,多擁抱和撫摩孩子,這樣有助於幼兒減輕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4、在生活上細心體貼。

  寶寶入園後,家長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在入園初期,家長某些不自覺的行為並不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看看您是否有這樣的行為:

  行為一: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家人鄭重其事地將孩子送到幼兒園。

  分析:這種隆重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緊張的情緒,當全家人都離開時,孩子感到更加孤獨、失落,不利於他們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建議:由一個家長送孩子為好,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然的入園氣氛。

  行為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你總是對老師反覆交待:“老師,寶寶早飯才吃了一點點。”“老師,他今天還沒有解過大便。”“老師,如果寶寶尿溼了,書包裡有褲子。”甚至走出教室後,忽然想起一些問題再回過頭和老師作個交待。

  分析:這些言行很容易給孩子一種消極暗示,使孩子覺得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做好諸如大便、小、吃飯之類的事情,產生焦慮情緒。

  建議:家長要信任孩子,這是對孩子的積極暗示,讓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對自己充滿信心。家長可以在上幼兒園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可以把特別要特別交待的問題以小紙條的方式告訴老師。

  行為三:您已經和自己的孩子說過再見了,但你又悄悄地回來,躲在教室外的角落裡想再看看孩子的情況。

  分析:很多家長在初入園時都有這樣的經歷,這一方面是由於對孩子的擔心引起的,另一方面,還潛在的含有一種特殊的心理——那就是家長有一種被需要的滿足感。孩子是自己一手帶大的,他需要我。但是,如果家長的偷看被孩子發現了,更引起他們更強烈的思想波動,這是最不必要的。

  建議: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老師說再見後,就大步離開教室,不逗留,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離,但分離並不表示永遠見不到爸爸媽媽,而是一段時間的離開。

  行為四:為了讓孩子不哭,你會說:“寶寶,媽媽去買糖果,一會兒回來。”“吃完中飯媽媽就來接。”但事實您是離開孩子上班了,並且中午也不會來接。

  分析:家長的這種連哄帶騙的行為,只是讓孩子一時不哭,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焦慮情緒更深,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對成人的信任度。如果孩子相信家長所說的話,他就會不停地問老師:“媽媽怎麼還沒來。”這時候,老師的工作就更難做了。

  建議:家長不妨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必須要上班,而寶寶長大了必須要上幼兒園,下午睡好覺吃完點心,媽媽就能來接你了。媽媽也會想你的,但慢慢的,我們會越來越快樂。

  行為五:孩子在家吵鬧時,您說:“再不聽話,就告訴你們老師,讓老師來批評你。”“在家這麼不乖,把他送到幼兒園去。”

  分析:家長的話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的老師都很凶,幼兒園是一個很不好的地方,因為只有不乖得孩子才會被送到那裡去,從而對幼兒園產生一種牴觸、害怕的情緒。

  建議:家長儘可能正面引導,告訴孩子幼兒園又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做遊戲,一起玩玩具,讓孩子感覺到幼兒園的生活是快樂的,對幼兒園生活產生嚮往,正面引導有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

  行為六:整整一天沒有見到孩子,您準備了許多飲料、糖果,急匆匆地趕到幼兒園,一見到孩子抱著親了又親,好象他受了很多委屈似的。

  分析:這種過於強烈的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委屈,而只有媽媽才是他的保護神,這也不利於孩子適應幼兒園。

  建議:儘量以平和地接孩子回家,可以和孩子有個溫情的擁抱,但是需要平靜與自然,讓孩子自己走著出幼兒園,而不要抱他。提示孩子高高興興地和老師再見。這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看,媽媽來接你了。”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並不是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而只是暫時的離開。

  行為七:孩子回家後,您反覆地問那些您所擔心的問題:“今天飯吃完了嗎,是老師喂的嗎?”“有沒有小朋友打你?”“睡覺有沒有尿褲子。”“阿姨有沒有給你換褲子,老師批評你了嗎?”等等。

  分析:這其實是家長一種焦慮情緒的體現,這種過多的提示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情感上的安慰和情緒上的緩解,而只會給孩子帶來不安,使孩子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使他更加不願意接納幼兒園。

  建議:但家長可以在接孩子的時候和老師作一個小小的交流,客觀地瞭解孩子在園的大概情況。可以以遊戲的方式,比如讓孩子當老師,爸爸媽媽當小寶寶的方式,讓孩子自然地表現出在幼兒園的一些表現。

  特別提醒

  要學會“狠心”

  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聽到孩子哭鬧聲很不放心,便躲在牆角、門後、窗外看,還有的中途來看望,這樣孩子的哭鬧時間會延長、次數會增多。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否則,孩子就會知道只要哭鬧就可以不去上幼兒園了

  入園育兒知識篇二

  一、入園前家長要做好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

  ***一***給予孩子生活技能上的指導很重要。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能滿足他們生理上的需要,使孩子逐漸地產生依戀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應該給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導,指導孩子試著在大小便的時候自己脫、提褲子,自己洗手,認識自己的物品等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他們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們覺得自己長大了,而不是一個樣樣都不會的“小寶寶”了。

