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文言文是語文最好拿分的部分,因為文言文總是有一些固定模式的。小編為各位同學整理了《》,希望你努力學習,圓金色六月夢!

(一)

字音

嫻***xián***於辭令屬***zhǔ***草稿未定慘怛***dá***讒人間***jiàn***之帝嚳***kù***靡***mǐ***不畢見舉類邇***ěr***濯***zhuó***淖***nào***蟬蛻***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絀***chù***商於***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溫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人窮則反本

3、靡不畢見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5、自疏濯淖汙泥之中

6、屈平既絀

7、齊與楚從親

8、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9、亡走趙,趙不內

10、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

詞類活用

1、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3、讒諂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廣崇

7、蟬蛻於濁穢

8、厚幣委質事楚

9、其後楚日以削

10、時秦昭天與楚婚

11、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13、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1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古今異義

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2、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3、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4、顏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與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動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4、而自令見放為

5、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6、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7、是以見放

8、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

***三***狀語後置句:

1、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3、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

***四***定語後置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賓語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梳理脈絡

用文中五個字概括出人物經歷。

任***第1節***—疏***第2節***——絀***第4節***—遷***第10節***—沉***第11節***

高三語文屈原列傳知識點:重要語句翻譯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類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於困境就會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描寫的是普通事物,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

(二)

1、李白,盛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現存詩歌九百多首,人稱***詩仙***。他的詩歌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彩瑰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之後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稱讚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2、《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大約作於742年。詩歌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形勢,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對蜀中軍閥可能割據叛亂的隱憂,意在警戒者在形式險要之處應當好好地用人防守。詩歌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

3、杜甫,字***子美***,後世稱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歷經戰亂,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後世稱***“詩史”***,代表了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其詩形成了特有的***沉鬱頓挫***的風格,他被後人稱為***“詩聖”***。

4、《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蕭瑟的秋景的描寫,引發對國家盛衰和個人身世的感嘆,抒發了作者憂國思鄉之情和孤獨寂寞之感。

《詠懷古蹟》***其三***:《詠懷古蹟》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遺蹟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為材料,發掘古人的情愫,抒發自己的感慨。本詩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書寫自己的情懷。

《登高》: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遠望,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詩中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讓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此詩被後人推崇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專門“刺美見事”,“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樂府》50首全都列入“諷喻詩”,這些詩歌廣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統治者的種種罪行,反對窮兵黷武,為婦女鳴不平,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樂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敘事詩。詩歌借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悽之情。

在寫作上,雖為敘事詩,但具有相當濃厚的抒情成分。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於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緻生動的藝術語言,描寫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並通過“急雨”、“絲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音響,寫出音樂的複雜變化,寫出聲音的疾徐輕重,更從這音響節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出作者詩歌創作的傑出才華。且“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對琵琶聲的側面描寫,渲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情境、氛圍、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7、李商隱,晚唐時期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詩歌創作上繼承了唐代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嚴謹、深沉、雄渾的語言特點,同時又融合了齊樑詩歌綺麗濃豔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流派。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齊名“溫李”。

8、《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迴、悽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既不滿於環境的壓抑,又無力反抗黑暗社會;既有所追求嚮往,又時感空虛幻滅;既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而深沉哀傷,又對造成悲劇的原因感到惘然。詩歌主要是運用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情感,多用典故。

《馬嵬***其二***》: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用倒敘的手法來記敘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敘事中又採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詩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同時也隱含了人生無常,富貴難安之意,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盪、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9、孟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亞聖”。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諸侯間的兼併戰爭。《孟子》是記載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它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而且善於雄辯,氣勢磅礴。

10、《寡人之於國也》:文章記述梁惠王向孟子請教自己盡心於民,但民並沒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戰爭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對他進行駁斥。然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勸說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農民不要違農時,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寫作特色:結構嚴謹:每部分結尾的一句話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絡,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善用比喻:全文從設喻開始,又以設喻結束,前後呼應,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戰,請以戰喻”的範圍內,手法高超。氣勢巨集偉,節奏感很強: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和對偶,文章讀起來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戰國時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尊稱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與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主張“性惡論”、“明禮義而化之”,強調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理,論證嚴密,比喻妥帖,分析透闢,多用排比,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凝練。《勸學》為代表作。

12、《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論證藝術。

文中一共有20個形式多樣的比喻句,從不同角度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啟人思考。***1***設喻方式多樣:正面設喻:“青出於藍”、“輮以為輪”等;正反設喻:“鍥而不捨”與“鍥而舍之”等;反覆設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有的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的?***1***從學習的意義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2***從學習的作用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並得出結論:君子天賦與他人沒有什麼不同,但他善於利用學習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3***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方面論證,作者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的要專心致志。

13、賈誼,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他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鵬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14、《過秦論》:“論”是一種文體,是論斷事理,包括論政、論史等內容,重在說理。這篇文章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希望漢王朝借鑑秦朝滅亡的教訓。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鑑,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作者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怎樣來論證的?作者認為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作者用舉事實、作比較的方式證明其論點的正確。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後的比較,另一方面是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從而得出論點。

15、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死後諡號文,後世又稱韓文公,中唐傑出的散文家。在文學上主要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豔麗浮誇的文風,主張“唯陳言之務去”。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時他又開了“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宋詩影響頗大。

16、《師說》:“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師說”是說說關於從師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韓愈送給學生的,但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當時“恥於相師”的社會風氣而寫的,其目的是鍼砭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師應採取的態度,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