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三祖劉大櫆生平簡介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號海峰。少年時師同邑吳直,中年時又遊方苞之門而傳其古文義法,後又傳之弟子姚鼐[nài],因此,方、劉、姚成為古文中桐城派三祖,其中劉氏實是起了由道致文的承前啟後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劉大櫆簡介

  劉大櫆,字才甫,1698年出生在桐城,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樅陽橫埠鎮周崗村周莊組。他是清代的教書先生,劉大櫆的論文主張強調神氣、音節和字句的統一。他有很多代表作,如《劉海峰詩文集》、《論文偶記》等。

  劉大櫆是漢高祖劉邦長子劉肥齊王的後裔,陳洲劉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孫。劉大櫆從小才華橫溢,在20多歲時就以布衣入京,方苞看過他的文章後,都忍俊不禁的想要讚歎他,稱讚他是韓愈、歐陽修等的一流人物,可見劉大櫆的成就是很大的,之後在京城的名聲很大,很多士大夫多願意與他交朋友。在雍正七年、十年中,兩次參加了考試都是登副榜。之後劉大櫆一直沒有被重用,到了六十多歲後,為黟縣教諭。幾年之後告歸,定居在樅陽江濱便不再出遊,以文學教授作為他的生徒。

  劉大櫆少年時師同邑吳直,中年的時候又到方苞的門下學習了古文義法,後來又傳給他的弟子姚鼐,所以方苞、劉大櫆和姚鼐成為桐城三祖。在這三個人中劉大櫆起了由道致文承前啟後的作用,另外,劉大櫆還收集了《莊》、《騷》等的文集,和韓、柳、歐等人在書法中的長處。劉大櫆集熔諸家為一體,他的氣勢很雄偉龐大,成為了古代散文中藝術的芯境界。

  劉大櫆性格十分豪放,自小讀了很多古詩文,韻調鏗鏘,喜歡飲酒作詩,劉大櫆著有《文集》10卷、《詩集》6卷等。在他逝世後,安葬於今天的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他的墓地已被列入省級保護文物。

  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

  劉大櫆是清代著名的人物,他與方苞、姚鼐三人稱為桐城三祖,那麼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怎麼樣呢?他的地位一直受到了很多的爭議,那麼現在就來看看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吧。

  長期以來,在這三個人當中,人們對劉大櫆的評價一直不是很高,很多人認為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遠遠不及方苞和姚鼐,他僅僅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而他之所以名聲會大,完全是因為方苞在前面助陣,姚鼐在後面推動,使桐城派的名聲壯大,從而劉大櫆的名聲才會那麼響亮。但是,實際上,對於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有很大的爭議,這兩個爭議無非就是支持者和對立者之間的爭議。

  對劉大櫆支援的人稱劉大櫆是“力才絕出於今古”,將他和方苞、姚鼐一起比作為太華三峰,可見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但是另一派對立者覺得劉大櫆的地位不及方苞和姚鼐,從吳敏樹和曾國潘對劉大櫆的文章不削一顧來看,劉大櫆的地位確實是比不上桐城三祖中的另外兩個。所以說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大家對於劉大櫆在桐城中地位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但是,無論怎麼樣,劉大櫆的成就是不會改變的,無論怎麼評價,他都是桐城派三祖中的一個。所以說大家對於劉大櫆的肯定評價始終是佔了上風的。劉大櫆的成就也被我們所流傳,所以說我們不能因為他的地位不及方苞和姚鼐就抹滅他的一切功績。對於劉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我們要客觀地對待。

  劉大櫆的文學主張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清《國史·文苑傳》說:“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造詣各殊。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所著《論文偶記》,既肯定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法度、技巧。他繼承歸有光將小說、戲曲描寫手法用於散文寫作的創作手法。強凋字句、音節之妙,風格、意境之美,較之空談“文以載道”是一大進步。方東樹曾說:“學博***劉大櫆***論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論文主義法。”方苞深於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確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才氣雄放,波瀾壯闊。形成“日麗春敷,風雲變態”的風格。不僅如此,大櫆對“陽湖派”的形成影響也很大。

  劉大櫆繼承荀卿、王充、劉禹錫、柳宗元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認為“天道渾然無知”,“人之窮通壽夭”以及家之殃慶均與天無關。他的關於“理欲觀”的議論與戴震近似,主張“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認人的合理慾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復其得於天固有。”他認為君臣只是“共事”關係,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國初著名文人劉師培說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較有思想”。


猜你喜歡: