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什麼原理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製作的測量地震的儀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什麼原理,希望能幫到你。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什麼原理

  據學者們考證,張衡在當時已經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都柱”實際上起到的正是慣性擺的作用。同時張衡對地震波的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瞭解,這些成就在當時來說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目前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蛤蟆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國寶檔案地動儀上國寶檔案地動儀上那麼,地動儀的內部結構究竟什麼樣子呢?有不少學者對此作過探討。早在南北朝時,北齊信都芳撰《器準》,隋初臨孝恭作《地動銅儀經》,都對之有所記述,並傳有它的圖式和製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後,二書均失傳。今人的研究則以王振鐸之說影響最大。王振鐸根據前人的猜測,討論了地動儀內部可能有的各種結構,最後推斷都柱的工作原理與近代地震儀中倒立式震擺相仿。具體說來,都柱就是倒立於儀體中央的一根銅柱,八道圍繞都柱架設。都柱豎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動,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裝有槓桿,叫做牙機。槓桿穿過儀體,連線龍頭上頜。都柱傾入道中以後,推動槓桿,使龍頭上頜抬起,將銅丸吐出,起到報警作用。

  國寶檔案:地動儀***下***國寶檔案:地動儀***下***地動儀用青銅製成,圓經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黃色,上部鑄有八條金龍,分別伏在東、西、南、北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龍倒伏,龍首向下,龍嘴各銜一顆小銅球,與地上仰蹲張嘴的蟾蜍相對。地動儀空腔中央,立一根銅柱,上粗下細。銅柱周圍有八根橫杆,稱為“八道”,各與一龍頭相連。銅柱是震擺裝置,八道用來控制和傳導銅柱運動的方向。在地動儀受到地震波衝擊時,銅柱就倒向發生地震的方向,推動同一方向的橫杆和龍頭,使龍嘴張開,銅球下落到蟾蜍嘴中,併發出響聲,以提示人們注意發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時間和方向。

  一顆珠子放在平臺上,如果將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於就向哪方滾動。又如我們點亮一支蠟燭,將它放在一張不平的桌子上,它總會向低的一方倒。地動儀就是根據這些簡單的原理設計的。地動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只不過太遠了人就感覺不到了,但地動儀能準確地測到。但是中國科學家認定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懸垂擺原理”,即地動儀是利用了一根懸掛柱體的慣性來驗震的,而非當今歷史教科書所說的在儀器底部簡單地豎立一根直立杆。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結構模型

  王振鐸的推斷得到了廣泛贊同。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的張衡地震儀模型,就是根據王振鐸的設計復原的。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志超就曾對倒立擺結構提出過異議,他以全新的視角,提出了自己對候風地動儀的理解***參見李志超,《天人古義》,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志超認為,從文獻角度來看,漢代字書《釋名》解釋“柱”,說“柱,住也”,表明柱字原義是建築中不動的支撐件。由此,倒立擺結構不得稱“柱”,只合稱錐。“都”是集總之義,說明不是孤柱,應該還附帶八套機關,而立錐卻只能是光桿。這樣,僅由“都柱”這一名稱來看,倒立擺之說也不能成立。

  李志超進一步指出,倒立錐的設計使原文所述其他一切部件皆成畫蛇添足。尤其是龐大的銅尊,毫無道理可言。再者,從物理評價角度來看,任何測量儀器的效能一般都可用兩個互相矛盾的指標表徵:靈敏度和穩定度。倒立錐的設計正好突出了精密計量技術這一主要矛盾。例如,為提高地動儀的靈敏度,就要把倒立錐的錐底做得很小,使之形成一個錐尖,但很小的錐尖承受巨大的重力壓強,在不可避免的微小震動作用中必將逐漸形成不可逆的變形,其趨向是錐尖下面的支承面形成坑窩,錐尖變得圓滑。這一過程不可逆,而且是加速的。這樣,倒立錐最終要倒下來,不管有無地震。如果為提高穩定度,將錐尖做成寬到實際不變形,那它的靈敏度必然很低,感知量比人所能察覺的還要大,地動儀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什麼原理的人還:

1.張衡和地動儀的故事

2.地震儀是誰發明的

3.科技節手抄報邊框設計圖片

4.公務員考試行測必克難關:常識判斷

5.大學英語六級翻譯練習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