  ***二***提前帶著孩子熟悉環境,讓孩子對新環境產生興趣,並有融入的願望。

  孩子到了新的環境難免會不適應,感到陌生,所以父母要提前帶孩子到幼兒園參觀,熟悉老師、環境,表現出對孩子即將開始的幼兒園生活的羨慕。

  ***三***家長的態度要明智。

  有的孩子適應環境很快,因為他的父母的態度很堅決。送孩子入園時家長首先自己不能流露出難捨難分的情緒。每天孩子離園後,父母通過積極的情緒影響孩子,“今天有沒有新的朋友?和小朋友玩了什麼遊戲?”而不是消極地問:“小朋友欺負你了嗎?”或者是用物質刺激來哄孩子入園:“明天不哭我給你怎麼怎麼樣”。

  二、入園後教師要創設溫馨的環境讓幼兒感到溫暖。

  ***一***開動腦筋,穩定孩子情緒是關鍵。

  在開學初的一週內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來分散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遊戲是幼兒的天性,是最獨特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有些心理學家把遊戲稱為幼兒的“主導活動”。所以老師們通常會準備很多孩子在家可能都沒有玩過的新奇玩具來吸引孩子的目光,讓孩子忘了焦慮。同時教師們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幫助孩子交朋友,採用正面鼓勵、側面引導的方法等,在集體生活中體驗快樂,滿足孩子社會性交往的需要,為孩子建立安全、溫暖的氛圍,這些都有助於緩解和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

  ***二***關鍵要建立幼兒歸屬感。

  能讓孩子在幼兒園建立歸屬感的方法很多,比如給孩子帶上全家福的照片,能隨時看到自己的家人,他們就會很快樂地微笑。同時告訴孩子老師的稱呼、小床的位置、毛巾、水杯,孩子老師會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即使出現等。有了歸屬感的孩子會覺得有某些東西是歸屬自己的,覺得自己就是小主人。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幼兒,讓其愛上幼兒園。

  如何轉移幼兒的分離焦慮?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投入到活動中,體會集體活動的快樂。一般小班剛入園,我們都會選擇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簡單的朗朗上口的手指遊戲,好聽的兒歌等等,讓孩子發現幼兒的美好、老師的美好、同伴的美好,進而喜歡上幼兒園。

  三、家庭和幼兒園形成合力,讓幼兒儘快適應環境。

  家園配合必須同步一致。尤其是入園前的家訪工作是最不能忽視的。

  教師沒見過這些要入園的孩子,根本不瞭解他們,他們有什麼樣的性格?孩子沒見過老師,這麼陌生,會喜歡她們嗎?入園後會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這些只能從家訪工作入手,讓教師儘可能多的掌握幼兒資訊以便了解幼兒。

  可以讓父母用孩子簡介方式,把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弱點、強項、身體有什麼過敏的地方,都寫在一張紙上交給老師,讓老師充分了解孩子,會對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有所幫助。

  家長首先要認識到,孩子出現剛入園期間的不適應、哭鬧等都屬於正常現象,要理智地對待,急不得,更打不得。對孩子每一點進步都要表揚肯定,面對孩子提出“在家歇著不上幼兒園”之類的想法,家長一定不要妥協,要堅持去幼兒園。

  總之,幫助孩子渡過“入園焦慮期”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更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試想一下,如果是我們成人,突然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應,那站在孩子的角度呢?他們更需要安全感,讓他們有勇氣,有信心,去融入一個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大家庭”。

  入園育兒知識篇三

  一忌:一味妥協推遲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間

  這是目前幼兒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兒園的時間。並且還存在僥倖心理:也許明天,他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呢!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堅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兒園,那麼當你再次送孩子入園的時候,孩子的哭鬧會更加變本加厲。

  二忌:送兩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剛入園時,哭鬧比較嚴重,吃飯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長很心疼,便想送上幾天,在家裡休息上一天,給孩子調理調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存在誤區的,當孩子在家裡休息一天後,再來幼兒園會感到更加陌生,特別是對於新入園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建立起與老師之間的依戀感情,送送停停會讓孩子的適應過程更加困難。所以堅持送園,對孩子的適應至關重要。

  三忌: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寶貝,又見到自己的寶貝哭鬧得厲害,家長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感染實在太強了,這種家長陪著孩子哭的情況在幼兒園的新生入園接待中司空見慣,造成孩子們錯認為家長不要他們了,讓他們認為上幼兒園不管對於他們自己還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劇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四忌:哄騙孩子說:“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件衣服來!”

  在祖輩送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一張嘴要哭,馬上對孩子說:“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著你!”“奶奶去給你買奶,一會兒就回來!”等,這種說法可能暫時有效,可是當孩子發現自己上當後,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因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兒了,這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

  五忌:騙孩子說:“別哭,我第一個來接你!”

  許多家長會這樣許諾孩子,當孩子哭著對你說:“媽媽第一個來接我!”你忍心拒絕孩子嗎?於是好多家長隨口承諾:“好,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們當然並不反對這種方式,可是那麼多家長,您能保證您是第一個嗎?如果不能,請不要這樣迴應孩子,請換一種方式迴應孩子:“媽媽會早點來接你!”因為輕易承諾而沒有兌現,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家長說話不算數,那麼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長欺騙了自己,會推理到其它,那麼家長會不會來接他?孩子便沒有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