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農村創業事例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看看那些青年返鄉創業的事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面對困難。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張林友養蜂賺錢的創業故事

  ——張林友的養蜂故事

  四周群山清秀蒼翠,山上綠樹成陰,各色花兒競相綻放,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村中成千上萬只蜜蜂飛舞,忙著採集花蜜。5月25日,記者在水北街鎮翁村馬安看到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靈”的主人叫張林友,今年72歲,有著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初的幾群土蜂發展到現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蜂王”。

  提起養蜂人,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載著蜂箱尋蜜源、哪裡有花去哪裡的遊徙養蜂人的生活。他們風餐露宿,與蜜蜂為伴,在辛苦中收穫甜蜜。然而,張林友卻與眾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門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過著頗為自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村歷年來就有著保護生態的傳統,這些年來,大家寧願日子苦點,也不動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著綿延10裡,面積5000多畝的生態公益林,這上好的環境給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釀出了馬鞍源獨有的口味蜂蜜。”說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張林友頗為自得地告訴記者。

  “活到老,學到老。養的時間長了,也就能摸索出養殖蜜蜂的一些規律。”張林友說,他還向我們展示了他最新“張氏收割蜂蜜技術”,蜂箱裡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時放入搖蜜機,雖然搖出蜂蜜,也把裡面的幼蟲給破壞了,影響蜜蜂的成活率。而現在把蜂框分上下兩層,只要把上面一層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層***,這樣節省勞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養蜂雖然是個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時是最幸福的。”張林友說,這些年幾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現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開始,都是最好的蜜源,這時也進入了蜂蜜的高產期。為保證蜂蜜的濃度,他一般都會選擇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採回的蜜。他說,蜂蜜經過一夜的風乾,水分會很少,由於貨真價實,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門就賣光了。年景好時,80箱蜜蜂,一年能產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達8萬元。

  由於技術好,前來學習養蜂技術的人絡繹不絕,張林友的“甜蜜事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2012年他成立了馬鞍源蜂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現在71戶,蜂蜜不僅在福州、廈門等地銷售,還賣到臺灣、馬來西亞。去年,合作社銷售9噸蜂蜜,年收入140萬元。今年預計可產蜂蜜15噸,銷售額在240萬元左右,合作社還打算註冊商標,把馬鞍源蜂蜜做大做強。

  “最初養蜂,是想靠養蜂賺錢。現在不管虧還是賺,我都願意養,比起賺錢,養蜂更像我的一種愛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渾身不自在。”張林友說,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蜜蜂早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裡也是常常夢到蜜蜂的事,經常會因為夢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嚇醒。看著蜜蜂在空中飛舞,聽著蜜蜂嗡嗡作曲,感受著蜜蜂在手上癢癢爬動,他覺著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覺。

  二

  90後大學生放棄深造回鄉養雞3月賣了50萬

  一對90後大學生情侶,一個放棄保研機會,一個放棄留學法國,回到家鄉四川中江縣富興鎮山間的小農場裡養雞。兩人共投資50多萬元,辦起養雞場。他們去年11月開始售賣產品,3個月銷售額已達50多萬元。

  放棄深造機會 攜手回鄉養雞

  在富興鎮,從德中公路下坡走100米左右,這裡便是兩人開設的養雞場。“這些雞已經被別人買下了。”彭雨指著一群正在來回踱步的雞,大約有100只,奇怪的是有一些雞的眼睛前還戴著一個紅色的擋板。“那是給雞戴的眼鏡,因為它們喜歡打架。”

  與土雞做鄰居的是野雞,見到有人進入它們領地,它們當中的一些撲稜撲稜地飛了起來,如果不是上面蓋了一個天網,肯定全部飛出去了。除此之外,雞場裡面還有貴妃雞等,一共有3000多隻,最多的時候飼養了6000多隻,而飼養這些雞的是一對90後的大學生情侶,一個剛畢業,一個還是在校大學生。“我是西南大學動物科學系的學生,去年畢業。她是四川外語學院南譯學法語的,今年六月畢業。”彭雨說,他們倆都是德陽人,是高中同學,為了愛情就都去了重慶上學。為了畢業在一起,自己放棄了保研,而她也放棄了留學法國的機會。“我們班上一共28人,其中有三個人可以去法國留學,其中就有我一個,但是一想到又要分開幾年,雙方都很捨不得,所以商量之後決定回到家鄉養雞,家裡人也很支援,把辛苦攢下給我留學的錢給了我們創業。”戴瀅說,養雞場取名為愛苜生態農場,取自於法語詞Amour,是愛的意思,並且還種了大量苜蓿草,給雞食用。

  克服重重困難 情侶在創業中成長

  據瞭解,彭雨在大學實習期間,就去過農場實習,畢業之後,有農場想聘請他當場長,月薪萬元,並解決住房問題。不過,這個敢想敢闖的男孩決定自己創業。“給別人做不如給自己做,自己創業還比較自由。”

  去年3月,在親人的幫助下,雞場在一片荒草叢中建起來。記者看到,除了他們修建的火磚房子外,周圍還有許多破爛不堪空置的泥土房。誰能想到,一個被家人精心呵護的90後獨生子彭雨曾在這麼破爛的泥土房中住過好幾個月。

  彭雨說,養雞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最開始的那半個月,天天晚上遇上下雨,為防止雞感冒,必須要把雞趕進去,但是沒多久又要跑出來,於是他不得不守在雞舍旁邊,很多時候是通宵。

  女友戴瀅說,在學校日子很逍遙,躺在床上上上網,和朋友逛逛街買衣服,而在這裡要忍著被蚊蟲叮咬,住著破爛的地方,睡不好覺,還要自己煮飯,成天和這些雞打交道,弄得衣服很髒,心理落差真的很大。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年卻讓這兩個90後的獨生子女成長不少。“以前的家務事,她都不會做,現在基本上都會了,也不挑食了。”彭雨不斷地對女友點贊。而彭雨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擔當,讓他由小鮮肉變成一名事業心強的男生。

  質疑中迎收穫 通過微信談生意

  “最開始我們在這裡開養雞場的時候,也遭到了當地村民的質疑,說這麼年輕的娃娃,還是大學生不去城市找工作,跑到農村養雞,養得來不哦?”不過,八個月的努力證明彭雨能行,由他一個人餵養的第一批雞成功出圈。“我和戴瀅的爸爸用火三輪拉了30個野雞到菜市場去賣,迅速地引起了大家的圍觀。”

  30只雞很快賣完,一共賣出了2000多元錢,這讓彭雨嚐到了收獲的味道。後來,除了賣雞之外,他們也賣雞蛋。兩個月前,由於雞的產蛋量升高,一時又找不到銷路,兩人走上街頭開始賣蛋。

  “他用扁擔挑著裝著雞蛋的籮筐,而我抱著野雞,來到文廟廣場。”兩個年輕人的這身打扮和行頭,迅速引起了廣場上人的注意,有人說,一看就不是農村來的,會不會是騙人的哦。儘管有質疑,但是他們的雞蛋很快就賣了200個。

  因為太年輕,很多商家看到他們第一眼,並不是十分信任,因此目前也只是少量商家願意和他們做生意。“今年我將為一家酒店和四家柴火雞提供產品。”彭雨說,目前,他們最主要是通過微信與商家聯絡,也把雞蛋放在超市展覽,提高知名度。力爭今年銷售額達到200萬元。***據中新社電***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