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發明了地動儀的故事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那麼其中的故事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張衡發明地動儀
中國的歷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將相,也有很多的科學家,張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個。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好幾次。發生一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
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像一個酒罈,四圍鑄著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含著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隻張著大嘴的蛤蟆。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告訴人們那邊發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陽一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麼發生了地震。於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裡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張衡雖然後來在政治上並不順利,但是,他的這些科學發明和實驗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拓展:張衡的地動儀管用嗎?
提起中國古代科學家,很多人會想到東漢大學者張衡。而提起張衡,人們馬上會想到他發明的地動儀。那個八隻蛤蟆對著八條龍張嘴的復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張衡的發明如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來每有大地震,總有人指責地震局:“張衡的地動儀都能預報地震,你們這些地震專家怎麼這麼無能?”當然,張衡的地動儀不能也不是為了預報地震,而是檢測到遠方發生的地震,既不能確定震中,也不能計算震級,比現在的地震儀差遠了。
地動儀早已失傳,它是否具有檢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100多年來,國內外不少專家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上的簡單描述,力圖復原地動儀。我們在中學教科書上見到的那個模型圖是其中最流行的一個,是1951年由王振鐸設計的。但是所有這些復原模型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用於檢測地震,不過是藝術品擺設。
2005年,中國地震局的專家宣佈他們經過3年的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並第一次實現了驗震功能,通過了專家鑑定和國家驗收。他們在媒體上聲稱地動儀新模型對河北唐山、雲南瀘西、越南孟藝發生的三次真實地震進行了檢驗。但是這三次地震分別發生於1976、2000和2001年,而地動儀新模型在2005年才建成,怎麼可能對它們進行檢驗呢?原來地動儀檢驗的不是真實地震的發生,而是實驗室裡對真實地震的模擬,實驗的時候假定這些地震發生在幾百千米之外。
在該地動儀模型建成以後,中國境內每年都多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在該地動儀的檢測範圍***實驗用的“越南孟藝地震”是4.9級***,卻沒有聽說該地動儀模型檢測到哪怕一次。特別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沒聽說在北京展出的該地動儀模型檢測到***否則如此大事在其設計者於2010年發表的有關地動儀的論文中不會不提***。所以,該地動儀模型的驗震功能實際上並沒有經過真實地震的檢驗。
今人具有張衡所沒有的物理學、地震學知識和現代工藝,動用了這麼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還無法實現地動儀的驗震功能,不能不讓人懷疑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後漢書·張衡傳》認為它是管用的,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地動儀的機關發動,但是人們並不覺得地在動,京師***洛陽***的學者都怪它亂報,幾天後信使來了,果然在隴西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都佩服它的巧妙,從那以後皇帝就讓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方位。
但是這個記載很成問題。按《後漢書·張衡傳》所說,地動儀建成於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卒於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間,《後漢書》只記載發生過一次隴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一般認為地動儀檢測的就是這次地震。但是《後漢書·五行志》說得很清楚,這次的隴西地震在京師是有感的,破壞很嚴重,“裂城廓,室屋壞,壓殺人”,京師學者不會對地動儀的機關發動感到奇怪,與《張衡傳》的故事矛盾。可見地動儀檢測的不可能是這次地震。
於是地動儀新模型的設計者提出新說,認為地動儀檢測的是更早一點的另一次隴西地震,是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的漢陽***現在的天水***地震。但是對這次地震《後漢書》並無記載,是設計者根據幾處文獻牽強附會地推理出來的。
《後漢書·順帝紀》記載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司徒劉崎、司空孔扶被免職,袁巨集《後漢紀》更詳細地說是因災異被免職的,清朝學者惠棟《後漢書補註》引《魯國先賢傳》稱司空孔仲淵在陽嘉三年因地震被免職,於是設計者認為在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發生了一次正史漏載的地震,導致兩名高官被免職。明確提到地震的《魯國先賢傳》是已失傳的晉人編寫的野史,不足為憑。事實上,《後漢書·周舉傳》提到司徒劉崎是因為旱災被免職的,而不是因為地震。
即便《魯國先賢傳》記載可信,那麼它也沒有說地震的發生地,又如何證明就是《張衡傳》中說的隴西地震呢?地動儀新模型的設計者從張衡《四愁詩》裡找依據,裡面提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便認為是在思念漢陽發生的地震。這就更莫名其妙了。《四愁詩》是一首寫相思的詩,有政治寓意,但沒有任何能夠與地震扯上關係的描述。
除了“我所思兮在漢陽”,還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門”,非要把它說成地震詩,難道在泰山、桂林、雁門也都發生過地震?其實張衡不過是用泰山、桂林、漢陽、雁門來代表東南西北罷了。
從地動儀建成到張衡去世,《後漢書》共記載發生過8次地震,這些地震在京師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張衡傳》說的地震。史書漏載了發生在外地的地震當然有可能,但是《張衡傳》所說的隴西地震是在京師引起轟動的社會事件,沒有留下佐證就不合常理了。
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為了說明地動儀的神奇而編造的故事。也沒有任何記載能夠證明在張衡之後其地動儀起過作用。我們不必懷疑張衡曾經建造出一臺叫候風地動儀的儀器,但是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也沒有理由讓人信服地動儀曾經發揮過驗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